第268章 高宴无好宴 中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最新章节!
孙清扬担心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前殿的小书房里,和永乐帝两个人谈话,祖孙交心。
宴席还没开始,鹿肉还没有上来,永乐帝就将朱瞻基召进了前殿里的小书房,留下太子朱高炽招待各地藩王。
小书房就在前殿侧边的里边,相当于里面有一个小套间,古时候的会客之所,都会有这样的建筑布局,一来方便在饮宴之中有人不适可以暂时歇息,二来也方便单独会见某位客人,处理书信、帐目这些较为隐密的私事,因此屋里备有书桌和文房四宝。
当然皇宫里的这种小书房,格局更大——甚至用八扇绘有花鸟的楠木屏风隔断,后面摆了一张供人临时休息的床榻。
两人在书房中落坐后,有小内待立刻端了茶水进来,斟好茶后,又悄然地退了出去,守在门口,以防有人打扰。
朱瞻基欠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不知皇爷爷召见孙儿,可是有什么事要吩咐么?”
永乐帝面色凝重,问出来的话,却令朱瞻基大感意外,“最近,你的学业如何?”
自己加冠都已经多年,这么多年,皇爷爷都不曾问过学业了,何以今天会扯出这个话题?
心里虽然疑惑,朱瞻基面上却半分不显,如同旧日里永乐帝问他这个话题一般,老实做答:“承蒙皇爷爷关心,孙儿近日正在重读《史记》,遇有疑惑,总会请教先生与之探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分毫不敢有所托大。每日晨起,会习字练剑,一日也不敢懈怠。
永乐帝微微颔首,“嗯,朕给你找的师傅,都是德才兼备,学富五车,品行端方之人。你不光对他们要以弟子之礼相待,尊崇恭敬,不得以皇子身份傲慢无礼,于诸多大事上,还应该倚重倚仗。”
朱瞻基愣了一愣,这些话,仿佛和皇爷爷旧年里交待他的似曾相似。
“是,皇爷爷,孙儿谨尊您的教诲。”
“瞻儿,你说,爷爷是不是该将这大明江山交给你父亲了?”永乐帝忽然话峰一转,神色由凝重变为轻松。
但这话题,分明比方才所说的严肃许多,皇爷爷这性子,越发喜怒无常了。朱瞻基心里有些担心。
他微微一怔,旋即说道:“皇爷爷何出此言?您正在春秋鼎盛之时,怎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呢?”
永乐帝淡然一笑,“可朕听说了一些议论,说太子在太子的位置上呆得太久了,久得他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你怎么看?”
是谁会说这样的诛心之话来挑拨离间?皇爷爷是不是又起了疑心?
朱瞻基连忙起身撩袍跪下,“这些年来,离间皇爷爷和父王的传言何其多也,从最初皇爷爷立储开始,就一直纷纷扬扬,皇孙也时有耳闻,孙儿觉得,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皇爷爷于此,必有考虑,不管是以子孙的身份还是做为臣子的立场,父王和孙儿只管静候圣裁就是,不需理会那些个嚼舌根子的话语。”
“好啊,瞻儿,你们父子同心,好啊!只可惜,你那父王,并非最喜爱你,你如此回护于他,朕却担心百年之后,他不肯顺利将皇位传给你。”
永乐帝用手指着朱瞻基,说道:“这屋里没有旁人,朕既然问你,你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你说,你父王是不是不喜你?”
朱瞻基笑着起身,坐回到椅上,“父王也并非皇爷爷最喜爱、疼爱的儿子,皇爷爷当年甚至有易储之意,何以这么些年,对父王的爱重远超过二叔、三叔他们呢?”
永乐帝笑起来,“好小子,竟然学会将你皇爷爷的军了。”
他叹了一口气,“到了现在,也就是你能和朕说说真话了,你父王见朕,向来是木讷少语,噤若寒蝉,臣子们更不消说。这当年的事情,说起来,朕确有易储之意,虽然众人都认为,你父王是燕王世子,燕王为帝后,他就该顺理成章的坐上太子之位,但朕当时确实更中意你二叔。”
“武功方面,你也知道,他很像朕。文治方面,他不及你父王,也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罢了,其实他即使在军中,一直未忘读书,其书法豪放大气,自成一格,诗词文章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他几次救朕于万难之境,朕曾含蓄地对他说过,一旦成事,欲立他为太子,立了你父王,就是对他食言。”
朱瞻基默然。
永乐帝看了他一眼,问道:“怎么?你是不是觉得朕这么想错了?”
