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说家的想象力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民国大文豪最新章节!
这个时候的上海市政府名义上是受到北洋政府管辖的。
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
清朝末年,随着租界市政对华界刺激的日益强烈和地方自治思潮的形成,上海绅商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并成立机构推行自治事业。
1911年,先后建立上海城厢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厅。
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上海地区道、府两级行政机构均被撤废。
沪军都督府成为控制上海地区的主要军政机构,直辖上海县署和在上海城厢及宝山县闸北地区的市政机构。
上海地区其他宣布独立的各县名义上隶属于江苏都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海的学校和行政机构前面会加上“江苏”字样的原因了。
1914年1月,北洋政府在上海恢复道的建置,统辖上海地区各县。
北洋政府又先后派镇守使、护军使坐镇上海,实行临时军政制度,上海地区的行政权实际操诸军阀之手。
因为北方军阀混战,也影响到上海地区的政权变动。
1915年11月,上海镇守使郑汝城遇刺身亡后,北洋政府将上海镇守使改为淞沪护军使。
淞沪护军使何风林上任后,惟皖系军阀、浙江督邮卢永翔之命是从,浙、沪结成紧密的联盟,卢永翔继续独霸上海的财政收入,这就与盘踞江苏的直系军阀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1920年10月,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的李淳暴死于任上,齐燮员继任江苏督军。
齐燮员声称:上海是我们江苏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
卢永翔则视上海为自己的经济生命线,坚决不肯放手,遂反击道:“上海是浙江的门户,一定要保持。”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把持北京政府。
卢永翔与何风林为了保持浙江、上海的地盘,与张座霖、孙仲山联络,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这就是目前上海市政府的形势,为了争夺上海,浙江军阀和江苏军阀的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对于樱木俊一的要求非常为难。
电影是个新生事物,北洋政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影审查制度。
1920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先后颁布电影审查规定,对“诲淫诲盗,败坏人心习俗”等的本土影片的制作与上映给予审查。
这个是地区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有太强的约束力,到了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才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
而且《津门大侠霍元甲》可是爱国电影,除了影射日本人,找不到可以禁映的条款。
如果在华界用影射日本人这一条禁映电影,可能会引起暴动。
于是,上海市政府把这件事推给了外交部,毕竟牵扯到日本人,属于外交事件了。
说实话,上海市政府管不到明星电影公司,因为明星电影公司是在法租界创办的,有美国人投资,属于中外合资企业。
这就是林子轩的精明之处了。
他把美国律师彼得逊拉入了明星电影公司里,给予了一个小股东的身份,并且以彼得逊的名义在美国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参与到明星电影公司的投资中来。
这在后世是很常见的现象,为了避税或者争取优惠条件,很多中国公司都会披上一层外资的皮囊。
彼得逊律师还是明星电影公司在美国的代理人和法律顾问。
当然,林子轩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樱木俊一陷入抓狂的状态,他以日本领事馆的名义向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发出抗议,要求禁映《津门大侠霍元甲》。
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办事效率很快,毕竟牵涉到了日本人,派了人来进行调解。
林子轩对此无所谓,那就慢慢调解吧,反正他又不着急。
1922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在全国发行。
这里就要说说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发行能力了,发行是衡量一家出版社实力的重要标准。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是全国民间第一大出版机构,职工高达数千人,是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它以出版为中心兼顾多种经营。
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
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
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等。
它在全国各地设有数百所办事发行机构,可以把书籍和杂志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铺开。
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完全没有可比性,就像是一个婴儿和大人一样。
这一期的《小说月报》可以说是平淡的很,没有激进的言论,没有战斗,好像一下子整个世界充满了和气。
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林子轩的《边城》了。
这不是说《边城》就具有战斗性,而是没有其他可看的,只有这一篇还能赏析一番。
首先是因为林子轩的名气足够大,还因为这是林子轩写的第一篇有关国内的新文学小说。
于是,《边城》备受文坛各方的关注。
鲁讯看过后没什么表态,但心里颇不以为然,《边城》把农村写的太理想化了,与其说写的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浪漫主义。
林子轩把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强加在那群农民身上,把农村诗意化,对于新文学的发展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周作仁则颇为赞许,《边城》中表达的美学观念深得他心。
包括胡拾等人都发表了意见,认为这是新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向。
这种诗意化不是欧美化的诗意,而是来自于本民族内部的诗意化,是对传统美德的追寻,是一种寻根。
当然,贬低者也有,这次他们不说林子轩文采差了,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批判。
林子轩没有去过湘西,怎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湘西风俗呢?这或许是有人代笔。
林子轩对此嗤之以鼻,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按照这个逻辑,小说家写的小说都要自己亲身经历一番,那小说家写女人,就要先做一回女人,写死人,就要自己先死一次,写外星球,就要先去一趟外太空。
那不是小说家,那是神经病,小说家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
这个时候的上海市政府名义上是受到北洋政府管辖的。
为什么说是名义上呢?
