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果然了得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弃宇宙、全职艺术家、第九特区、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电影人传奇最新章节!
振兴巷在繁华的北平闹市区,但这个巷子非常狭窄,三人并肩就无法通过。钟惦非一家就挤住在这里的狭小平房中。钟惦非是著名电影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小说家阿城的父亲。
钟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钟惦非被打为右/派,说来有点好笑,钟惦非在50年代写了本电影评论《电影的锣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时报》转载了台弯大道通讯社所发的一篇名为《重重压迫束缚下,大陆电影事业惨不堪言》的通讯。这篇通讯里大量引用了《电影的锣鼓》中的材料。还在结尾处写道:“身陷大陆的全体电影工作者,被迫害压抑得太久了,现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锣鼓。”《电影的锣鼓》成了“反暴的锣鼓”,而且台弯还支持,这还了得,于是,钟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张克走进院子,大声嚷嚷:“老钟!老钟!”
钟惦非看到张克笑着迎了上来:“张克,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张克呵呵笑道:“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啊?”
钟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门我能不欢迎嘛。来赶紧屋里坐!”
落座后张克打开包,取出一份稿子递给钟惦非:“老钟,这里有篇文章,你看看。”
钟惦非微微一怔,张克专程上门让自己看这篇文章,恐怕这篇文章很不一般,当即接过文章。文章是用北电的稿签纸写的,题目叫“谈《英雄儿女》的视听语言”。
“《英雄儿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视听语言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好谈的。”钟惦非摇了摇头,不过他相信张克把文章给自己看,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顺着标题往下看。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在对电影的主题简单陈述后,文章开始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文章指出《英雄儿女》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结合使用,对比非常鲜明。比如王成临危不惧,壮烈牺牲的一场戏,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惊慌失措,渺小猥琐的敌人则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儿女》如此,国产电影大多有这个特点。
文章以此为据,指出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主要受苏联电影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的影响,模式化非常严重: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的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不光普通导演如此,甚至连谢晋、谢铁骊等大导演也是如此,他们的电影在内容上不同,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
钟惦非被文章的观点惊到了,在中国电影界素有“南谢北谢”的说法,说的是魔影厂的谢晋和北影厂的谢铁骊,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而这篇文章竟然说谢晋、谢铁骊他们的作品跟其他导演只是内容不同,在电影语言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这也太敢说了!
不过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电影评论那样,只是指出电影的不足,发一通议论;文章以王成牺牲一场戏为例,详细阐述了文章作者的构思,如果是他来拍这场戏,会怎么拍。
在电影中王成牺牲前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给的是特写,一个镜头完成。文章作者认为这样拍太平淡,没能很好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如果让他来拍,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四个字后,会立刻切镜头,给反应镜头。先是切王芳的镜头,王芳好像听到哥哥在喊口号;然后切王文清的镜头,王文清似乎听到了儿子王成的喊声;再切志愿军指挥部听到王成喊口号时的反应;最后切回到阵地,拍王成牺牲。这样一来,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整个情节会更动人。
钟惦非默默地想了想,发现这场戏按照作者的方式处理确实更加震撼,也更加动人。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同时,切王芳、王文清和指挥部的镜头,打破了时空界限,给人一种王成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感觉。同时,在王成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王成要牺牲了,这时候切妹妹王芳、父亲王文清和志愿军指挥部的镜头,会让大家感同身受。采用这种拍法后,带来的情感冲击确实比原版《英雄儿女》要强烈得多。
写这篇文章的人水平极高,对镜头、对电影语言有极深的研究,难怪他敢说谢晋他们在视听语言上缺乏创造性,这个人的水平果然了得!
想到这里钟惦非翻到文章开头,看了看作者的名字,许望秋,没听过这个名字,应该是年轻导演!不对,文章是张克拿来的,应该是北电的年轻老师,不然文章也不会到他手上;看来北电出了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啊!
