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清和最新章节!
八月的南京城,连日不见一滴雨水,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天气,穿着公服外出行走,滋味别提多难受。
太--祖高皇帝规定,无雨,官员不许撑伞。
城内不许,宫内更不许。
顶着炎炎烈日,孟清和步行至文华殿,汗水很快浸透了中衣。看一眼执勤中的大汉将军,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一身公服都让他热得受不了,几十斤的甲胄套在身上,昂首挺胸站在太阳下,当真威武,也着实的遭罪。
到了文华殿,孟清和脸色通红,汗水沿着脸颊滑落,绯红的公服,背部一片暗色。
暖阁外伺候的宦官躬身,推开紧闭的房门。
一股凉风徐徐吹来,孟清和瞬间精神一振,迈步走进室内,好似又活了一回。
暖阁内,四个冰盆摆在角落,七八名宦官轮流摇动着木扇。随着扇叶转动,凉风不断驱走炎热,暖阁内外几乎成了两个世界。
难怪要关门了。
长舒一口气,不再如之前一般热得难受,烦躁的心情逐渐平静。
“少保。”
朱瞻壑一身大红常服,正在研究桌案上的宝船模型,见到孟清和,立刻起身问好。
“世子安好。”
宦官送上巾帕,孟清和擦过手脸,衣服却没法换,只能忍着。
今日听课的只有朱瞻壑。
天子即将北巡,汉王和赵王奉命随扈,正忙着各项准备。朱瞻基另有课程,两排摆放的四张大案,只坐着一个认真听讲的三头身。
“上次所讲,世子可还记得?”
“记得。”朱瞻壑点头,拿起一本书册,封面的字很是霸道。翻开,内里的每张书页都绘有缩小版的舆图,舆图上有府州县等标注,“少保所讲,我都记住了。”
这本册子是孟清和专门为朱瞻壑编撰,书页上的舆图由兵部郎中所绘,封面上的题字出自汉王之手。
朱高煦一笔狂草极得朱棣真髓,霸道张扬,非寻常人可以书就。
换句话说,相当考验人的审美观。
孟清和取出另一本书册,同样绘制有舆图,标注却是空白。
“下官斗胆,考一考世子,可好?”
朱瞻壑立刻挺起小胸脯,“请少保赐教。”
很自信,很好!
孟清和点头,虽然不是天生教书育人的材料,又是被赶鸭子上架,但有朱瞻壑这样的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非凡。他多少能体会道衍强收徒的心情了。
自我感觉良好,自夸?
孟伯爷甩头,事实胜于雄辩,他有这个资本。
随意翻到一页,孟清和问道:“世子可能说出这幅舆图是我大明何处?”
“是辽东!”胖乎乎的小手点在纸上,“这里是辽东都司!”
朱瞻壑小脸泛红,双眼发亮,分明在说,求表扬!
“正确,世子聪慧。”孟清和笑道,随即又问,“这里是何处?”
“宣府!”朱瞻壑回答得很快,“父王在这里种田!”
“……”该表扬吗?总觉得哪里不对。
“少保?”
“咳!”孟清和咳嗽一声,又翻过一页,“此处,世子可知?”
“顺天。”朱瞻壑答得更快,“皇祖父曾就藩此地,还要迁都。”
接连问了几处,朱瞻壑都答了上来。
一问一答间,孟清和又教给朱瞻壑许多地理知识,穿-插-着民间故事,不会让朱瞻壑举得枯燥,更不会让他厌倦学习。
“辽东之地有女真,分为诸多部落,多耐寒蛮勇,擅-骑-射-渔-猎。归附我朝后,互通贸易,按期朝贡。世子养的两头虎崽即是毛怜卫女真进献。”
“女真很善战?比兀良哈如何?”