清朝末年,随着租界市政对华界刺激的日益强烈和地方自治思潮的形成,上海绅商发起地方自治运动并成立机构推行自治事业。
1911年,先后建立上海城厢自治公所、上海市政厅。
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上海地区道、府两级行政机构均被撤废。
沪军都督府成为控制上海地区的主要军政机构,直辖上海县署和在上海城厢及宝山县闸北地区的市政机构。
上海地区其他宣布独立的各县名义上隶属于江苏都督。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上海的学校和行政机构前面会加上“江苏”字样的原因了。
1914年1月,北洋政府在上海恢复道的建置,统辖上海地区各县。
北洋政府又先后派镇守使、护军使坐镇上海,实行临时军政制度,上海地区的行政权实际操诸军阀之手。
因为北方军阀混战,也影响到上海地区的政权变动。
1915年11月,上海镇守使郑汝城遇刺身亡后,北洋政府将上海镇守使改为淞沪护军使。
淞沪护军使何风林上任后,惟皖系军阀、浙江督邮卢永翔之命是从,浙、沪结成紧密的联盟,卢永翔继续独霸上海的财政收入,这就与盘踞江苏的直系军阀产生了严重的对立。
1920年10月,苏皖赣巡阅使兼江苏督军的李淳暴死于任上,齐燮员继任江苏督军。
齐燮员声称:上海是我们江苏的一部分,一定要夺回。
卢永翔则视上海为自己的经济生命线,坚决不肯放手,遂反击道:“上海是浙江的门户,一定要保持。”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把持北京政府。
卢永翔与何风林为了保持浙江、上海的地盘,与张座霖、孙仲山联络,结成“反直三角同盟”。
这就是目前上海市政府的形势,为了争夺上海,浙江军阀和江苏军阀的战争一触即发。
在这种大背景下,上海市政府对于樱木俊一的要求非常为难。
电影是个新生事物,北洋政府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电影审查制度。
1920年,江苏、浙江、天津等省市先后颁布电影审查规定,对“诲淫诲盗,败坏人心习俗”等的本土影片的制作与上映给予审查。
这个是地区性的,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具有太强的约束力,到了1924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才发出通令要求进行电影检查。
而且《津门大侠霍元甲》可是爱国电影,除了影射日本人,找不到可以禁映的条款。
如果在华界用影射日本人这一条禁映电影,可能会引起暴动。
于是,上海市政府把这件事推给了外交部,毕竟牵扯到日本人,属于外交事件了。
说实话,上海市政府管不到明星电影公司,因为明星电影公司是在法租界创办的,有美国人投资,属于中外合资企业。
这就是林子轩的精明之处了。
他把美国律师彼得逊拉入了明星电影公司里,给予了一个小股东的身份,并且以彼得逊的名义在美国注册了一家空壳公司,参与到明星电影公司的投资中来。
这在后世是很常见的现象,为了避税或者争取优惠条件,很多中国公司都会披上一层外资的皮囊。
彼得逊律师还是明星电影公司在美国的代理人和法律顾问。
当然,林子轩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但从长远来看,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樱木俊一陷入抓狂的状态,他以日本领事馆的名义向北洋政府的外交部发出抗议,要求禁映《津门大侠霍元甲》。
北洋政府外交部的办事效率很快,毕竟牵涉到了日本人,派了人来进行调解。
林子轩对此无所谓,那就慢慢调解吧,反正他又不着急。
1922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3卷第8号在全国发行。
这里就要说说商务印书馆强大的发行能力了,发行是衡量一家出版社实力的重要标准。
商务印书馆创建于1897年,是全国民间第一大出版机构,职工高达数千人,是集编辑、印刷、发行为一体的出版企业。
它以出版为中心兼顾多种经营。
编写大、中、小学等各类学校教科书,编纂《辞源》等大型工具书,译介《天演论》、《国富论》等西方学术名著。
整理《四部丛刊》等重要古籍,编辑“万有文库”、“大学丛书”等大型系列图书。
出版《东方杂志》、《小说月报》、《自然界》等各科杂志十数种,创办东方图书馆、尚公小学校,制造教育器械,甚至拍摄电影等等。
它在全国各地设有数百所办事发行机构,可以把书籍和杂志以最快的速度在全国铺开。
林子轩的万象书局和商务印书馆完全没有可比性,就像是一个婴儿和大人一样。
这一期的《小说月报》可以说是平淡的很,没有激进的言论,没有战斗,好像一下子整个世界充满了和气。
唯一的亮点恐怕就是林子轩的《边城》了。
这不是说《边城》就具有战斗性,而是没有其他可看的,只有这一篇还能赏析一番。
首先是因为林子轩的名气足够大,还因为这是林子轩写的第一篇有关国内的新文学小说。
于是,《边城》备受文坛各方的关注。
鲁讯看过后没什么表态,但心里颇不以为然,《边城》把农村写的太理想化了,与其说写的是现实主义,不如说是浪漫主义。
林子轩把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想象强加在那群农民身上,把农村诗意化,对于新文学的发展来说,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周作仁则颇为赞许,《边城》中表达的美学观念深得他心。
包括胡拾等人都发表了意见,认为这是新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向。
这种诗意化不是欧美化的诗意,而是来自于本民族内部的诗意化,是对传统美德的追寻,是一种寻根。
当然,贬低者也有,这次他们不说林子轩文采差了,而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批判。
林子轩没有去过湘西,怎么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湘西风俗呢?这或许是有人代笔。
林子轩对此嗤之以鼻,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
按照这个逻辑,小说家写的小说都要自己亲身经历一番,那小说家写女人,就要先做一回女人,写死人,就要自己先死一次,写外星球,就要先去一趟外太空。
那不是小说家,那是神经病,小说家最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