钟惦非继续看文章。在文章最后,作者非常明确指出今天中国电影与世界现代电影的距离大大拉开了,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法落后、陈旧,并提出中国电影应该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好莱坞学习,从而实现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看完文章,钟惦非内心极为震动。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像一个高明的刺客,直接刺在了中国电影的命门上,让人无法反驳,整篇文章含金量十足。
张克见钟惦非看完文章沉默不语,问道:“怎么样,看完这篇文章什么感觉?”
钟惦非回过神来,手指在稿纸上轻轻敲了敲,意犹未尽地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作者对电影、对电影语言有极深的研究,可惜文章太短,很多地方没有展开,没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兴奋地道:“这是你们北电哪个老师写的?我想和他聊聊。”
张克心想不是不想深入的探讨,就两个小时,那小家伙根本没有时间深入!他嘴角露出一抹古怪地笑容:“不是北电的老师写的。今年北电恢复招生,我到长安考区监考。复试有一个考题是看电影写影片分析,这是其中一个考生写的文章。”
钟惦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紧紧盯着张克的眼睛,想知道他是否在开玩笑:“这是考生写的文章?你在开玩笑吧,什么样的学生对电影会有这样的认识?”
张克心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所写,轻笑道:“确实是学生写的。”
钟惦非知道张克不是胡乱开玩笑的人,满目震撼:“这个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都非同寻常,真是不可思议。”说到这里,他好奇地道:“你把这篇文章给我看是什么意思?”
张克神情凝重地道:“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但也有问题,就是对好莱坞电影过于推崇;可能会引发大批判。而作者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吗?所以,我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发表,想听听你的看法。”
钟惦非皱了皱眉道:“电影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好莱坞可以用,苏联人可以用,中国人当然也可以用。好莱坞的电影语言先进,我们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这有什么错?”
张克叹了口气,道:“你说的这个我当然清楚,但你忘了江卿,她特别推崇好莱坞电影,比如她对《鸽子号》的赞扬与推介,就给电影人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现在江卿被打倒,你却推崇好莱坞,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别有用心啊!”
钟惦非眉头皱起来了,是啊,这确实是个问题,在政治上是很危险的。钟惦非经历过运动,还因为写文章被打成右/派,知道这事很麻烦,不过他是骨子很硬的一个人,开口道:“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混为一谈,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有先进的地方,我们当然可以学。电影是资本家发明的,难道我们就不拍电影了吗?这篇文章很好,指出了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所在,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应该发!”
张克叹了口气道:“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但现实是政治和艺术很难分开。我们学校的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后,不少人拍手称快,觉得切中时弊,但也有不少人说,这篇文章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北电尚且如此,要是发出来,会遭到多少非议可想而知。”
钟惦非觉得确实如此,想了想道:“要不这样吧,文章发在我们电影家协会的《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上,这是内部刊物,不对外发售的。”
听到钟惦非这么说,张克顿时笑了。《电影艺术参考资料》是电影家协会研究部编辑的内部刊物,是今年年初创办的,不定期出刊,俗称“小白皮书”。张克看着钟惦非,笑眯眯地道:“这个主意好,就算有争议,也是我们电影圈内部的事,不会捅到社会上去。”
钟惦非顿时反应过来,大笑着骂道:“好你个张克,跟我来这一套,你本来就想让这篇文章发在《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上吧!”
振兴巷在繁华的北平闹市区,但这个巷子非常狭窄,三人并肩就无法通过。钟惦非一家就挤住在这里的狭小平房中。钟惦非是著名电影评论家,被誉为中国电影美学的奠基人,也是小说家阿城的父亲。
钟惦非在1957年被打成右/派,今年年初才平反,回到北平。钟惦非被打为右/派,说来有点好笑,钟惦非在50年代写了本电影评论《电影的锣鼓》。1957年1月15日,《香江时报》转载了台弯大道通讯社所发的一篇名为《重重压迫束缚下,大陆电影事业惨不堪言》的通讯。这篇通讯里大量引用了《电影的锣鼓》中的材料。还在结尾处写道:“身陷大陆的全体电影工作者,被迫害压抑得太久了,现在居然敲起了反暴的锣鼓。”《电影的锣鼓》成了“反暴的锣鼓”,而且台弯还支持,这还了得,于是,钟惦非迅速被打成右/派。
张克走进院子,大声嚷嚷:“老钟!老钟!”
