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一点我上课的收获和最近思考的问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百媚千红文集最新章节!
老实说,我是抱着“解惑”的初衷走进现代化批判的课堂的(偶尔也去毛泽东研究的课堂坐坐),但是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疑惑和困扰不但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很多以前自以为想清楚了的问题,一个个都变成无底洞,以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的脑子总会被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纠缠,理不清头绪,惟有压抑沉痛和孤独的感觉特别明晰。好在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意识到了自己一无所知,对求知来说恰恰是个好契机。
不过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还是遇到了大难题,结业论文居然没有命题,只要3000个字。我在电脑跟前坐了半个小时,还真没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主题,因为要说的话太多,而真正想清楚的太少,正如草率的写作会导致表述的混乱一样,浅显的思考也会导致思想的迷乱,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信口开河,我只好从自己的收获入手,谈一点启迪和思考,完成这篇不太规范的论文。
关于姚国华
姚国华在华工是出了名的,但是我先前所了解的名声并不太好,比如什么问题都唱反调,有哗众取宠的嫌疑,给学分很小气,喜欢自我表扬,等等。我决定大三时仔细听一回姚国华的课,不是看热闹,而是觉得自己在大学里待了两年,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不赞成某些观点,也可以较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我很佩服姚国华不写板书,不看备课资料,一口气讲四个小时声音洪亮激情不减,课堂气氛始终活跃,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体力活,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对选修课如此投入。记得最后一节课上一位光电的同学说:“中国出一千个姚国华,不如出一个哲学家,作家或者诗人。”我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据我了解周国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中地位比较显著的一位,但他的作品近年来有和余秋雨靠拢的嫌疑,处女作之后,各种选本层出不穷,而且一本比一本令人失望。中国作协更不用说,作家和诗人那里有几大箩筐,大多数人暂不谈写出来的东西怎么样,就是名字读者都没听过。所以我觉得中国可以暂时不要那么多哲学家作家诗人什么的,多几个像姚国华这样认真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才是幸事,摩罗的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有一句话:“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大的,所以,那些产生了巨人的民族必是像巨人一样可敬可仰的民族。”民族伟大的根基是教育的先进,教育的先进离不开作为布道者的老师的辛勤耕耘,我说姚国华是有个性的老师,有传播效力,很多时候我看到课堂上的姚国华苦口婆心甚至是声嘶力竭的,相对于尹平对学生的冷漠(我了解一些尹平老师的情况,理解他的处境,这里没有指责他的意思),我还是认为姚国华越多给中国大学带来的希望越大。至于还有同学提到的“唱反调”“自我表扬”我觉得算不上问题,老师有自己的相对完备知识体系和鲜明的观点,只要不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当然有表达的自由,适时的自我表扬,自我宣传,只怪这个扭曲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余杰的火与冰当初出版时封面宣传得也很夸张,受到过不少诟病,但是瑕不掩瑜,应该得到理解。
我比较幸运,至今为止学校里几位有个性的老师我都接触到了。刚进大学就上了刘克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一想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究竟继承了多少,还有能力继承多少,我就会对自己读不通古文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后来上尹平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我们被他训斥成奴化教育下从不独立思考的工具,和义和团、红卫兵、纳粹洗脑洗出来的一代人根本没有区别。刚进大学的懵懂和幼稚限制了我对这些问题做出更深入的思考,但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寻求着答案。最近听完姚国华的现代化批判,对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剖析不可谓不深刻,很多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审视方式,即使到现在答案依然不明晰,或者注定不会有答案,我还是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放下盲目和粗暴,多一点理性和宽容,对求知来说有多么重要。
