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听禅音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碧之筱桦文集最新章节!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有一大半沉淀在寺庙中。自从孔圣人进入文庙后,又有一大半沉淀进了中国人的灵魂。过去的读书人,哪一个又与寺庙脱离过干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是唐人常建题在破山寺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寺庙的繁盛。千百年来,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林林总总有多少寺庙,无法统计。但从地名看,又有多少以寺庙为标志,也无从统计。每一个国人,或多或少都与寺庙有联系。在过去的时代,在变革者的眼里,寺庙是毒害人们的精神鸦片,必须捣之毁之而后快,但寺庙并没有绝灭。变革之后,精神的东西又从灵魂深处冒出来,心灵复归于某种原始的渴求。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信仰,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从原始图腾开始,已不知有了多少万年,早在人们的精魂中根深蒂固。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有着高尚的信仰,也决不相信什么鬼怪神明;可是,我们却悄悄地走进寺庙,对着那一尊尊泥塑木雕燃起高香,磕头礼拜。
是吗?你尽可以笑我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想问你三个问题。
你去过寺庙吗?
你若去过,是否烧香拜佛?
你为什么拜佛?
为了良善的愿望,佛就是良善的;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佛就是魔。佛在我心,引导人们走向良善。你去拜佛,若心中无佛,你所拜的对像,面目将是十分狰狞。我佛慈悲,普渡从生。为了众生之愿,你就是佛;为了个人之私欲,你就不再是佛,而会走向佛的反面。
这不是我的发现。告诉我这些道理的,是马祖。
知道马祖,源于什邡马祖镇,去过几次。原来叫两路口,近年才改的名。改名肯定有因,这因又源于1000多年前,这儿走出了一位禅宗大师。
忽一日,去广汉龙居寺。原来,这龙居寺“相传为唐代禅宗八祖大寂禅师马祖道一创建”什邡有一座著名的罗汉寺,据传是马祖为众说法,弘扬禅宗教义的地方,故又有“八祖道场”之称。新都宝光寺,除500罗汉外,还有马祖以及马祖弟子、再传弟子塑像。江西马祖岩,山不在高,因有马祖足迹而成名胜。这样的名胜,在国内何止一处。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祖文化,其发端也在于这一个人马祖何人?其名前一长串尊号又作何解?
我不是学人,没有作一一考证。我只能从书本和马祖故里得知其人,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作出我个人的理解。
马祖,唐代一禅师也。姓马名道一(或说道一为法名),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世人尊称为马祖。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世代寒门。其父以编簸箕为业,在农村艰难度日。他生后容貌奇异,不常与人交往。也许是家穷吃不起饭,13岁时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师从怀让禅师。同门受教六人,唯有他最能对禅理印证澈悟。马祖善于弘扬禅宗,他的“顿悟”说,对佛教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80岁高龄圆寂后,唐朝皇帝追封他为“大寂禅师”故有上述“禅宗八祖大寂禅师”之说。
我面前的这座龙居寺,早已不是马祖时代的建筑(毁于火灾)。现存房屋主要为明代所建,红墙琉瓦,气势宏大。且不说高大的楠木、香樟、榕树,也不说歇山式殿堂的建筑艺术。单是内壁的明代彩绘壁画,就令人玩味不已。内容为佛教神话人物,有十二贺觉、护法、诸天、四众弟子等。神态庄重,栩栩如生。闭目,让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只觉中国佛教博大精深;然我才疏学浅,一睁眼,看到的只是点皮毛,不得要领。
寺内还有罗汉堂。我怕罗汉们的面目,不敢进去。以前在新都宝光寺见过500罗汉法像,至今犹难去除烙印。我不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但冥冥中又总觉得有一种掌控人们命运的未知算了,不去多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与这些寺庙、与这些罗汉以及背后的文化相比,太短暂。但我有幸,能够在这古寺之中,听到马祖大师穿越时空的声音,悟到一点人生的道理。
香烟缭绕,禅声悠扬。
1200多年前,马祖跟南岳怀让禅师学习禅法,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于是顿悟,创造“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等禅法,取代以往诵经、坐禅、禁欲的苦修传统,自开宗门,蔚成一股自由活泼的禅风,影响很大。2003年,中国地理杂志评出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四位文化名人,马祖与大文豪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齐名,并位列第一。