“现今自不能相比,然今后之事谁能断言?如前元,不也败于太--祖高皇帝之手?世子当知,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孟清和的声音温和,对朱瞻壑的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解答。遇到回答不出的,不会随意搪塞,直接表示,“世子可向汉王殿下请教。”
如果朱高煦回答不上来,大可向永乐帝求救。永乐帝被难住,满朝文武都可充作智囊团。
六部天官,翰林院学士,大理寺太常寺都察院,连钦天监在内,都是人才济济。放着不用,完全是浪费资源。
“请教父王?”
“对。”挖坑给汉王踩,孟伯爷完全无压力,“汉王殿下博学多闻,才能非凡,定能为世子解惑。”
父王武力高超,朱瞻壑信。
博学多闻……朱瞻壑大眼睛眨啊眨,眨得孟伯爷差点破功。
孟伯爷默默转头,擦把汗,学生聪明是好事,太聪明就要让师傅头疼了。
课程过半,摇木扇的宦官轮了三班。
暖阁外响起敲门声,几名宦官送来整盘瓜果,言是天子所赐,为世子和孟少保解暑。
朱瞻壑用的瓜果只用冷水浸过,没有垫冰。送到孟清和面前的瓷盘都铺着冰块,靠近了,可见似烟雾般的冷气飘起,瓷盘边沿凝结了一小片水珠。
见到盘中有哈密瓜,还有几粒葡萄干,孟清和好奇的问了一句。送瓜果的宦官立刻答道:“均为亦里巴里部进上。”
亦里巴里部?
咬了一块瓜,孟清和翻开舆图,片刻恍然,难怪了,后世的-新-疆。
用完瓜果点心,歇息片刻,孟清和又开始授课。
这一次,他所讲的不再是舆图,而是火器。
一把精致的小火铳,此刻正静静躺在黄木匣子里。这把火铳是南京兵仗局所造,参照北京兵仗局送来的图纸,改动了部分,已十分接近燧发枪的构造,准头相当不错,只是仍不能连发。
火铳用在课堂上,自然没有填装火药。孟清和的目的也不是教导朱瞻壑火器构造,只是以火器为例,引出热兵器在未来历史中将发挥的作用。
“世子请看。”
孟清和展开一幅演兵图,图上绘有两军对战,一方为骑兵,一方是火器同冷兵器结合的步骑。如非条件所限,他本想制造木质模型。询问过沈瑄意见,打消了念头,只能拿图画充数。
创新可以,但不能太出格,潜移默化才是谨慎行事之道。
“我朝官军临战对采用何种战法,世子可知?”
朱瞻壑摇头,以他的年纪,除了孟清和,不会有人教导这些。连朱棣和朱高煦都没想过,给一个三头身灌输军事理论和兵器知识。
“世子可还记得当初天子亲卫大比武?”
朱瞻壑点头。
打开木匣,孟清和取出火铳,参照演兵图,以亲卫大比武为切入点,开始为朱瞻壑讲解最初级的的排兵布阵和火器知识。
见朱瞻壑听得认真,孟伯爷不免得意,家里有个善战的国公爷当真是好啊!
论军事知识, 比百科全书还好用。
文华殿东暖阁中的授课内容,很快摆在了永乐帝的案头。
舆图,火铳,演兵图,二十六卫大比武。看似毫无关联,却被孟清和串在一起,当堂讲授。
看过所有内容,朱棣眼中异彩连连。
“好!”
封孟清和为太子少保,是看重他本身才华,也有朝堂和勋贵内部的考量。不想却给他如此大的惊喜。
“白彦回。”
“奴婢在。”
“汉王和赵王今日未到文华殿?”