钟惦非看到张克笑着迎了上来:“张克,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张克呵呵笑道:“来看看你,怎么,不欢迎啊?”
钟惦非哈哈笑道:“你上门我能不欢迎嘛。来赶紧屋里坐!”
落座后张克打开包,取出一份稿子递给钟惦非:“老钟,这里有篇文章,你看看。”
钟惦非微微一怔,张克专程上门让自己看这篇文章,恐怕这篇文章很不一般,当即接过文章。文章是用北电的稿签纸写的,题目叫“谈《英雄儿女》的视听语言”。
“《英雄儿女》是多少年前的片子了,视听语言也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有什么好谈的。”钟惦非摇了摇头,不过他相信张克把文章给自己看,这篇文章肯定有不一般的地方,便顺着标题往下看。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并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该影片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影片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在对电影的主题简单陈述后,文章开始分析电影的视听语言。文章指出《英雄儿女》的一个特点是大量的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结合使用,对比非常鲜明。比如王成临危不惧,壮烈牺牲的一场戏,用了很多仰拍角度;而惊慌失措,渺小猥琐的敌人则多用俯拍角度。文章指出,不光《英雄儿女》如此,国产电影大多有这个特点。
文章以此为据,指出中国电影的视听语言主要受苏联电影和好莱坞经典叙事手法的影响,模式化非常严重:全景交代环境,特写交代人物,空镜头表示人物的心理,画面的分割遵循黄金法则,体现一种平衡、对称、和谐的美感。各种象征的运用也都规规矩矩,如日出代表希望、前途光明;阴霾、雷电代表困境、痛苦等……
不光普通导演如此,甚至连谢晋、谢铁骊等大导演也是如此,他们的电影在内容上不同,但在电影语言上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
钟惦非被文章的观点惊到了,在中国电影界素有“南谢北谢”的说法,说的是魔影厂的谢晋和北影厂的谢铁骊,他们是这个时代中国电影的代表性人物,而这篇文章竟然说谢晋、谢铁骊他们的作品跟其他导演只是内容不同,在电影语言上没有太大区别,没有个人风格,缺乏创造性,这也太敢说了!
不过这篇文章不像其他的电影评论那样,只是指出电影的不足,发一通议论;文章以王成牺牲一场戏为例,详细阐述了文章作者的构思,如果是他来拍这场戏,会怎么拍。
在电影中王成牺牲前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给的是特写,一个镜头完成。文章作者认为这样拍太平淡,没能很好的调动观众的情绪。如果让他来拍,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四个字后,会立刻切镜头,给反应镜头。先是切王芳的镜头,王芳好像听到哥哥在喊口号;然后切王文清的镜头,王文清似乎听到了儿子王成的喊声;再切志愿军指挥部听到王成喊口号时的反应;最后切回到阵地,拍王成牺牲。这样一来,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整个情节会更动人。
钟惦非默默地想了想,发现这场戏按照作者的方式处理确实更加震撼,也更加动人。在王成喊出“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同时,切王芳、王文清和指挥部的镜头,打破了时空界限,给人一种王成的口号传遍了大江南北的感觉。同时,在王成喊出这句话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王成要牺牲了,这时候切妹妹王芳、父亲王文清和志愿军指挥部的镜头,会让大家感同身受。采用这种拍法后,带来的情感冲击确实比原版《英雄儿女》要强烈得多。
写这篇文章的人水平极高,对镜头、对电影语言有极深的研究,难怪他敢说谢晋他们在视听语言上缺乏创造性,这个人的水平果然了得!
