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颍水 洧水 氵异水 潧水 渠(沙水)(1)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迳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
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氵隐水,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
《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东南过其县南。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取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其水东南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
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迳上棘城西,又屈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
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山禺>;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归藏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乡,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
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
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
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氵隐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氵隐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
颍水又东南迳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颍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氵隐阳,氵隐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
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欢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氵隐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隐水从西来流注之。
隐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迳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流,迳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土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迳小城北,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屈庙而欢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迳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
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东迳邱头。邱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邱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邱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迳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邱者也,秦伐魏取郪邱,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迳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迳新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迳细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曰:细水出细阳县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氵隐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迳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
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
秦始皇十七年,灭韩,以其地为颍川郡,盖因水以著称者也。汉高帝二年,以为韩国。王莽之左队也。《山海经》曰:颍水出少室山。《地理志》曰:出阳城县阳乾山。今颍水有三源奇发,右水出阳乾山之颍谷。《春秋》颍考叔为其封人。其水东北流。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东南流,迳负黍亭东。《春秋·定公六年》,郑伐冯、滑、负黍者也。冯敬通《显志赋》曰:求善卷之所在,遇许由于负黍。
京相璠曰:负黍在颍川阳城县西南二十七里。世谓之黄城也。亦或谓是水为氵隐水,东与右水合。左水出少室南溪,东合颍水,故作者互举二山,言水所发也。
《吕氏春秋》曰:卞随耻受汤让,自投此水而死。张显《逸民传》、嵇叔夜《高士传》并言,投泂水而死,未知其孰是也。
东南过其县南。