“回陛下,两位殿下正准备北巡相关事宜。”
“刚说他们长进了。”朱棣敲了敲桌案,“你去传朕口谕,北巡之前,凡兴宁伯授课之日,都给朕老实去文华殿坐着。”
“奴婢遵命。”
白宴会应诺,等了片刻,不见有其他旨意下达,躬身退出殿内。
刚出门,热-浪-便迎面扑来,白彦回眯眼,这个天气,怕是神仙也要热得受不了。
临近傍晚,气温仍不见下降。
南京城外,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骑士脸色黑红,嘴唇干裂,到城门前,险些一头栽到地上。
守卒连忙将人扶下马,喂了几口水,总算缓过气来。
“……快报……青州蝗灾……”
艰难吐出几个字,骑士终于晕了过去。
急报很快送入宫中,山东青州大旱蝗灾,已有上千民户受灾。当地官府瞒报灾民数量,紧锁府州县仓廪,无视太--祖高皇帝遇歉年散贷之令,已致百余灾民横死。山东巡按御史查知详情,遣快马入京禀奏。数人皆损于道中,只有御史亲随抵达京城。
“臣启陛下,青州一地官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捡丰穗呈送,狡言-祥-瑞,于军民疾苦一毫不言……大旱蝗灾,民田军屯颗粒无收……臣暗查州县仓廪,或以稻草充填,或蒸溽浥烂……民饥而无食,告而无门……启圣德,查办贪-虐,扑灭蝗灾,运粮以赈灾民。”
寥寥百余字,字字如刀,笔笔见血。
看完最后一个字,永乐帝握拳砸在御案。
无视朝廷发令,不赈济灾民,反加以驱散,死犹不能偿过!
府州县库均无粮,以稻草充填,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朱棣气得咬牙。
永乐初年的山东-贪-污-大案才过去多久?刽子手刀上的血尚未彻底干透!
四夷咸服,四海皆平,河清海晏?
有这些硕鼠,大明江山何来千秋万代!
“来人!宣锦衣卫指挥使杨铎觐见!”
永乐六年八月,山东青州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贪-污-库粮,瞒报蝗灾案发。天子震怒,令锦衣卫彻查,抓捕一干官员入京,并令当地都指挥使司调卫所官军灭蝗。
有朝臣进言,道蝗不可灭,恐遭灾祸。
朱棣冷笑,“朕受命于天,百姓为朕骨血,骨血损伤,焉能视而不见?天既予我万里江山,八荒*,皇天后土,朕之言即是天命,敢言蝗不可灭!”
因青州一事,处置了山东一省官员。户部,吏部均有官员牵扯在内,天子北巡之期因而延后。
杨铎亲自率人奔赴山东,回朝后,当天到刑科签了驾帖,捕吏部左侍郎许思恩下锦衣狱。
三日后,许思恩便死在狱中。
消息证实,立刻有言官弹劾锦衣卫-滥-用-刑-罚,无罪证致死朝廷命官。永乐帝当殿将弹劾奏本扔到了他的脸上,“拖下去。”
阴沉的表情,让跃跃欲试的其他言官瞬间哑火。大汉将军大步走进殿内,将脸色骤变的言官拖出殿外。
天子是要杀人。
站在武官的队列中,孟清和眼观鼻鼻观心,不言不语。
许思恩死得不冤枉。从他府里搜出来的金银,足够他死上一百遍。如果按照正规程序走,将人移交刑部大理寺,也是砍头扒皮的命。
锦衣卫却没这么做,而是直接让他死在了诏狱里。
杨铎这么做的理由,孟清和循着蛛丝马迹,猜到了一点。
许侍郎和解缙一直没断了联系,同平王府也有暗中通信。从许侍郎家中搜出的信件,不得不让朱棣对他起杀心。
锦衣卫搜出的信件,查出的消息,都不能白于天下。
所以,许侍郎必须死,死在诏狱里。
朝堂上,再无人弹劾锦衣卫滥杀,被关押进诏狱的青州官员,注定等不到走出来的一天。
青州事了,永乐帝再提北巡,下令钦天监择吉日,令礼部翰林院议定巡狩之仪,布告天下。
“朕北巡之时,不得劳动百姓出城相应,凡道途供应自京节备,有司不得劳民进献。”
“臣等遵旨!”