想到这里钟惦非翻到文章开头,看了看作者的名字,许望秋,没听过这个名字,应该是年轻导演!不对,文章是张克拿来的,应该是北电的年轻老师,不然文章也不会到他手上;看来北电出了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啊!
钟惦非继续看文章。在文章最后,作者非常明确指出今天中国电影与世界现代电影的距离大大拉开了,中国电影的表现手法落后、陈旧,并提出中国电影应该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好莱坞学习,从而实现中国电影语言的现代化。
看完文章,钟惦非内心极为震动。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像一个高明的刺客,直接刺在了中国电影的命门上,让人无法反驳,整篇文章含金量十足。
张克见钟惦非看完文章沉默不语,问道:“怎么样,看完这篇文章什么感觉?”
钟惦非回过神来,手指在稿纸上轻轻敲了敲,意犹未尽地道:“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作者对电影、对电影语言有极深的研究,可惜文章太短,很多地方没有展开,没有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他兴奋地道:“这是你们北电哪个老师写的?我想和他聊聊。”
张克心想不是不想深入的探讨,就两个小时,那小家伙根本没有时间深入!他嘴角露出一抹古怪地笑容:“不是北电的老师写的。今年北电恢复招生,我到长安考区监考。复试有一个考题是看电影写影片分析,这是其中一个考生写的文章。”
钟惦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紧紧盯着张克的眼睛,想知道他是否在开玩笑:“这是考生写的文章?你在开玩笑吧,什么样的学生对电影会有这样的认识?”
张克心想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会相信是学生所写,轻笑道:“确实是学生写的。”
钟惦非知道张克不是胡乱开玩笑的人,满目震撼:“这个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都非同寻常,真是不可思议。”说到这里,他好奇地道:“你把这篇文章给我看是什么意思?”
张克神情凝重地道:“这篇文章指出了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但也有问题,就是对好莱坞电影过于推崇;可能会引发大批判。而作者不过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他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吗?所以,我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拿出来发表,想听听你的看法。”
钟惦非皱了皱眉道:“电影语言就是一种工具,好莱坞可以用,苏联人可以用,中国人当然也可以用。好莱坞的电影语言先进,我们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这有什么错?”
张克叹了口气,道:“你说的这个我当然清楚,但你忘了江卿,她特别推崇好莱坞电影,比如她对《鸽子号》的赞扬与推介,就给电影人带来了很深的影响。现在江卿被打倒,你却推崇好莱坞,在有些人看来,就是别有用心啊!”
钟惦非眉头皱起来了,是啊,这确实是个问题,在政治上是很危险的。钟惦非经历过运动,还因为写文章被打成右/派,知道这事很麻烦,不过他是骨子很硬的一个人,开口道:“艺术归艺术,政治归政治,不能混为一谈,好莱坞电影在艺术上有先进的地方,我们当然可以学。电影是资本家发明的,难道我们就不拍电影了吗?这篇文章很好,指出了当前中国电影的问题所在,我觉得这样的文章应该发!”
张克叹了口气道:“你说的道理我明白,但现实是政治和艺术很难分开。我们学校的老师看完这篇文章后,不少人拍手称快,觉得切中时弊,但也有不少人说,这篇文章在政治上是反动的。北电尚且如此,要是发出来,会遭到多少非议可想而知。”
钟惦非觉得确实如此,想了想道:“要不这样吧,文章发在我们电影家协会的《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上,这是内部刊物,不对外发售的。”
听到钟惦非这么说,张克顿时笑了。《电影艺术参考资料》是电影家协会研究部编辑的内部刊物,是今年年初创办的,不定期出刊,俗称“小白皮书”。张克看着钟惦非,笑眯眯地道:“这个主意好,就算有争议,也是我们电影圈内部的事,不会捅到社会上去。”
钟惦非顿时反应过来,大笑着骂道:“好你个张克,跟我来这一套,你本来就想让这篇文章发在《电影艺术参考资料》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