颍水又东,五渡水注之。其水导源崈高县东北,太室东溪。县,汉武帝置,以奉太室山,俗谓之崧阳城。及春夏雨泛,水自山顶而迭相灌澍,崿流相承为二十八浦也。旸旱辍津,而石潭不耗,道路游憩者,惟得餐饮而已,无取澡盥其中,苟不如法,必数日不豫,是以行者惮之。山下大潭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余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缁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其水东南迳阳城西,石溜萦委,溯者五涉,故亦谓之五渡水。东南流入颍水。颍水迳其县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汉成帝永始元年封赵临为侯国也。县南对箕山,山上有许由冢,尧所封也。故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有许由墓焉。山下有牵牛墟。侧颍水有犊泉,是巢父还牛处也。石上犊迹存焉。又有许由庙,碑阙尚存,是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颍水迳其北,东与龙渊水合,其水导源龙渊,东南流迳阳城北,又东南入于颍。
颍水又东,平洛溪水注之。水发玉女台下平洛涧,世谓之平洛水。吕忱所谓勺水出阳城山,盖斯水也。又东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历康城南,魏明帝封尚书右仆射卫臻为康乡侯,此即臻封邑也。
又东南过阳翟县北。
颍水东南流迳阳关聚,聚夹水相对,俗谓之东西二土城也。颍水又迳上棘城西,又屈迳其城南。《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师伐郑城上棘以涉颍者也。
县西有故堰,堰石崩褫,颓基尚存,旧遏颍水枝流所出也。其故渎东南迳三封山北,今无水。渠中又有泉流出焉,时人谓之<;山禺>;水,东迳三封山东,东南历大陵西。《归藏易》曰:启筮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乡,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又西南流迳夏亭城西,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
颍水自堨东迳阳翟县故城北,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桓公十五年,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栎,郑之大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
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故颍川郡治也。城西有《郭奉孝碑》。侧水有《九山祠碑》,业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
颍水又南迳颍乡城西。颍阴县故城在东北,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
颍水又东南迳柏祠曲东,历罡丘城南,故汾丘城也。《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
迳繁昌故县北,曲蠡之繁阳亭也。《魏书?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昔魏文帝受禅于此,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于后其碑六字生金,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颍水又东南流,迳青陵亭城北。北对青陵陂,陂纵广二十里,颍水迳其北,枝入为陂。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东流注于陂。陂水又东,入临颍县之狼陂。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氵隐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
临颍,旧县也。颍水自县西,小氵隐水出焉。《尔雅》曰:颍别为沙。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亦犹江别为沱也。
颍水又东南迳泽城北,即古城皋亭矣。《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皋、泽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颍水又东迳氵隐阳城南,《竹书纪年》曰:孙何取氵隐阳,氵隐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迳其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
又东过西华县北,王莽更名之曰华望也,有东故言西矣。世祖光武皇帝建武中,封邓晨为侯国。
汉济北戴封,字平仲,为西华令,遇天旱,慨治功无感,乃积柴坐其上以自焚,火起而大雨暴至,远近欢服。永元十三年,征太常焉。县北有习阳城,颍水迳其南,《经》所谓洧水流注之也。
又南过女阳县北县故城南有汝水枝流,故县得厥称矣。阚骃曰:本汝水别流,其后枯竭,号曰死汝水,故其字无水。余按汝、女乃方俗之音,故字随读改,未必一如阚氏之说,以穷通损字也。颍水又东,氵隐水注之,又东南迳博阳县故城东,城在南顿县北四十里,汉宣帝封邴吉为侯国,王莽更名乐嘉。
又东南过南顿县北,隐水从西来流注之。
隐水于乐嘉县入颍,不至于顿。顿,故顿子国也,周之同姓。《春秋·僖公二十五年》,楚伐陈,纳顿子于顿是也,俗谓之颍阴城,非也。颍水又东南迳陈县南,又东南左会交口者也。
又东南至新阳县北,蒗荡渠水,从西北来注之。
《经》云蒗荡渠者,百尺沟之别名也。南合交口,新沟自是东出。颍上有堰,谓之新阳堰,俗谓之山阳堨,非也。新沟自颍北东出,县在水北,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县故城在东,明颍水不出其北,盖《经》误耳。颍水自堰东南流,迳项县故城北。《春秋·僖公十七年》,鲁灭项是矣。
颍水又东,右合谷水,水土承平乡诸陂,东北迳南顿县故城南,侧城东注。