关于民族自豪感
我几乎没有民族自豪感,以前有过,现在所剩无几了,这缘于我对传统文化渐进的认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说不灿烂不悠久,但是多体现在器物的层面上,没有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自我更新机制的精神内核。我们内在民族精神的虚弱直接造成了器物设计理念的保守和封闭,比如我们有万里长城、秦直道,但那是秦王朝暴政下无数底层民众的血肉铸造的,修建目的不过是为了消极的抵御外敌入侵;我们有严谨的依照中轴线设计的古建筑群,以故宫为首,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但是封闭的外墙彻底暴露了我们民族内心的畏缩和胆怯,固定的四方结构规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规范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还出土了很多制作精湛的鼎、碑、樽、编钟,但那只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极权,迎合他们糜烂奢侈的生活。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里缺少健康的基因,我们的宗教是功利的,需要什么神就造什么神,什么时候想讨便宜什么时候拜;我们的哲学是被统治者利用和肆意篡改的,焚书和文字狱彻底折断了文化精英的脊梁,从流芳千古的离骚开始,每个时代的文人墨客都为“欲当奴才而不得”黯然神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逍遥洒脱而轻松,拯救无人问津,人人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只要能苟活,丑恶就可以容忍,耻辱就可以承受,谎言和中伤就必不可少;奴才和主子勾结,卑劣和残忍被推向及至,个体生命的价值随即被贬低得和蚂蚁一样卑微;我们的公民没生出来就死了,剩下的不是愚民就是暴民“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能力产生大量人格健全的人群时,任何革命只能是悲剧的轮回。”(南风窗百年宪政的历史省思)无怪近代史的的血光里,偶尔闪现出生机,又会被随后的血光吞噬。这一切摧毁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只要合法公民在祖祖辈辈生长的土地上还在接二连三的非正常死亡;只要“撞了白撞”“不知年龄与幼女发生关系酌情处理”这样残酷的法律条文还在频频出台;只要矿井坍塌,瓦斯爆炸,沉船翻车,食物中毒等重大事故还在雨点般的降临;只要农民没有钱供孩子读书,还在给村干部下跪;只要希望工程的捐款人还在声声叮嘱一定要把钱用到孩子身上;只要天真淳朴的乡下女子还在不断的补给大城市日益膨胀的性产业;只要媒体还在打着“引导舆论,开启民智”的幌子愚弄我们的眼睛;只要沙尘暴还在肆虐,却被宣传成对中和酸雨有好处;只要受到愚弄的人碍着面子不愿承认,还要把道出常识的人至于死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不可能自信。”
“不知道中国还有人没能解决温饱,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带来饥荒,城里人的粮食是从饿死的种地人口中夺来的;我不知道街头乞讨的人也有辛酸的眼泪;更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究竟有多少民族的精英带着冤屈永远的沉默下去。当我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相信着学校的教诲,书本的告知,媒体的宣传,相信我们国泰民安,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候我的确自信过。”
“在我不自信了,反而踏实了很多,并不觉得承认这一点有什么不好。至少不自信的人更有可能以谦卑的姿态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是傲慢的甩张钞票扬长而去。或许,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更愿意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把这片土地看得细致,才更有可能对过去种种违背常理,盲目乐观,粗暴残忍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国家民族不自信,恰恰不是站在云端看风景的姿态,真正的爱国者,一定会和一株健康的植物一样,永远依赖扎根的土地。”
