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3章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汉末之乱、新帝谋婚:重生第一女将、梦幻两晋、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1627崛起南海最新章节!
李凒对劳务输出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虽然让执委会众人感到有些惊讶,但对于这样的态度转变,海汉高官们显然都是乐见其成。
如今海汉的海外领地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从国内向这些海外殖民地组织大规模移民,不但安置费用高昂,而且实际招募到的移民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藩属国组织人力资源前往海外殖民地参与基建,其用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基本都是青壮人员,劳动效率要比国内输送的移民更高。
只是以前李凒不愿在这方面全力合作,海汉也不便因为这种小事就打压他,既然如今李凒回心转意了,执委会当然也乐意与朝鲜合作。
自李凒继位登基以来,在海汉的授意下,朝鲜国内全面推行使用海汉官话和汉字,就连文教也基本使用了海汉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年轻的朝鲜劳工与汉人的差异不算太大,可以比较容易适应海汉的生活环境。
不管李凒是想借助劳务输出打开外贸渠道,还是要用这种手段进一步拉拢海汉,只要他能提供海汉所需的大量劳工,那么别的条件也不是不能谈。
果然在这个表态得到执委会的赞许后,李凒随即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小王希望,贵国在本土之外使用的朝鲜劳工,必须全部都是经由汉城输出。”
显然李凒也知道自己的直接竞争者并非其他国家,而是北边的胞弟李淏。
李凒很清楚自己无法完全切断平壤方面与海汉的往来,所以他主动将条件限制在海汉本土之外,这样至少能将输送到海汉海外领地的劳工渠道垄断在自己手上。
相较于人力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内,显然那些远离海汉本土的海外领地才是劳动力需求最大的地方,李凒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足见其心思缜密。
陶东来识破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道:“答应你也行,但汉城提供的劳工数量,必须把平壤的份额补足才行。”
李凒没有提到平壤,但句句不离平壤,既然如此,陶东来也干脆把话说在明处,并不掩饰海汉与平壤当局的合作关系。想踢开平壤垄断这桩买卖,那李凒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来。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李凒也没有反悔的余地,就算是硬着头皮也得上了。
李凒答应陶东来的要求后,才从对方口中得知,平壤当局每年向海汉输出的劳工数量竟然不低于五万人,这对于辖区人口仅有两百万的平壤小朝廷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不过平壤当局所提供的这些劳工,究竟有多少人是去了海汉本土,有多少人是被送往了海外大区,陶东来却故意略过不提,显然是要让李凒比照这个标准来提供输送到海外的劳工。
李凒所辖的南部地区虽然人口更多一些,但每年要组织数万人到国外打工,这也绝非是简单任务。
从国内抽走几万青壮,这可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办成的小事,要知道李凒手底下乱七八糟的武装力量加到一起,总共也才十来万人。这么一折腾,今后国内征兵的兵源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首当其冲的可能还不是军队征兵,而是生产活动。特别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在此之后可能会出现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粮价波动,导致社会动荡。
虽然可能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凒知道自己如果稍微表现出犹豫不决,可能就会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当即拍着胸脯向执委会众人保证,今后向海汉的海外领地输出劳工数目不会低于每年五万人。
陶东来听完后却没有就此放过他,而是再次给他加码:“每年五万人这个标准,对平壤比较合适,对你来说还是太少了点,我看十万人还差不多。”
“十……十万……这……”
李凒很想立即拒绝陶东来这过分的要求,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只能婉转地表示自己也有很大的困难:“陶大人,要是抽走这么多人,国内没了劳动力种粮,到时候是要发生粮荒的!”
陶东来道:“这不妨事,十万人能种出多少粮食,可以通过往年数据估算出来,我们会安排向贵国出口相应的数量,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这听起来似乎很好心,还替李凒考虑得挺周到。但李凒却是心里暗暗叫苦,这哪是为自己着想,分明是要借此机会,控制朝鲜的粮食市场。
如果朝鲜自身的粮食供应不足,需要每年从海汉进口大量粮食来维持供应,那岂不是又多了一个供海汉拿捏的把柄?
而且进口粮食需要大量经费,这就等于是把通过劳务输出从海汉赚回来的钱,又立即交回一部分到海汉手上。
李凒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想跟海汉执委会这些老狐狸耍心眼,简直就是班门弄斧,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一连串的套等自己往里边钻。
但这套不钻行吗?李凒很清楚答案,要是有得选,那就不是海汉的作风了。
李凒此时甚至有一丝怀疑,郑柞是不是在之前就已经得到海汉的授意,故意在会面时鼓吹劳务输出的种种好处,却闭口不提海汉的种种要求,以此来把自己拖下水。
但事已至此,还能如何?李凒也只能照着执委会的意思,把这事继续操办下去。
从执委会出来的时候,李凒的精神都有点惚了。
要办的几件事算是都办成了,但好像并没有占到海汉任何便宜,反而多出了一些不太容易解决的麻烦事。
回到住处,李栢询问他与执委会见面会谈的情况,李凒表示一切顺利。
但李栢对此却有些不确定:“既然一切顺利,为何父王看起来不太高兴?”