早朝之后,沈瑄被永乐帝留下议事,孟清和自己回了国公府。
孟清义的户籍已经办妥,正准备返回顺天。孟清江已先一步启程,带着孟广孝和孟清海的骨灰,回兴州安葬。恨意仍在,但逝者已逝,留下的人终究要看向前方,迈开步伐,继续活下去。
“九哥。”
孟清和敲开客房的门,孟清义正收拾行礼。
如果不是孟王氏来信,说五姐的亲事有了变动,孟清和本想多留他些时日,等王太医为他调养好身体,再让他返回顺天。
“十二郎下朝了?”见孟清和一身公服,便知是刚回府。孟清义拧了帕子,递给孟清和,“天热,擦擦脸。”
“谢谢九哥。”
“你我兄弟说什么谢,反倒是生分。”
孟清和笑笑,擦过脸,坐到桌旁,将几份地契放到桌上,道:“这些田产是我置办下的,九哥回乡之后可经营起来。还有给五姐的添妆,九哥启程时一并带上。”
孟清和从军例属募兵,孟清义复籍仍为民户。若非孟广智被追赠伯爵,户籍可在当地府衙办理,根本不需到南京。
孟清义将地契推回去,“没有弟弟给兄长置办家产的道理,这些地九哥不能要。”
“九哥不要就全给五姐。”孟清和道,“当年小弟许了三姐五姐十里红妆,如今,做叔叔的不能食言。”
见孟清义还要推辞,孟清和按住孟清义的手,道:“九哥,收下吧,就当是为了兄弟。”
孟清义顿了顿,看向孟清和,半晌,终于点了头。
“好,我收下。”
孟清和刚要松口气,又听孟清义道:“这些田,就当是九哥替十二郎经营。将来十二郎不做官了,或是生了其他变故,回乡来,有这些田在,总是个保障。”
生了变故回乡?保障?
他怎么觉得,这话不太对劲?
拍拍脑袋,孟清和恍然,他这亲哥八成还是认为国公爷信不过。
是不是该告诉九哥,国公爷的家产都是他在管?就算将来可能有X年之痒,也是他卷-款,国公爷净身出户。
没等话出口,客房的门再次被敲开,一身大红麒麟服,脸却黑成锅底的定国公站在门口,满身煞气,显然听到了某些不该听的。
鼓起勇气同沈瑄对视,孟清义硬着头皮不改口。
为了兄弟,他也必须硬气一回。
孟清和想哭。
亲哥念着他,他感动。可惹到了国公爷的后果,委实让人后背发凉。他开始认真考虑搬到西-厢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搬的话,告假天数必将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国公爷会让他囫囵个的卷着铺盖挪地方?
参照往日经验,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抹把眼泪,他还是提前准备好假条吧……
永乐六年八月末,朝廷布告天下,天子九月北巡。
未几,朝廷的使节和封赏马哈木的敕书送抵瓦剌本部。
马哈木受封顺宁王,他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贤义王和安乐王。
明朝使节表达了永乐帝扶持瓦剌的诚意,送上的粮食,茶叶,布帛和铁器黏住了瓦剌各部头目的双眼。尤其是五百铁器,差点让各部头目当着使节的面打起来。
勉强-压-服众人,马哈木向明朝使节表示,大明的意思他了解,一定给鞑靼好看!
“请天使禀告大明天子,臣同本雅失里阿鲁台不共戴天!”