我常常疑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淡漠的,读不懂古文就可以看出,我们和传统文化断裂有多深,是一旦与人争执起来,们却总要咬紧民族自豪感不放,佛对自己的民族不自信就十恶不赦。终于,叔本华的一席话警醒了我:“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骄傲,那正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去求助于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那份资本。一无所有的傻瓜,把他所属的民族当作一个最后的依靠,并为之骄傲,他准备竭尽全力并且乐意去捍卫民族所有的阴暗面,而且以此来弥补他自己的不足。”原来我们空洞的民族自豪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虚弱的自信,我们实在太懦弱了,竟然连直视自己的内心的勇气都没有。
关于鲁迅
提到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自身的反省,实在不能不说到鲁迅先生。。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大意是:世界史上优秀的民族在灾难之后,都能从灵魂的拷问中生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颠峰。没有卢梭的忏悔录,就没有18世纪法国浪漫文学的先河;没有托尔斯泰从忏悔走向复活,就没有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功;没有萨特对沦陷时期巴黎知识分子群的恶心,就没有20世纪西欧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双向丰收。可是我们的民族不是也有鲁迅先生吗,鲁迅对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审视和解剖难道还不够深刻,为什么鲁迅死后还和身前一样寂寞,没有一个能够站上他肩头继续向高处攀缘的接班人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民族还不算优秀,我们为孕育精英所准备的土壤还不够肥沃。
我曾经计划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好好来读先生的著作,想写一点心得体会,可是直到开学都没有写下一个字。阅读鲁迅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太年轻,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太安逸,我距离苦难有多远,距离先生就有多远。二十年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让我在痛苦洗礼的文字面前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力。无怪林贤治会说,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身居高位的人,读不懂鲁迅。但是,借着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用“铁屋”和“碰壁”这样阴冷的词作比,激愤背后,鲁迅先生是一个多么孤独和绝望的人。他用人格独自担当了对中国的深切绝望,这种绝望感一生都没有消失,甚至一刻都没有减轻过,但是他同样一刻也不愿放弃与绝望的斗争,一刻也不愿放松为绝望的人群寻求新生的可能。从认知上已经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先生从内心的愿望上看到世界的希望;在逻辑上已经无法论证光明的存在的时候,先生用灵魂的祈祷呼唤光明的出现。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先生,你怎么舍得她难过,指出鲁迅一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深深的辜负了朱安。他没有照顾到这个女人的感觉,让她整整辛酸了一辈子。可是我觉得这样说对先生实在是太苛刻了,鲁迅也是人,也有弱点,他伟大不表示他没有无法承担的重负。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生的爱情都是不幸的,朱安只是年迈母亲的“礼物”为了照顾母亲的心情,不得不与她在没有爱情甚至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完婚。许广平的出现曾经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她为捐躯者捐躯的牺牲精神难能可贵,但是许广平毕竟没能真正理解鲁迅,从先生总是夜里起来独自仰望天空,以及解放后许广平的种种违背先生生前意愿的举措可以看出来。余杰在香草山中提出了一个善意的猜测,认为与鲁迅先生心灵靠得最近的女性应该是萧红,萧红怀念鲁迅的文字远比许广平真切生动,但是先生必须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下去,不能有任何表露。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先生能得到美满爱情的滋养,他的文字或许不至于如此绝望,面对无边黑暗的压迫,或许会更有战斗的力量。