李凒皱眉道:“是啊,明明都谈得挺好,但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
他此时也不太明白,自己与执委会的这次会面,究竟算是达成了目的,还是成了主动送上门的羔羊。
李凒对劳务输出的态度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虽然让执委会众人感到有些惊讶,但对于这样的态度转变,海汉高官们显然都是乐见其成。
如今海汉的海外领地版图正在不断扩大,从国内向这些海外殖民地组织大规模移民,不但安置费用高昂,而且实际招募到的移民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当地对劳动力的需求。
从藩属国组织人力资源前往海外殖民地参与基建,其用人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基本都是青壮人员,劳动效率要比国内输送的移民更高。
只是以前李凒不愿在这方面全力合作,海汉也不便因为这种小事就打压他,既然如今李凒回心转意了,执委会当然也乐意与朝鲜合作。
自李凒继位登基以来,在海汉的授意下,朝鲜国内全面推行使用海汉官话和汉字,就连文教也基本使用了海汉的教材和教学方式,年轻的朝鲜劳工与汉人的差异不算太大,可以比较容易适应海汉的生活环境。
不管李凒是想借助劳务输出打开外贸渠道,还是要用这种手段进一步拉拢海汉,只要他能提供海汉所需的大量劳工,那么别的条件也不是不能谈。
果然在这个表态得到执委会的赞许后,李凒随即便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小王希望,贵国在本土之外使用的朝鲜劳工,必须全部都是经由汉城输出。”
显然李凒也知道自己的直接竞争者并非其他国家,而是北边的胞弟李淏。
李凒很清楚自己无法完全切断平壤方面与海汉的往来,所以他主动将条件限制在海汉本土之外,这样至少能将输送到海汉海外领地的劳工渠道垄断在自己手上。
相较于人力资源比较充足的国内,显然那些远离海汉本土的海外领地才是劳动力需求最大的地方,李凒提出这样的要求,也足见其心思缜密。
陶东来识破了他的心思,笑着说道:“答应你也行,但汉城提供的劳工数量,必须把平壤的份额补足才行。”
李凒没有提到平壤,但句句不离平壤,既然如此,陶东来也干脆把话说在明处,并不掩饰海汉与平壤当局的合作关系。想踢开平壤垄断这桩买卖,那李凒就得拿出足够的诚意来。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李凒也没有反悔的余地,就算是硬着头皮也得上了。
李凒答应陶东来的要求后,才从对方口中得知,平壤当局每年向海汉输出的劳工数量竟然不低于五万人,这对于辖区人口仅有两百万的平壤小朝廷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不过平壤当局所提供的这些劳工,究竟有多少人是去了海汉本土,有多少人是被送往了海外大区,陶东来却故意略过不提,显然是要让李凒比照这个标准来提供输送到海外的劳工。
李凒所辖的南部地区虽然人口更多一些,但每年要组织数万人到国外打工,这也绝非是简单任务。
从国内抽走几万青壮,这可不是随口一说就能办成的小事,要知道李凒手底下乱七八糟的武装力量加到一起,总共也才十来万人。这么一折腾,今后国内征兵的兵源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当然首当其冲的可能还不是军队征兵,而是生产活动。特别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农业生产,在此之后可能会出现粮食产量的大幅下降,进而引发粮价波动,导致社会动荡。
虽然可能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凒知道自己如果稍微表现出犹豫不决,可能就会失去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当即拍着胸脯向执委会众人保证,今后向海汉的海外领地输出劳工数目不会低于每年五万人。
陶东来听完后却没有就此放过他,而是再次给他加码:“每年五万人这个标准,对平壤比较合适,对你来说还是太少了点,我看十万人还差不多。”
“十……十万……这……”
李凒很想立即拒绝陶东来这过分的要求,但话到嘴边却说不出口,只能婉转地表示自己也有很大的困难:“陶大人,要是抽走这么多人,国内没了劳动力种粮,到时候是要发生粮荒的!”
陶东来道:“这不妨事,十万人能种出多少粮食,可以通过往年数据估算出来,我们会安排向贵国出口相应的数量,保证市场上有足够的粮食供应。”
这听起来似乎很好心,还替李凒考虑得挺周到。但李凒却是心里暗暗叫苦,这哪是为自己着想,分明是要借此机会,控制朝鲜的粮食市场。
如果朝鲜自身的粮食供应不足,需要每年从海汉进口大量粮食来维持供应,那岂不是又多了一个供海汉拿捏的把柄?
而且进口粮食需要大量经费,这就等于是把通过劳务输出从海汉赚回来的钱,又立即交回一部分到海汉手上。
李凒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想跟海汉执委会这些老狐狸耍心眼,简直就是班门弄斧,人家早就准备好了一连串的套等自己往里边钻。
但这套不钻行吗?李凒很清楚答案,要是有得选,那就不是海汉的作风了。
李凒此时甚至有一丝怀疑,郑柞是不是在之前就已经得到海汉的授意,故意在会面时鼓吹劳务输出的种种好处,却闭口不提海汉的种种要求,以此来把自己拖下水。
但事已至此,还能如何?李凒也只能照着执委会的意思,把这事继续操办下去。
从执委会出来的时候,李凒的精神都有点惚了。
要办的几件事算是都办成了,但好像并没有占到海汉任何便宜,反而多出了一些不太容易解决的麻烦事。
回到住处,李栢询问他与执委会见面会谈的情况,李凒表示一切顺利。
但李栢对此却有些不确定:“既然一切顺利,为何父王看起来不太高兴?”
李凒皱眉道:“是啊,明明都谈得挺好,但总觉得还是有哪里不对。”
他此时也不太明白,自己与执委会的这次会面,究竟算是达成了目的,还是成了主动送上门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