马哈木想得很明白,鞑靼被灭掉,大明也不可能跑到草原上安营扎寨。到时,空出的地盘还不是自己的?唯一需要提防的只有兀良哈。大不了草场平分,再向大明要求封赏,得到的利益也少不了。
什么唇亡齿寒,内部矛盾,在丰厚的赏赐和可能得到的利益面前,全都是渣。
八月的南京城,连日不见一滴雨水,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天气,穿着公服外出行走,滋味别提多难受。
太--祖高皇帝规定,无雨,官员不许撑伞。
城内不许,宫内更不许。
顶着炎炎烈日,孟清和步行至文华殿,汗水很快浸透了中衣。看一眼执勤中的大汉将军,佩服之情油然而生。一身公服都让他热得受不了,几十斤的甲胄套在身上,昂首挺胸站在太阳下,当真威武,也着实的遭罪。
到了文华殿,孟清和脸色通红,汗水沿着脸颊滑落,绯红的公服,背部一片暗色。
暖阁外伺候的宦官躬身,推开紧闭的房门。
一股凉风徐徐吹来,孟清和瞬间精神一振,迈步走进室内,好似又活了一回。
暖阁内,四个冰盆摆在角落,七八名宦官轮流摇动着木扇。随着扇叶转动,凉风不断驱走炎热,暖阁内外几乎成了两个世界。
难怪要关门了。
长舒一口气,不再如之前一般热得难受,烦躁的心情逐渐平静。
“少保。”
朱瞻壑一身大红常服,正在研究桌案上的宝船模型,见到孟清和,立刻起身问好。
“世子安好。”
宦官送上巾帕,孟清和擦过手脸,衣服却没法换,只能忍着。
今日听课的只有朱瞻壑。
天子即将北巡,汉王和赵王奉命随扈,正忙着各项准备。朱瞻基另有课程,两排摆放的四张大案,只坐着一个认真听讲的三头身。
“上次所讲,世子可还记得?”
“记得。”朱瞻壑点头,拿起一本书册,封面的字很是霸道。翻开,内里的每张书页都绘有缩小版的舆图,舆图上有府州县等标注,“少保所讲,我都记住了。”
这本册子是孟清和专门为朱瞻壑编撰,书页上的舆图由兵部郎中所绘,封面上的题字出自汉王之手。
朱高煦一笔狂草极得朱棣真髓,霸道张扬,非寻常人可以书就。
换句话说,相当考验人的审美观。
孟清和取出另一本书册,同样绘制有舆图,标注却是空白。
“下官斗胆,考一考世子,可好?”
朱瞻壑立刻挺起小胸脯,“请少保赐教。”
很自信,很好!
孟清和点头,虽然不是天生教书育人的材料,又是被赶鸭子上架,但有朱瞻壑这样的学生,满足感和成就感也是非凡。他多少能体会道衍强收徒的心情了。
自我感觉良好,自夸?
孟伯爷甩头,事实胜于雄辩,他有这个资本。
随意翻到一页,孟清和问道:“世子可能说出这幅舆图是我大明何处?”
“是辽东!”胖乎乎的小手点在纸上,“这里是辽东都司!”
朱瞻壑小脸泛红,双眼发亮,分明在说,求表扬!
“正确,世子聪慧。”孟清和笑道,随即又问,“这里是何处?”
“宣府!”朱瞻壑回答得很快,“父王在这里种田!”
“……”该表扬吗?总觉得哪里不对。
“少保?”
“咳!”孟清和咳嗽一声,又翻过一页,“此处,世子可知?”
“顺天。”朱瞻壑答得更快,“皇祖父曾就藩此地,还要迁都。”
接连问了几处,朱瞻壑都答了上来。
一问一答间,孟清和又教给朱瞻壑许多地理知识,穿-插-着民间故事,不会让朱瞻壑举得枯燥,更不会让他厌倦学习。
“辽东之地有女真,分为诸多部落,多耐寒蛮勇,擅-骑-射-渔-猎。归附我朝后,互通贸易,按期朝贡。世子养的两头虎崽即是毛怜卫女真进献。”
“女真很善战?比兀良哈如何?”