只是在那样一个摧残人的年代里,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奢侈,十八年的写作,先生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血榨干了,去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70多斤。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现在还有多少人敢于解剖自己,面对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呢?我就是一个胆怯的人。我不敢保证身在文革中,我不会变成红卫兵中最粗暴的一个,也不敢保证集权在手的时候,我不会和萨达姆一样残忍,自私、胆怯、虚荣、孤傲、狭隘、猜忌、逃避、不宽容,这些恶劣的因子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少。怎样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刘小枫提出了信仰:“信仰就是毫无所惧的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谢有顺提出了思索:“放弃那些低俗的感受,颓废的经验,做作的文风,而坚持对人类普遍的人性、心灵、正义、爱、由苦难而致的绝望、匮乏、拯救等永恒命题的思索,哪怕是不成熟的思索。”我想这都是有力的方法。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把它当作自我安慰和自我原谅的遮羞布,就大错特错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严重超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觉得这20年来自己是在谎言的包围中成长的,我受过的教育是狭隘的,除了一定导向的政治,就是各种有技术无科学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生活服务资讯,告诉我将来有了钱该怎么花。教育没有打算把我塑造成一个健康和完整的人,而我现在想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相信生活中总还有一些事情是值得做的,越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的事情,越有可能蕴藏生活最本真的意义。
老实说,我是抱着“解惑”的初衷走进现代化批判的课堂的(偶尔也去毛泽东研究的课堂坐坐),但是半个学期过去了,我的疑惑和困扰不但丝毫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很多以前自以为想清楚了的问题,一个个都变成无底洞,以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我的脑子总会被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纠缠,理不清头绪,惟有压抑沉痛和孤独的感觉特别明晰。好在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坏事,意识到了自己一无所知,对求知来说恰恰是个好契机。
不过课程结束的时候我还是遇到了大难题,结业论文居然没有命题,只要3000个字。我在电脑跟前坐了半个小时,还真没找不出一个合适的主题,因为要说的话太多,而真正想清楚的太少,正如草率的写作会导致表述的混乱一样,浅显的思考也会导致思想的迷乱,为了尽可能的避免信口开河,我只好从自己的收获入手,谈一点启迪和思考,完成这篇不太规范的论文。
关于姚国华
姚国华在华工是出了名的,但是我先前所了解的名声并不太好,比如什么问题都唱反调,有哗众取宠的嫌疑,给学分很小气,喜欢自我表扬,等等。我决定大三时仔细听一回姚国华的课,不是看热闹,而是觉得自己在大学里待了两年,有了足够的知识储备,即使不赞成某些观点,也可以较好的领会老师的意思。我很佩服姚国华不写板书,不看备课资料,一口气讲四个小时声音洪亮激情不减,课堂气氛始终活跃,这并不是件轻松的体力活,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愿意对选修课如此投入。记得最后一节课上一位光电的同学说:“中国出一千个姚国华,不如出一个哲学家,作家或者诗人。”我认为只是一家之言,据我了解周国平是中国当代哲学家中地位比较显著的一位,但他的作品近年来有和余秋雨靠拢的嫌疑,处女作之后,各种选本层出不穷,而且一本比一本令人失望。中国作协更不用说,作家和诗人那里有几大箩筐,大多数人暂不谈写出来的东西怎么样,就是名字读者都没听过。所以我觉得中国可以暂时不要那么多哲学家作家诗人什么的,多几个像姚国华这样认真给学生上课的老师才是幸事,摩罗的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中有一句话:“任何一个伟大的人都是凭着他的族群并代表他的族群成为伟大的,所以,那些产生了巨人的民族必是像巨人一样可敬可仰的民族。”民族伟大的根基是教育的先进,教育的先进离不开作为布道者的老师的辛勤耕耘,我说姚国华是有个性的老师,有传播效力,很多时候我看到课堂上的姚国华苦口婆心甚至是声嘶力竭的,相对于尹平对学生的冷漠(我了解一些尹平老师的情况,理解他的处境,这里没有指责他的意思),我还是认为姚国华越多给中国大学带来的希望越大。至于还有同学提到的“唱反调”“自我表扬”我觉得算不上问题,老师有自己的相对完备知识体系和鲜明的观点,只要不强加给学生,课堂上当然有表达的自由,适时的自我表扬,自我宣传,只怪这个扭曲的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余杰的火与冰当初出版时封面宣传得也很夸张,受到过不少诟病,但是瑕不掩瑜,应该得到理解。