朱瞻基深深吸了口气,说道:“其实孙儿亦认为,君正,则居其位;君不正,则应夺其位……倘若父王真是无能,即使扶上了那个位置,早晚也会失去,甚至,失去的不是那个位置,而是天下。”
“孙儿大胆揣测,皇爷爷您英明神武,乾纲独断,之所以后来会选定父王,并非像坊间所传闻的,是因为皇祖母,朝臣或者孙儿的原因,这些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皇爷爷您心中已经有了考虑,因此,才会顺水推舟,这么些年,皇爷爷对父王反复考校,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永乐帝当年,就是发起了“靖难”,以清君侧之名,改朝换代,从燕王变成了皇帝,所以朱瞻基所说“君正,则居其位;君不正,则应夺其位。”之话甚得他心。
他笑而不语,沉默了片刻,方道:“不错,朕不瞒你,立你父王为太子这件事,朕当时确实是心里有了主意,才定下来的。坦白说,你父王宽厚宏博,王者之气充乎天地之间,性情仁厚,颇具王者之风。而且,靖难四年间,他独镇北平,一直是言行识度,治理政事井井有条,这些年多次监国,端重沉静,体恤民情、处事宽和……”
“朕其实很满意你父王对政事的精道,对手足的宽仁,当时之所以难以取舍,实在是因为你二叔、三叔也各有所长,均非庸碌之辈,而你父王过于仁弱,朕担心他将来会遭人胁迫。而且,你父王自小喜文厌武,身体不好,他的肥胖已经不是锻炼或者节食能够奏效,于这天下而言……等他到了一定年纪,只怕日日会缠绵病榻,如何治理这万里河山?”
“然而,有了你,朕的这些顾虑就全都打消了。”永乐帝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和自豪。
“瞻儿,你知道吗?朕当时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除开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所限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你自小敏慧异常,假以时日,定能够文成武就,兼具你父王和二叔之长,故而朕与你皇祖母,对你爱若掌上明珠。朕选择了你的父王,就同时选择了承继大统的皇孙,这样,即不用担心坏了立嫡立长的规矩,导致后世子孙,有样学样,使得我大明皇位之争,永无宁日,也不用顾虑你父王英年早逝,后继无人!”
“皇爷爷——”
永乐帝抬了抬手,“朕知道,如此谈论你父王的身体,对你来说是很困难,但有些事情,并非视而不见就不会发生。你父王如今,坐立皆喘息不停,如此文弱,实非国家之福。”
“真是可惜。”永乐帝叹了口气,“幸好有你,能够得朕亲养培育,得以文武双全,实现皇爷爷对这大明江山未竟的雄心。古今至理,取天下以刀兵,治天下以仁义,只是咱们中原屡遭夷狄凌辱,盖因历朝待之以仁义,多受其反噬;待之以斧钺,却至少能保一世太平,然而,连年战火,导致国库盈竭,百姓重赋辛劳,亦非久长之计。”
“所以,瞻儿你要记住,恩威并济,切不可学那汉唐,起初有横扫天下之威,却在三代之后刀兵入库,军将解甲,落得颓败一途……治道恒以礼法,礼法重在教化,然而,夷狄还有个别刁民,却并非教化就能臣服,需得有强大的武力,令其震服,亦需国富民强,民生才能得以缓息,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盖因衣食足才能知荣辱!”
“所以,你二叔和三叔的有些伎俩,朕知道,甚至纵容,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是朕的儿子,不忍处置,还因为,若这些事情,你父子都应付不来,将来何以能治理天下?这一点,你父王很好,能够以仁治得天下,你也很好,恩威并重。但你要记得,他们的身上和你一样,皆流着朕的血脉,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一点,你要向你的父王学习。”
可他们分明是不死不休的架势,难道一次次放过他们,一次次给他们机会谋害我们父子吗?朱瞻基一向对他父亲的过于宽厚不以为然,听到永乐帝如此说,不免腹诽。
见朱瞻基不接话,永乐帝何尝不明白他心所想,他叹了一口气,“瞻儿,皇爷爷当初接手建文的烂摊子时,何尝不想杀个痛快,坊间传闻朕杀人如麻,但你也知道,即使那方孝儒,朕怜他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也是一再忍让,诛他十族,固是朕一时盛怒之举,何尝不是他沽名钓誉的带累?除他之外,甚至谋反重罪,朕都不曾真正诛灭九族。”
“暴戾残忍,有丝毫违逆便重罚不殆,固然能够震摄天下,但臣子若因此惧怕,能人高士隐匿不出,愿意出山辅佐的人寥寥无几,就非为君之福,朕当年杀戮了一批不愿臣服的文官,但对于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却着实是优抚,就是知道,一杀一放,张驰有道。”
孙清扬担心的时候,朱瞻基正在前殿的小书房里,和永乐帝两个人谈话,祖孙交心。
宴席还没开始,鹿肉还没有上来,永乐帝就将朱瞻基召进了前殿里的小书房,留下太子朱高炽招待各地藩王。
小书房就在前殿侧边的里边,相当于里面有一个小套间,古时候的会客之所,都会有这样的建筑布局,一来方便在饮宴之中有人不适可以暂时歇息,二来也方便单独会见某位客人,处理书信、帐目这些较为隐密的私事,因此屋里备有书桌和文房四宝。
当然皇宫里的这种小书房,格局更大——甚至用八扇绘有花鸟的楠木屏风隔断,后面摆了一张供人临时休息的床榻。
两人在书房中落坐后,有小内待立刻端了茶水进来,斟好茶后,又悄然地退了出去,守在门口,以防有人打扰。
朱瞻基欠身坐在椅子上笑道:“不知皇爷爷召见孙儿,可是有什么事要吩咐么?”