“现今自不能相比,然今后之事谁能断言?如前元,不也败于太--祖高皇帝之手?世子当知,知己知彼,防患于未然。”
孟清和的声音温和,对朱瞻壑的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解答。遇到回答不出的,不会随意搪塞,直接表示,“世子可向汉王殿下请教。”
如果朱高煦回答不上来,大可向永乐帝求救。永乐帝被难住,满朝文武都可充作智囊团。
六部天官,翰林院学士,大理寺太常寺都察院,连钦天监在内,都是人才济济。放着不用,完全是浪费资源。
“请教父王?”
“对。”挖坑给汉王踩,孟伯爷完全无压力,“汉王殿下博学多闻,才能非凡,定能为世子解惑。”
父王武力高超,朱瞻壑信。
博学多闻……朱瞻壑大眼睛眨啊眨,眨得孟伯爷差点破功。
孟伯爷默默转头,擦把汗,学生聪明是好事,太聪明就要让师傅头疼了。
课程过半,摇木扇的宦官轮了三班。
暖阁外响起敲门声,几名宦官送来整盘瓜果,言是天子所赐,为世子和孟少保解暑。
朱瞻壑用的瓜果只用冷水浸过,没有垫冰。送到孟清和面前的瓷盘都铺着冰块,靠近了,可见似烟雾般的冷气飘起,瓷盘边沿凝结了一小片水珠。
见到盘中有哈密瓜,还有几粒葡萄干,孟清和好奇的问了一句。送瓜果的宦官立刻答道:“均为亦里巴里部进上。”
亦里巴里部?
咬了一块瓜,孟清和翻开舆图,片刻恍然,难怪了,后世的-新-疆。
用完瓜果点心,歇息片刻,孟清和又开始授课。
这一次,他所讲的不再是舆图,而是火器。
一把精致的小火铳,此刻正静静躺在黄木匣子里。这把火铳是南京兵仗局所造,参照北京兵仗局送来的图纸,改动了部分,已十分接近燧发枪的构造,准头相当不错,只是仍不能连发。
火铳用在课堂上,自然没有填装火药。孟清和的目的也不是教导朱瞻壑火器构造,只是以火器为例,引出热兵器在未来历史中将发挥的作用。
“世子请看。”
孟清和展开一幅演兵图,图上绘有两军对战,一方为骑兵,一方是火器同冷兵器结合的步骑。如非条件所限,他本想制造木质模型。询问过沈瑄意见,打消了念头,只能拿图画充数。
创新可以,但不能太出格,潜移默化才是谨慎行事之道。
“我朝官军临战对采用何种战法,世子可知?”
朱瞻壑摇头,以他的年纪,除了孟清和,不会有人教导这些。连朱棣和朱高煦都没想过,给一个三头身灌输军事理论和兵器知识。
“世子可还记得当初天子亲卫大比武?”
朱瞻壑点头。
打开木匣,孟清和取出火铳,参照演兵图,以亲卫大比武为切入点,开始为朱瞻壑讲解最初级的的排兵布阵和火器知识。
见朱瞻壑听得认真,孟伯爷不免得意,家里有个善战的国公爷当真是好啊!
论军事知识, 比百科全书还好用。
文华殿东暖阁中的授课内容,很快摆在了永乐帝的案头。
舆图,火铳,演兵图,二十六卫大比武。看似毫无关联,却被孟清和串在一起,当堂讲授。
看过所有内容,朱棣眼中异彩连连。
“好!”
封孟清和为太子少保,是看重他本身才华,也有朝堂和勋贵内部的考量。不想却给他如此大的惊喜。
“白彦回。”
“奴婢在。”
“汉王和赵王今日未到文华殿?”