我比较幸运,至今为止学校里几位有个性的老师我都接触到了。刚进大学就上了刘克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一想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今天究竟继承了多少,还有能力继承多少,我就会对自己读不通古文感到深深的遗憾和自责。后来上尹平的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我们被他训斥成奴化教育下从不独立思考的工具,和义和团、红卫兵、纳粹洗脑洗出来的一代人根本没有区别。刚进大学的懵懂和幼稚限制了我对这些问题做出更深入的思考,但是我一直在努力的寻求着答案。最近听完姚国华的现代化批判,对中国人民族劣根性的剖析不可谓不深刻,很多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视角和更深入的审视方式,即使到现在答案依然不明晰,或者注定不会有答案,我还是受益匪浅,我明白了放下盲目和粗暴,多一点理性和宽容,对求知来说有多么重要。
关于民族自豪感
我几乎没有民族自豪感,以前有过,现在所剩无几了,这缘于我对传统文化渐进的认识,还是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我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说不灿烂不悠久,但是多体现在器物的层面上,没有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和自我更新机制的精神内核。我们内在民族精神的虚弱直接造成了器物设计理念的保守和封闭,比如我们有万里长城、秦直道,但那是秦王朝暴政下无数底层民众的血肉铸造的,修建目的不过是为了消极的抵御外敌入侵;我们有严谨的依照中轴线设计的古建筑群,以故宫为首,飞檐斗拱,金碧辉煌,但是封闭的外墙彻底暴露了我们民族内心的畏缩和胆怯,固定的四方结构规范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规范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还出土了很多制作精湛的鼎、碑、樽、编钟,但那只是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威严和极权,迎合他们糜烂奢侈的生活。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里缺少健康的基因,我们的宗教是功利的,需要什么神就造什么神,什么时候想讨便宜什么时候拜;我们的哲学是被统治者利用和肆意篡改的,焚书和文字狱彻底折断了文化精英的脊梁,从流芳千古的离骚开始,每个时代的文人墨客都为“欲当奴才而不得”黯然神伤;“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逍遥洒脱而轻松,拯救无人问津,人人都学会了明哲保身,只要能苟活,丑恶就可以容忍,耻辱就可以承受,谎言和中伤就必不可少;奴才和主子勾结,卑劣和残忍被推向及至,个体生命的价值随即被贬低得和蚂蚁一样卑微;我们的公民没生出来就死了,剩下的不是愚民就是暴民“当一个民族还没有能力产生大量人格健全的人群时,任何革命只能是悲剧的轮回。”(南风窗百年宪政的历史省思)无怪近代史的的血光里,偶尔闪现出生机,又会被随后的血光吞噬。这一切摧毁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只要合法公民在祖祖辈辈生长的土地上还在接二连三的非正常死亡;只要“撞了白撞”“不知年龄与幼女发生关系酌情处理”这样残酷的法律条文还在频频出台;只要矿井坍塌,瓦斯爆炸,沉船翻车,食物中毒等重大事故还在雨点般的降临;只要农民没有钱供孩子读书,还在给村干部下跪;只要希望工程的捐款人还在声声叮嘱一定要把钱用到孩子身上;只要天真淳朴的乡下女子还在不断的补给大城市日益膨胀的性产业;只要媒体还在打着“引导舆论,开启民智”的幌子愚弄我们的眼睛;只要沙尘暴还在肆虐,却被宣传成对中和酸雨有好处;只要受到愚弄的人碍着面子不愿承认,还要把道出常识的人至于死地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就不可能自信。”
“不知道中国还有人没能解决温饱,不知道当年的大跃进带来饥荒,城里人的粮食是从饿死的种地人口中夺来的;我不知道街头乞讨的人也有辛酸的眼泪;更不知道“文化大革命”中,究竟有多少民族的精英带着冤屈永远的沉默下去。当我不知道这些的时候,我相信着学校的教诲,书本的告知,媒体的宣传,相信我们国泰民安,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那时候我的确自信过。”
“在我不自信了,反而踏实了很多,并不觉得承认这一点有什么不好。至少不自信的人更有可能以谦卑的姿态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而不是傲慢的甩张钞票扬长而去。或许,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更愿意低下自己高贵的头,把这片土地看得细致,才更有可能对过去种种违背常理,盲目乐观,粗暴残忍的做法进行反思。对自己国家民族不自信,恰恰不是站在云端看风景的姿态,真正的爱国者,一定会和一株健康的植物一样,永远依赖扎根的土地。”