《春秋左传》所谓顿迫于陈而奔楚,自顿徙南,故曰南顿也。今其城在顿南三十余里。又东迳项城中,楚襄王所郭,以为别都。都内西南小城,项县故城也,旧颍州治。谷水迳小城北,又东迳刺史贾逵祠北。王隐言祠在城北,非也,庙在小城东。昔王凌为宣王司马懿所执,屈庙而欢曰:贾梁道王凌,魏之忠臣,惟汝有灵知之。遂仰鸩而死。庙前有碑,碑石金生。干宝曰:黄金可采,为晋中兴之瑞。
谷水又东流,出城东注颍。
颍水又东,侧颍有公路城,袁术所筑也,故世因以术字名城矣。颍水又东,迳临颍城北,城临水,阙南面。
又东迳云阳二城间,南北翼水,并非所具。
又东迳邱头。邱头南枕水《魏书?郡国志》曰:宣王军次邱头,王凌面缚水次,故号武邱矣。颍水又东南流,于故城北,细水注之。水上承阳都陂,陂水枝分,东南出为细水,东迳新阳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宋公县故城北。县即所谓郪邱者也,秦伐魏取郪邱,谓是邑矣。汉成帝绥和元年,诏封殷后于沛,以存三统。平帝元始四年,改曰宋公。章帝建初四年,徙邑于此,故号新郪为宋公国也,王莽之新延矣。细水又南迳细阳县,新沟水注之。新沟首受交口,东北迳新阳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吕清为侯国,王莽更名曰新明也。故应劭曰:县在新水之阳。今无水,故渠旧道而已。东入泽渚而散流入细。细水又东南迳细阳县故城南,王莽更之曰乐庆也。世祖建武中,封岑彭子遵为侯国。细水又东南积而为陂,谓之次塘,公私引裂,以供田溉。又东南流屈而西南入颍。《地理志》曰:细水出细阳县南入颍。颍水又东南流,迳胡城东,故胡子国也。《春秋·定公十五年》,楚灭胡,以胡子豹归,是也。杜预《释地》曰:汝阴县西北有胡城也。
颍水又东南,汝水枝津注之。水上承汝水别渎于奇頟,城东三十里,世谓之大氵隐水也。东南迳召陵县故城南,《春秋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师于召陵,责楚贡不入,即此处也。城内有大井,径数丈,水至清深。阚骃曰:召者,高也。
其地丘墟,井深数丈,故以名焉。又东南迳征羌县,故召陵县之安陵乡,安陵亭也。世祖建武十一年,以封中郎将来歙。歙以征定西羌功,故更名征羌也。阚骃引《战国策》,以为秦昭王欲易地,谓此也。汝水别渎又东迳公路台北,台临水方百步,袁术所筑也。汝水别沟又东迳西门城,即南利也。汉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为侯国。县北三十里有孰城,号曰北利。故渎出于二利之间,间关女阳之县,世名之死女。县取水名,故曰女阳也。又东迳南顿县故城南,又东南迳鮦阳城北,又东迳氏阝乡城北,又东迳固始县故城北,《地理志》,县,故寝也,寝丘在南,故籍丘名县矣。王莽更名之曰闰治。孙叔敖以土浸薄,取而为封,故能绵嗣。城北犹有《叔敖碑》建武二年,司空李通,又慕叔敖受邑,故光武以嘉之,更名固始。别汝又东迳蔡冈北,冈上有平阳侯相蔡昭冢。昭字叔明,周后稷之胄。冢有石阙,阙前有二碑,碑字沦碎,不可复识,羊虎倾低,殆存而已。枝汝又东北流迳胡城南,而东历女阴县故城西北,东入颍水。颍水又东迳女阴县故城北。《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曰:高祖六年,封夏侯婴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汝坟也。
县在汝水之阴,故以汝水纳称。城西有一城,故陶丘乡也,女阴郡治。城外东北隅,有旧台,翼城若丘,俗谓之女郎台,虽经颓毁,犹自广崇,上有一井。疑故陶丘乡,所未详。
又东南至慎县,东南入于淮。
颍水东南流,左合上吴、百尺二水,俱承次塘细陂,南流注于颍。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水受大漴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南迳慎城西,侧城南流入于颍。颍水又迳慎阳县故城南,县故楚邑白公所居以拒吴。《春秋左传·哀公十六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王莽之慎治也。世祖建武中,封刘赐为侯国。颍水又东南迳蜩蟟郭东,俗谓之郑城矣。又东南入于淮。《春秋·昭公十二年》,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盖颍水之会淮也。
洧水出河南密县西南马领山。水出山下。亦言出颍川阳城山,山在阳城县之东北,盖马领之统目焉。洧水东南流,迳一故台南,俗谓之阳子台。又东迳马领坞北,坞在山上,坞下泉流北注,亦谓洧别源也,而入于洧水。
洧水东流,绥水会焉,水出方山绥溪,即《山海经》所谓浮戏之山也。东南流,迳汉宏农太守张伯雅墓茔域四周,垒石为垣,隅阿相降,列于绥水之阴。庚门,表二石阙,夹对石兽于阙下。冢前有石庙,列植三碑。碑云:德字伯雅,河南密人也。碑侧树两石人,有数石柱及诸石兽矣。旧引绥水南入茔域,而为池沼。
沼在丑地,皆蟾蠩吐水,石隍承溜。池之南又建石楼。石庙前又翼列诸兽。但物谢时沦,凋毁殆尽。夫富而非义,比之浮云,况复此乎?王孙,士安斯为达矣。
绥水又东南流,迳上郭亭南,东南注洧。洧水又东,襄荷水注之。水出北山子节溪,亦谓之子节水,东南流注于洧。洧水又东会会沥滴泉,水出深溪之侧,泉流丈余,悬水散注。故世士以滴沥称,南流入洧水也。
东南过其县南。
洧水又东南流与承云二水合,俱出承云山,二源双导,东南流注于洧。世谓之东、西承云水。
洧水又东,微水注之。水出微山,东北流入于洧。洧水又东迳密县故城南,《春秋》谓之新城。《左传·僖公六年》,会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
今县城东门南侧,有汉密令卓茂祠。茂字子康,南阳宛人,温仁宽雅,恭而有礼。
人有认其马者,茂与之,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遂挽车而去。后马主得马,谢而还之。任汉黄门郎,迁密令,举善而教,口无恶言,教化大行,道不拾遗,蝗不入境,百姓为之立祠,享祀不辍矣。洧水又左会璅泉水,水出玉亭西,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水出玉亭下,东北流历马关,谓之马关水。又东北注于洧。
洧水又东合武定水,水出北武定冈,西南流,又屈而东南流,迳零鸟坞西,侧坞东南流。坞侧有水,悬流赴壑,一匹有余,直注涧下,沦积成渊。嬉游者瞩望,奇为佳观。俗人睹此水挂于坞侧,遂目之为零鸟水。东南流入于洧。
洧水又东,与虎牍山水合。水发南山虎牍溪,东北流入洧。洧水又东南,赤涧水注之。水出武定冈,东南流迳皇台冈下。又历冈东,东南流注于洧。
洧水又东南流,潧水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