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文坛论战的兴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在这场有关新诗的论战中,郭沫偌以失败而告终。
这其实是文坛新旧两种力量的第一次交锋。
当然,这个“旧”指的不是像鸳鸯蝴蝶派一样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样提倡新文学的两种力量,或者说是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
在北平,胡拾和鲁讯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精神领袖。
在胡拾身边聚拢着一批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文人,比如陈锡滢和徐至摩,他们后来创办了《现代评论》。
而鲁讯身边的人则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或者是他的学生,这就是文学研究会的班底,包括后来的语丝派。
不过此时新文学刚刚开始,众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学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
两个圈子的人物交互往来,颇为和睦。
随着新文学打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由于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不同,矛盾开始激化,这是二三十年代文坛论战兴起的主要原因。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就在双方矛盾将要激化还没有激化的时候,突然从日本冒出来一个创造社,想要在新文学的领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战前辈的架势,太过于嚣张。
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针对的是林子轩,如果林子轩自己都不出头,那其他人也师出无名。
好在林子轩没有让人失望,果断进行了反击。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给这个新兴的创造社一个教训,分分钟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不说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来就有矛盾,也不说胡拾和林子轩是校友,只说此时文坛的大环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坛。
这也是后来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不像郭沫偌,背后有创造社,背着一个靶子。
他没有派别,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关键是他自身有才学,写出来的诗作质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有人出言支持了。
这场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创造社成员,如成仿伍、张资评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没在批评的大潮中。
最终,郭沫偌黯然返回日本,这场论战才渐渐平息。
通过这场论战,林子轩做实了新诗奠基人的称号,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甚至邀请他到学校演讲,任客座教授。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学讲课。
客座教授不占用学校教师的名额,也不用按时上课,按照上课的次数付费。
一般来说,一节课大约五块到三十块不等,要看受邀请者的名望而定。
林子轩答应了邀请,却没有时间去讲课。
他其实并不怕讲课,就算不讲新诗,也可以讲讲《三国演义》,或者是《红楼梦》。
他在后世喜欢看《百家讲坛》,对易仲天的《品三国》和刘新武的《揭秘红楼梦》很有兴趣,每期必看。
等到有时间的时候他可以用来冒充文化大师,当然前提是他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两本名著,否则很容易露馅。
林子轩正在忙着创办电影公司,首先是购买拍摄器材。
在这个年代,电影拍摄器材被垄断在外国人手里,他又不可能派人到国外购买,只能让上海的洋行进行代购。
洋行是指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商行。
在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商在中国的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1911年之前的16年当中,包括棉纺、采掘、冶炼、食品、造船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共计120家,资本额近1亿元。
有的企业资本在百万元以上,某些企业资本甚至超过千万元,数额之大,表明了洋行企业在中国各个地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1911年之后,洋行在中国的扩张并没有中止,反而日益壮大。
林子轩发现想要购买电影拍摄器材,只能选择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
原本他在法租界小有能量,找法国人买拍摄器材最合适不过,可在法租界出售电影拍摄器材的正是上海百代公司,在公共租界还有一家英国留声机公司也出售拍摄器材。
不过英国人的设备质量比不过法国人,毕竟电影就是法国人发明出来的。
可他和百代公司正处在僵持状态,估计百代公司会狠狠的宰他一笔。
他也可以用冯敬尧的冯氏商行的名义代买,只是以后拍摄用的胶片等等,都需要购买,这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
他能瞒得了一时,却不能一直瞒下去,总会被百代公司知道的。
在商言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和解是个不错的主意。
林子轩打听过,百代公司在被他拒绝后,仍旧推出了流行歌曲的新唱片。
这个世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他们模仿林子轩歌曲的曲调,稍加改变,然后找了一位戏曲界的名伶演唱。
从作词作曲到演唱,透着一股浓浓的模仿味道。
可模仿是那么容易的么?
林子轩选择的都是经典歌曲,稍微改动就会破坏乐曲的美感,加上乱编的歌词,和名伶戏曲化的唱腔,简直惨不忍睹。
那位名伶不知道唱戏和唱流行歌曲的区别,还是用唱戏的腔调来唱流行歌曲,给人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感觉。
完全是东施效颦。
百代公司推出的这场唱片刚开始销量不错,可随之而来的是极差的口碑,勉强收回了成本,但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看着黎锦挥带着孟晓冬在全国巡回演出,大赚特赚。
百代公司的经理张常福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为了挽回公司的声誉,也为了公司的利益,他要联系林子轩,打造全新的唱片。
至于条件,可以继续谈。
在这场有关新诗的论战中,郭沫偌以失败而告终。
这其实是文坛新旧两种力量的第一次交锋。
当然,这个“旧”指的不是像鸳鸯蝴蝶派一样的老派文人,而是同样提倡新文学的两种力量,或者说是五四运动以前和五四运动以后。
在北平,胡拾和鲁讯都是新文化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他们是精神领袖。
在胡拾身边聚拢着一批有欧美留学背景的文人,比如陈锡滢和徐至摩,他们后来创办了《现代评论》。
而鲁讯身边的人则大多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或者是他的学生,这就是文学研究会的班底,包括后来的语丝派。
不过此时新文学刚刚开始,众人想的是如何把新文学发展起来,没有那么多的矛盾。
两个圈子的人物交互往来,颇为和睦。
随着新文学打下了根基,站稳了脚跟,由于教育背景和政治主张的不同,矛盾开始激化,这是二三十年代文坛论战兴起的主要原因。
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打江山的时候大家齐心协力,一旦打下了江山∠☆,,就开始争权夺利了。
就在双方矛盾将要激化还没有激化的时候,突然从日本冒出来一个创造社,想要在新文学的领地分一杯羹,且大有挑战前辈的架势,太过于嚣张。
这如何能忍?