“回陛下,两位殿下正准备北巡相关事宜。”
“刚说他们长进了。”朱棣敲了敲桌案,“你去传朕口谕,北巡之前,凡兴宁伯授课之日,都给朕老实去文华殿坐着。”
“奴婢遵命。”
白宴会应诺,等了片刻,不见有其他旨意下达,躬身退出殿内。
刚出门,热-浪-便迎面扑来,白彦回眯眼,这个天气,怕是神仙也要热得受不了。
临近傍晚,气温仍不见下降。
南京城外,一匹快马飞驰而来。马上骑士脸色黑红,嘴唇干裂,到城门前,险些一头栽到地上。
守卒连忙将人扶下马,喂了几口水,总算缓过气来。
“……快报……青州蝗灾……”
艰难吐出几个字,骑士终于晕了过去。
急报很快送入宫中,山东青州大旱蝗灾,已有上千民户受灾。当地官府瞒报灾民数量,紧锁府州县仓廪,无视太--祖高皇帝遇歉年散贷之令,已致百余灾民横死。山东巡按御史查知详情,遣快马入京禀奏。数人皆损于道中,只有御史亲随抵达京城。
“臣启陛下,青州一地官员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捡丰穗呈送,狡言-祥-瑞,于军民疾苦一毫不言……大旱蝗灾,民田军屯颗粒无收……臣暗查州县仓廪,或以稻草充填,或蒸溽浥烂……民饥而无食,告而无门……启圣德,查办贪-虐,扑灭蝗灾,运粮以赈灾民。”
寥寥百余字,字字如刀,笔笔见血。
看完最后一个字,永乐帝握拳砸在御案。
无视朝廷发令,不赈济灾民,反加以驱散,死犹不能偿过!
府州县库均无粮,以稻草充填,粮食都到哪里去了?
朱棣气得咬牙。
永乐初年的山东-贪-污-大案才过去多久?刽子手刀上的血尚未彻底干透!
四夷咸服,四海皆平,河清海晏?
有这些硕鼠,大明江山何来千秋万代!
“来人!宣锦衣卫指挥使杨铎觐见!”
永乐六年八月,山东青州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贪-污-库粮,瞒报蝗灾案发。天子震怒,令锦衣卫彻查,抓捕一干官员入京,并令当地都指挥使司调卫所官军灭蝗。
有朝臣进言,道蝗不可灭,恐遭灾祸。
朱棣冷笑,“朕受命于天,百姓为朕骨血,骨血损伤,焉能视而不见?天既予我万里江山,八荒*,皇天后土,朕之言即是天命,敢言蝗不可灭!”
因青州一事,处置了山东一省官员。户部,吏部均有官员牵扯在内,天子北巡之期因而延后。
杨铎亲自率人奔赴山东,回朝后,当天到刑科签了驾帖,捕吏部左侍郎许思恩下锦衣狱。
三日后,许思恩便死在狱中。
消息证实,立刻有言官弹劾锦衣卫-滥-用-刑-罚,无罪证致死朝廷命官。永乐帝当殿将弹劾奏本扔到了他的脸上,“拖下去。”
阴沉的表情,让跃跃欲试的其他言官瞬间哑火。大汉将军大步走进殿内,将脸色骤变的言官拖出殿外。
天子是要杀人。
站在武官的队列中,孟清和眼观鼻鼻观心,不言不语。
许思恩死得不冤枉。从他府里搜出来的金银,足够他死上一百遍。如果按照正规程序走,将人移交刑部大理寺,也是砍头扒皮的命。
锦衣卫却没这么做,而是直接让他死在了诏狱里。
杨铎这么做的理由,孟清和循着蛛丝马迹,猜到了一点。
许侍郎和解缙一直没断了联系,同平王府也有暗中通信。从许侍郎家中搜出的信件,不得不让朱棣对他起杀心。
锦衣卫搜出的信件,查出的消息,都不能白于天下。
所以,许侍郎必须死,死在诏狱里。
朝堂上,再无人弹劾锦衣卫滥杀,被关押进诏狱的青州官员,注定等不到走出来的一天。
青州事了,永乐帝再提北巡,下令钦天监择吉日,令礼部翰林院议定巡狩之仪,布告天下。
“朕北巡之时,不得劳动百姓出城相应,凡道途供应自京节备,有司不得劳民进献。”
“臣等遵旨!”