永乐帝面色凝重,问出来的话,却令朱瞻基大感意外,“最近,你的学业如何?”
自己加冠都已经多年,这么多年,皇爷爷都不曾问过学业了,何以今天会扯出这个话题?
心里虽然疑惑,朱瞻基面上却半分不显,如同旧日里永乐帝问他这个话题一般,老实做答:“承蒙皇爷爷关心,孙儿近日正在重读《史记》,遇有疑惑,总会请教先生与之探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分毫不敢有所托大。每日晨起,会习字练剑,一日也不敢懈怠。
永乐帝微微颔首,“嗯,朕给你找的师傅,都是德才兼备,学富五车,品行端方之人。你不光对他们要以弟子之礼相待,尊崇恭敬,不得以皇子身份傲慢无礼,于诸多大事上,还应该倚重倚仗。”
朱瞻基愣了一愣,这些话,仿佛和皇爷爷旧年里交待他的似曾相似。
“是,皇爷爷,孙儿谨尊您的教诲。”
“瞻儿,你说,爷爷是不是该将这大明江山交给你父亲了?”永乐帝忽然话峰一转,神色由凝重变为轻松。
但这话题,分明比方才所说的严肃许多,皇爷爷这性子,越发喜怒无常了。朱瞻基心里有些担心。
他微微一怔,旋即说道:“皇爷爷何出此言?您正在春秋鼎盛之时,怎么会生出这样的想法呢?”
永乐帝淡然一笑,“可朕听说了一些议论,说太子在太子的位置上呆得太久了,久得他已经不愿意再等待了,你怎么看?”
是谁会说这样的诛心之话来挑拨离间?皇爷爷是不是又起了疑心?
朱瞻基连忙起身撩袍跪下,“这些年来,离间皇爷爷和父王的传言何其多也,从最初皇爷爷立储开始,就一直纷纷扬扬,皇孙也时有耳闻,孙儿觉得,来说是非者即是是非人,皇爷爷于此,必有考虑,不管是以子孙的身份还是做为臣子的立场,父王和孙儿只管静候圣裁就是,不需理会那些个嚼舌根子的话语。”
“好啊,瞻儿,你们父子同心,好啊!只可惜,你那父王,并非最喜爱你,你如此回护于他,朕却担心百年之后,他不肯顺利将皇位传给你。”
永乐帝用手指着朱瞻基,说道:“这屋里没有旁人,朕既然问你,你就老老实实的回答,你说,你父王是不是不喜你?”
朱瞻基笑着起身,坐回到椅上,“父王也并非皇爷爷最喜爱、疼爱的儿子,皇爷爷当年甚至有易储之意,何以这么些年,对父王的爱重远超过二叔、三叔他们呢?”
永乐帝笑起来,“好小子,竟然学会将你皇爷爷的军了。”
他叹了一口气,“到了现在,也就是你能和朕说说真话了,你父王见朕,向来是木讷少语,噤若寒蝉,臣子们更不消说。这当年的事情,说起来,朕确有易储之意,虽然众人都认为,你父王是燕王世子,燕王为帝后,他就该顺理成章的坐上太子之位,但朕当时确实更中意你二叔。”
“武功方面,你也知道,他很像朕。文治方面,他不及你父王,也是因为没有机会接触罢了,其实他即使在军中,一直未忘读书,其书法豪放大气,自成一格,诗词文章写得也很好,尤其是他几次救朕于万难之境,朕曾含蓄地对他说过,一旦成事,欲立他为太子,立了你父王,就是对他食言。”
朱瞻基默然。
永乐帝看了他一眼,问道:“怎么?你是不是觉得朕这么想错了?”