“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我等凡人不解。怀让禅师解释说:“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佛性无所不在,佛并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执着的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所以,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的悟,理解得更为透彻,他说:“平常心是道。”这里面大有禅机,不可俗解。他告诫我们: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是通向大道的不二法门,舍此并无他途。你到寺庙中去求佛,佛只能引导你向善。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向善了吗?你心中慈悲着众生吗?若是,你就找到了通向佛门的道路,你就是快乐的;若不是,你就还在私欲的世俗中摸索、挣扎,你就感受不到快乐,只有痛苦,即便感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畸形的快感。一个人背离了向善之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一天患得患失,大悲大喜,哪里去找什么快乐?只有为他人而活的人,才叫佛光普照,快乐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成就他人,更是成就了自己。你看马祖,就能立地成佛,赢得人们广泛的尊重。
马祖教喻:“你们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只要心中有佛,则无论形式上的修炼。佛家四众弟子中,分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也就是口语常说的“和尚”“尼姑”是职业出家人。在家男众称为信士,女众称为信女。俗称为“居士”属业余的。欧阳修为六一居士,苏轼为东坡居士,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可见都是信佛的。王维字摩诘,官当得很大,也不知做亏心事没有,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终成“诗佛””济颠又酒又肉,智深除恶杀伐,只因心中怀有正气,最终还是得了正果。人的修行,关键在于修心,与吃斋、打坐、权贵、贫富无关。“欲界、色界、无色界本不实存,全由心生心不是空洞的,它因现象而展现。”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见什么样的人心。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不一定会干出伟大的事业,更不一定都名垂青史,只在有一颗美好的心“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得马祖一番醍醐灌顶,甘露沁心。但我毕竟凡人,只是一点粗浅的释解,更深的道,还得用心,一生去悟。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有一大半沉淀在寺庙中。自从孔圣人进入文庙后,又有一大半沉淀进了中国人的灵魂。过去的读书人,哪一个又与寺庙脱离过干系?“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是唐人常建题在破山寺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见寺庙的繁盛。千百年来,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林林总总有多少寺庙,无法统计。但从地名看,又有多少以寺庙为标志,也无从统计。每一个国人,或多或少都与寺庙有联系。在过去的时代,在变革者的眼里,寺庙是毒害人们的精神鸦片,必须捣之毁之而后快,但寺庙并没有绝灭。变革之后,精神的东西又从灵魂深处冒出来,心灵复归于某种原始的渴求。人们对于意识形态的信仰,对未知力量的敬畏,从原始图腾开始,已不知有了多少万年,早在人们的精魂中根深蒂固。当然,我们是现代人,有着高尚的信仰,也决不相信什么鬼怪神明;可是,我们却悄悄地走进寺庙,对着那一尊尊泥塑木雕燃起高香,磕头礼拜。
是吗?你尽可以笑我痴人说梦。但我还是想问你三个问题。
你去过寺庙吗?
你若去过,是否烧香拜佛?
你为什么拜佛?
为了良善的愿望,佛就是良善的;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佛就是魔。佛在我心,引导人们走向良善。你去拜佛,若心中无佛,你所拜的对像,面目将是十分狰狞。我佛慈悲,普渡从生。为了众生之愿,你就是佛;为了个人之私欲,你就不再是佛,而会走向佛的反面。
这不是我的发现。告诉我这些道理的,是马祖。
知道马祖,源于什邡马祖镇,去过几次。原来叫两路口,近年才改的名。改名肯定有因,这因又源于1000多年前,这儿走出了一位禅宗大师。
忽一日,去广汉龙居寺。原来,这龙居寺“相传为唐代禅宗八祖大寂禅师马祖道一创建”什邡有一座著名的罗汉寺,据传是马祖为众说法,弘扬禅宗教义的地方,故又有“八祖道场”之称。新都宝光寺,除500罗汉外,还有马祖以及马祖弟子、再传弟子塑像。江西马祖岩,山不在高,因有马祖足迹而成名胜。这样的名胜,在国内何止一处。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马祖文化,其发端也在于这一个人马祖何人?其名前一长串尊号又作何解?