我常常疑惑,们这一代人对传统文化其实是非常淡漠的,读不懂古文就可以看出,我们和传统文化断裂有多深,是一旦与人争执起来,们却总要咬紧民族自豪感不放,佛对自己的民族不自信就十恶不赦。终于,叔本华的一席话警醒了我:“最虚伪的傲慢是民族的傲慢,因为如果一个人为他的民族骄傲,那正说明他自己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否则的话,他就不会去求助于他和他的千百万同胞共同分享的那份资本。一无所有的傻瓜,把他所属的民族当作一个最后的依靠,并为之骄傲,他准备竭尽全力并且乐意去捍卫民族所有的阴暗面,而且以此来弥补他自己的不足。”原来我们空洞的民族自豪感只是为了维持自己虚弱的自信,我们实在太懦弱了,竟然连直视自己的内心的勇气都没有。
关于鲁迅
提到对民族文化的反省,对自身的反省,实在不能不说到鲁迅先生。。曾经读到过一段文字,大意是:世界史上优秀的民族在灾难之后,都能从灵魂的拷问中生起一座座文学和哲学的颠峰。没有卢梭的忏悔录,就没有18世纪法国浪漫文学的先河;没有托尔斯泰从忏悔走向复活,就没有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巨大成功;没有萨特对沦陷时期巴黎知识分子群的恶心,就没有20世纪西欧存在主义文学与哲学的双向丰收。可是我们的民族不是也有鲁迅先生吗,鲁迅对中华民族,对自身的审视和解剖难道还不够深刻,为什么鲁迅死后还和身前一样寂寞,没有一个能够站上他肩头继续向高处攀缘的接班人呢。这只能说明我们的民族还不算优秀,我们为孕育精英所准备的土壤还不够肥沃。
我曾经计划用一个寒假的时间好好来读先生的著作,想写一点心得体会,可是直到开学都没有写下一个字。阅读鲁迅对我来说太难了,我太年轻,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太安逸,我距离苦难有多远,距离先生就有多远。二十年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让我在痛苦洗礼的文字面前看到了自己的软弱无力。无怪林贤治会说,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身居高位的人,读不懂鲁迅。但是,借着一点粗浅的认识,我还是隐约感觉到了,用“铁屋”和“碰壁”这样阴冷的词作比,激愤背后,鲁迅先生是一个多么孤独和绝望的人。他用人格独自担当了对中国的深切绝望,这种绝望感一生都没有消失,甚至一刻都没有减轻过,但是他同样一刻也不愿放弃与绝望的斗争,一刻也不愿放松为绝望的人群寻求新生的可能。从认知上已经看不见希望的时候,先生从内心的愿望上看到世界的希望;在逻辑上已经无法论证光明的存在的时候,先生用灵魂的祈祷呼唤光明的出现。最近读到一篇文章先生,你怎么舍得她难过,指出鲁迅一生没有对不起任何人,却深深的辜负了朱安。他没有照顾到这个女人的感觉,让她整整辛酸了一辈子。可是我觉得这样说对先生实在是太苛刻了,鲁迅也是人,也有弱点,他伟大不表示他没有无法承担的重负。事实上,鲁迅先生一生的爱情都是不幸的,朱安只是年迈母亲的“礼物”为了照顾母亲的心情,不得不与她在没有爱情甚至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完婚。许广平的出现曾经给鲁迅的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她为捐躯者捐躯的牺牲精神难能可贵,但是许广平毕竟没能真正理解鲁迅,从先生总是夜里起来独自仰望天空,以及解放后许广平的种种违背先生生前意愿的举措可以看出来。余杰在香草山中提出了一个善意的猜测,认为与鲁迅先生心灵靠得最近的女性应该是萧红,萧红怀念鲁迅的文字远比许广平真切生动,但是先生必须把自己的感情压抑下去,不能有任何表露。我总是忍不住想,如果先生能得到美满爱情的滋养,他的文字或许不至于如此绝望,面对无边黑暗的压迫,或许会更有战斗的力量。只是在那样一个摧残人的年代里,这样的愿望太过于奢侈,十八年的写作,先生终于还是把自己的心血榨干了,去世的时候体重只剩下70多斤。
“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面的解剖我自己。”现在还有多少人敢于解剖自己,面对自己血淋淋的伤口呢?我就是一个胆怯的人。我不敢保证身在文革中,我不会变成红卫兵中最粗暴的一个,也不敢保证集权在手的时候,我不会和萨达姆一样残忍,自私、胆怯、虚荣、孤傲、狭隘、猜忌、逃避、不宽容,这些恶劣的因子在我身上,一点也不少。怎样克服自己内心的阴暗?刘小枫提出了信仰:“信仰就是毫无所惧的持有对生活的信赖感,就是在挚爱与希望受到现实否定时仍然持重挚爱与希望。”谢有顺提出了思索:“放弃那些低俗的感受,颓废的经验,做作的文风,而坚持对人类普遍的人性、心灵、正义、爱、由苦难而致的绝望、匮乏、拯救等永恒命题的思索,哪怕是不成熟的思索。”我想这都是有力的方法。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包括弱点。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如果一直把它当作自我安慰和自我原谅的遮羞布,就大错特错了。
写到这里字数已经严重超标,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我觉得这20年来自己是在谎言的包围中成长的,我受过的教育是狭隘的,除了一定导向的政治,就是各种有技术无科学的专业课,以及实用的生活服务资讯,告诉我将来有了钱该怎么花。教育没有打算把我塑造成一个健康和完整的人,而我现在想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我相信生活中总还有一些事情是值得做的,越不可能带来短期的利益的事情,越有可能蕴藏生活最本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