只是郭沫偌针对的是林子轩,如果林子轩自己都不出头,那其他人也师出无名。
好在林子轩没有让人失望,果断进行了反击。
如此一来,他们就能给这个新兴的创造社一个教训,分分钟告诉他们怎么做人。
不说周氏兄弟和郭沫偌本来就有矛盾,也不说胡拾和林子轩是校友,只说此时文坛的大环境,郭沫偌的做法就得罪了北平的文坛。
这也是后来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死磕的原因之一。
林子轩不像郭沫偌,背后有创造社,背着一个靶子。
他没有派别,既和胡拾是校友,又得到了周氏兄弟的力挺,支持他的人自然不少,关键是他自身有才学,写出来的诗作质量上乘。
如果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有人出言支持了。
这场论战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
虽然创造社成员,如成仿伍、张资评等人力挺郭沫偌,可惜被淹没在批评的大潮中。
最终,郭沫偌黯然返回日本,这场论战才渐渐平息。
通过这场论战,林子轩做实了新诗奠基人的称号,文坛也算有他这号人物了。
上海私立复旦大学甚至邀请他到学校演讲,任客座教授。
这是民国时期的一种普遍现象,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名人,或者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成就的人才到大学讲课。
客座教授不占用学校教师的名额,也不用按时上课,按照上课的次数付费。
一般来说,一节课大约五块到三十块不等,要看受邀请者的名望而定。
林子轩答应了邀请,却没有时间去讲课。
他其实并不怕讲课,就算不讲新诗,也可以讲讲《三国演义》,或者是《红楼梦》。
他在后世喜欢看《百家讲坛》,对易仲天的《品三国》和刘新武的《揭秘红楼梦》很有兴趣,每期必看。
等到有时间的时候他可以用来冒充文化大师,当然前提是他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两本名著,否则很容易露馅。
林子轩正在忙着创办电影公司,首先是购买拍摄器材。
在这个年代,电影拍摄器材被垄断在外国人手里,他又不可能派人到国外购买,只能让上海的洋行进行代购。
洋行是指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商行。
在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商在中国的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在1911年之前的16年当中,包括棉纺、采掘、冶炼、食品、造船等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外资企业共计120家,资本额近1亿元。
有的企业资本在百万元以上,某些企业资本甚至超过千万元,数额之大,表明了洋行企业在中国各个地区或行业中的垄断地位。
1911年之后,洋行在中国的扩张并没有中止,反而日益壮大。
林子轩发现想要购买电影拍摄器材,只能选择法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
原本他在法租界小有能量,找法国人买拍摄器材最合适不过,可在法租界出售电影拍摄器材的正是上海百代公司,在公共租界还有一家英国留声机公司也出售拍摄器材。
不过英国人的设备质量比不过法国人,毕竟电影就是法国人发明出来的。
可他和百代公司正处在僵持状态,估计百代公司会狠狠的宰他一笔。
他也可以用冯敬尧的冯氏商行的名义代买,只是以后拍摄用的胶片等等,都需要购买,这是一个长期合作的过程。
他能瞒得了一时,却不能一直瞒下去,总会被百代公司知道的。
在商言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或许和解是个不错的主意。
林子轩打听过,百代公司在被他拒绝后,仍旧推出了流行歌曲的新唱片。
这个世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他们模仿林子轩歌曲的曲调,稍加改变,然后找了一位戏曲界的名伶演唱。
从作词作曲到演唱,透着一股浓浓的模仿味道。
可模仿是那么容易的么?
林子轩选择的都是经典歌曲,稍微改动就会破坏乐曲的美感,加上乱编的歌词,和名伶戏曲化的唱腔,简直惨不忍睹。
那位名伶不知道唱戏和唱流行歌曲的区别,还是用唱戏的腔调来唱流行歌曲,给人不中不洋,不伦不类的感觉。
完全是东施效颦。
百代公司推出的这场唱片刚开始销量不错,可随之而来的是极差的口碑,勉强收回了成本,但公司的声誉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看着黎锦挥带着孟晓冬在全国巡回演出,大赚特赚。
百代公司的经理张常福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为了挽回公司的声誉,也为了公司的利益,他要联系林子轩,打造全新的唱片。
至于条件,可以继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