我不是学人,没有作一一考证。我只能从书本和马祖故里得知其人,并对其背后的文化意义作出我个人的理解。
马祖,唐代一禅师也。姓马名道一(或说道一为法名),佛教禅宗第八代祖师,世人尊称为马祖。出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世代寒门。其父以编簸箕为业,在农村艰难度日。他生后容貌奇异,不常与人交往。也许是家穷吃不起饭,13岁时在罗汉寺出家。唐开元年间,师从怀让禅师。同门受教六人,唯有他最能对禅理印证澈悟。马祖善于弘扬禅宗,他的“顿悟”说,对佛教乃至中国文化影响深远。他80岁高龄圆寂后,唐朝皇帝追封他为“大寂禅师”故有上述“禅宗八祖大寂禅师”之说。
我面前的这座龙居寺,早已不是马祖时代的建筑(毁于火灾)。现存房屋主要为明代所建,红墙琉瓦,气势宏大。且不说高大的楠木、香樟、榕树,也不说歇山式殿堂的建筑艺术。单是内壁的明代彩绘壁画,就令人玩味不已。内容为佛教神话人物,有十二贺觉、护法、诸天、四众弟子等。神态庄重,栩栩如生。闭目,让人仿佛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只觉中国佛教博大精深;然我才疏学浅,一睁眼,看到的只是点皮毛,不得要领。
寺内还有罗汉堂。我怕罗汉们的面目,不敢进去。以前在新都宝光寺见过500罗汉法像,至今犹难去除烙印。我不相信还有另一个世界,但冥冥中又总觉得有一种掌控人们命运的未知算了,不去多想,人生就这么几十年,与这些寺庙、与这些罗汉以及背后的文化相比,太短暂。但我有幸,能够在这古寺之中,听到马祖大师穿越时空的声音,悟到一点人生的道理。
香烟缭绕,禅声悠扬。
1200多年前,马祖跟南岳怀让禅师学习禅法,怀让以“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的机语点拨,于是顿悟,创造“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等禅法,取代以往诵经、坐禅、禁欲的苦修传统,自开宗门,蔚成一股自由活泼的禅风,影响很大。2003年,中国地理杂志评出四川省最具影响力的四位文化名人,马祖与大文豪司马相如、李白、苏轼齐名,并位列第一。
“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我等凡人不解。怀让禅师解释说:“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还是打牛。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的形式。如果是学坐佛,佛性无所不在,佛并没有固定的形相。在绝对的禅宗大法上,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执着的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着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所以,坐禅不可能悟道成佛。”
马祖的悟,理解得更为透彻,他说:“平常心是道。”这里面大有禅机,不可俗解。他告诫我们:平常,心是道,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是通向大道的不二法门,舍此并无他途。你到寺庙中去求佛,佛只能引导你向善。在平时的生活中,你向善了吗?你心中慈悲着众生吗?若是,你就找到了通向佛门的道路,你就是快乐的;若不是,你就还在私欲的世俗中摸索、挣扎,你就感受不到快乐,只有痛苦,即便感受到了,也只是短暂的畸形的快感。一个人背离了向善之心,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得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个只为自己而活的人,一天患得患失,大悲大喜,哪里去找什么快乐?只有为他人而活的人,才叫佛光普照,快乐了他人,也快乐了自己;成就他人,更是成就了自己。你看马祖,就能立地成佛,赢得人们广泛的尊重。
马祖教喻:“你们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只要心中有佛,则无论形式上的修炼。佛家四众弟子中,分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也就是口语常说的“和尚”“尼姑”是职业出家人。在家男众称为信士,女众称为信女。俗称为“居士”属业余的。欧阳修为六一居士,苏轼为东坡居士,李清照为易安居士,可见都是信佛的。王维字摩诘,官当得很大,也不知做亏心事没有,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终成“诗佛””济颠又酒又肉,智深除恶杀伐,只因心中怀有正气,最终还是得了正果。人的修行,关键在于修心,与吃斋、打坐、权贵、贫富无关。“欲界、色界、无色界本不实存,全由心生心不是空洞的,它因现象而展现。”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见什么样的人心。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不一定会干出伟大的事业,更不一定都名垂青史,只在有一颗美好的心“只要活得明心见性,随缘任运,不管是长寿还是短寿,都不虚度此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得马祖一番醍醐灌顶,甘露沁心。但我毕竟凡人,只是一点粗浅的释解,更深的道,还得用心,一生去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