朱瞻基深深吸了口气,说道:“其实孙儿亦认为,君正,则居其位;君不正,则应夺其位……倘若父王真是无能,即使扶上了那个位置,早晚也会失去,甚至,失去的不是那个位置,而是天下。”
“孙儿大胆揣测,皇爷爷您英明神武,乾纲独断,之所以后来会选定父王,并非像坊间所传闻的,是因为皇祖母,朝臣或者孙儿的原因,这些可能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皇爷爷您心中已经有了考虑,因此,才会顺水推舟,这么些年,皇爷爷对父王反复考校,其实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永乐帝当年,就是发起了“靖难”,以清君侧之名,改朝换代,从燕王变成了皇帝,所以朱瞻基所说“君正,则居其位;君不正,则应夺其位。”之话甚得他心。
他笑而不语,沉默了片刻,方道:“不错,朕不瞒你,立你父王为太子这件事,朕当时确实是心里有了主意,才定下来的。坦白说,你父王宽厚宏博,王者之气充乎天地之间,性情仁厚,颇具王者之风。而且,靖难四年间,他独镇北平,一直是言行识度,治理政事井井有条,这些年多次监国,端重沉静,体恤民情、处事宽和……”
“朕其实很满意你父王对政事的精道,对手足的宽仁,当时之所以难以取舍,实在是因为你二叔、三叔也各有所长,均非庸碌之辈,而你父王过于仁弱,朕担心他将来会遭人胁迫。而且,你父王自小喜文厌武,身体不好,他的肥胖已经不是锻炼或者节食能够奏效,于这天下而言……等他到了一定年纪,只怕日日会缠绵病榻,如何治理这万里河山?”
“然而,有了你,朕的这些顾虑就全都打消了。”永乐帝的语气里满是骄傲和自豪。
“瞻儿,你知道吗?朕当时之所以能够下定决心,除开长幼有序,嫡庶有别所限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你自小敏慧异常,假以时日,定能够文成武就,兼具你父王和二叔之长,故而朕与你皇祖母,对你爱若掌上明珠。朕选择了你的父王,就同时选择了承继大统的皇孙,这样,即不用担心坏了立嫡立长的规矩,导致后世子孙,有样学样,使得我大明皇位之争,永无宁日,也不用顾虑你父王英年早逝,后继无人!”
“皇爷爷——”
永乐帝抬了抬手,“朕知道,如此谈论你父王的身体,对你来说是很困难,但有些事情,并非视而不见就不会发生。你父王如今,坐立皆喘息不停,如此文弱,实非国家之福。”
“真是可惜。”永乐帝叹了口气,“幸好有你,能够得朕亲养培育,得以文武双全,实现皇爷爷对这大明江山未竟的雄心。古今至理,取天下以刀兵,治天下以仁义,只是咱们中原屡遭夷狄凌辱,盖因历朝待之以仁义,多受其反噬;待之以斧钺,却至少能保一世太平,然而,连年战火,导致国库盈竭,百姓重赋辛劳,亦非久长之计。”
“所以,瞻儿你要记住,恩威并济,切不可学那汉唐,起初有横扫天下之威,却在三代之后刀兵入库,军将解甲,落得颓败一途……治道恒以礼法,礼法重在教化,然而,夷狄还有个别刁民,却并非教化就能臣服,需得有强大的武力,令其震服,亦需国富民强,民生才能得以缓息,所谓穷山恶水出刁民,盖因衣食足才能知荣辱!”
“所以,你二叔和三叔的有些伎俩,朕知道,甚至纵容,并不只是因为他们是朕的儿子,不忍处置,还因为,若这些事情,你父子都应付不来,将来何以能治理天下?这一点,你父王很好,能够以仁治得天下,你也很好,恩威并重。但你要记得,他们的身上和你一样,皆流着朕的血脉,得饶人处且饶人,这一点,你要向你的父王学习。”
可他们分明是不死不休的架势,难道一次次放过他们,一次次给他们机会谋害我们父子吗?朱瞻基一向对他父亲的过于宽厚不以为然,听到永乐帝如此说,不免腹诽。
见朱瞻基不接话,永乐帝何尝不明白他心所想,他叹了一口气,“瞻儿,皇爷爷当初接手建文的烂摊子时,何尝不想杀个痛快,坊间传闻朕杀人如麻,但你也知道,即使那方孝儒,朕怜他他博学强记,通晓经史,文章盖世,也是一再忍让,诛他十族,固是朕一时盛怒之举,何尝不是他沽名钓誉的带累?除他之外,甚至谋反重罪,朕都不曾真正诛灭九族。”
“暴戾残忍,有丝毫违逆便重罚不殆,固然能够震摄天下,但臣子若因此惧怕,能人高士隐匿不出,愿意出山辅佐的人寥寥无几,就非为君之福,朕当年杀戮了一批不愿臣服的文官,但对于那些战功赫赫的武将却着实是优抚,就是知道,一杀一放,张驰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