早朝之后,沈瑄被永乐帝留下议事,孟清和自己回了国公府。
孟清义的户籍已经办妥,正准备返回顺天。孟清江已先一步启程,带着孟广孝和孟清海的骨灰,回兴州安葬。恨意仍在,但逝者已逝,留下的人终究要看向前方,迈开步伐,继续活下去。
“九哥。”
孟清和敲开客房的门,孟清义正收拾行礼。
如果不是孟王氏来信,说五姐的亲事有了变动,孟清和本想多留他些时日,等王太医为他调养好身体,再让他返回顺天。
“十二郎下朝了?”见孟清和一身公服,便知是刚回府。孟清义拧了帕子,递给孟清和,“天热,擦擦脸。”
“谢谢九哥。”
“你我兄弟说什么谢,反倒是生分。”
孟清和笑笑,擦过脸,坐到桌旁,将几份地契放到桌上,道:“这些田产是我置办下的,九哥回乡之后可经营起来。还有给五姐的添妆,九哥启程时一并带上。”
孟清和从军例属募兵,孟清义复籍仍为民户。若非孟广智被追赠伯爵,户籍可在当地府衙办理,根本不需到南京。
孟清义将地契推回去,“没有弟弟给兄长置办家产的道理,这些地九哥不能要。”
“九哥不要就全给五姐。”孟清和道,“当年小弟许了三姐五姐十里红妆,如今,做叔叔的不能食言。”
见孟清义还要推辞,孟清和按住孟清义的手,道:“九哥,收下吧,就当是为了兄弟。”
孟清义顿了顿,看向孟清和,半晌,终于点了头。
“好,我收下。”
孟清和刚要松口气,又听孟清义道:“这些田,就当是九哥替十二郎经营。将来十二郎不做官了,或是生了其他变故,回乡来,有这些田在,总是个保障。”
生了变故回乡?保障?
他怎么觉得,这话不太对劲?
拍拍脑袋,孟清和恍然,他这亲哥八成还是认为国公爷信不过。
是不是该告诉九哥,国公爷的家产都是他在管?就算将来可能有X年之痒,也是他卷-款,国公爷净身出户。
没等话出口,客房的门再次被敲开,一身大红麒麟服,脸却黑成锅底的定国公站在门口,满身煞气,显然听到了某些不该听的。
鼓起勇气同沈瑄对视,孟清义硬着头皮不改口。
为了兄弟,他也必须硬气一回。
孟清和想哭。
亲哥念着他,他感动。可惹到了国公爷的后果,委实让人后背发凉。他开始认真考虑搬到西-厢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搬的话,告假天数必将创下历史新高。
不过,国公爷会让他囫囵个的卷着铺盖挪地方?
参照往日经验,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抹把眼泪,他还是提前准备好假条吧……
永乐六年八月末,朝廷布告天下,天子九月北巡。
未几,朝廷的使节和封赏马哈木的敕书送抵瓦剌本部。
马哈木受封顺宁王,他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贤义王和安乐王。
明朝使节表达了永乐帝扶持瓦剌的诚意,送上的粮食,茶叶,布帛和铁器黏住了瓦剌各部头目的双眼。尤其是五百铁器,差点让各部头目当着使节的面打起来。
勉强-压-服众人,马哈木向明朝使节表示,大明的意思他了解,一定给鞑靼好看!
“请天使禀告大明天子,臣同本雅失里阿鲁台不共戴天!”
马哈木想得很明白,鞑靼被灭掉,大明也不可能跑到草原上安营扎寨。到时,空出的地盘还不是自己的?唯一需要提防的只有兀良哈。大不了草场平分,再向大明要求封赏,得到的利益也少不了。
什么唇亡齿寒,内部矛盾,在丰厚的赏赐和可能得到的利益面前,全都是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