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悯与美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菖蒲文集最新章节!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其别具风致的内容和文体独标一格。他出现在中国文坛正至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可是他的小说并不表现或者不正面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妇女问题”、“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等时代重大主题,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从文先生的小说从未曾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中占据过席位,他被冷落误解直至改行搞学术研究,但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不容忽视。
沈从文先生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从文先生独特的文体自然是其魅力所在,但更深更强烈地激发读者审美感受的是他小说的思想内容。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说。他称当时那些所谓能欣赏他的读者也不过在“买椟还珠”他的确没有反映时代变更的作品,也没有塑造过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他小说中描绘的世界远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二十世纪文学史及文学批评非常合理地误解了:他作品的价值在于他的文体而不是在于他作品的思想;他是乡土小说家,并不以整个时代作为作品的背景;他的小说只是局限于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描写,而没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以及生存状态的描述。在从文自传里他也提到他的文章曾被批评为“没有思想”
可是,他的小说却实实在在有一种力量把那些朴实、平和的文字和并不轰轰烈烈的故事深深植入读者心中并滋生出绵绵不尽的怀想和不由自主的叹息。原因就在于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有“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我将它理解为对爱与美的渴望与礼赞和对各种境遇中人的寂寞、苍凉生存状态的悲悯。从文先生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他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遭际点染出一幅幅以深沉的忧郁为底色的动人画卷。
一位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于他的审美意识,并同其内在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生平经历、体验和对生活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往往铸就他的人格,并形成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我们可以从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小说和其它体现他人格和思想的作品来分析、体会其小说的思想内涵。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去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上私塾逃学的经历中,他就开始读人生这本“大书”生活中、自然界各样美好的人和事都一一摄入他的脑海。在因逃学罚跪时“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后拨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1;上学途中经过的针铺、伞铺、皮靴店、剃头铺、染坊、豆腐坊,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各样技艺无不使他感到兴趣、感到热爱。这样的童年使他成为一个有能力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青年时发生的“女难”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也许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沈从文来说,这是一件使他羞愧使他无颜面对家人使他必须逃离出走的事件,可是在读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读者这方面,恰恰可以从中感觉出他对爱、对人生的单纯和热情。他在军队中见识的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他经历的一场差一点夺去他生命的疾病,眼睁睁地看着好友被河水卷去,这些事件促使他对生命、价值、命运和人的意志诸多问题进行严峻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将他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他的作品。在他的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只看到他别致的文体和清秀的文字风格,他的创作热情,他要表达的思想都隐藏在那些或美丽或宁静的文字后面。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概括起来有五类:第一类是旧传说的改作;第二类是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第三类小说表现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第五类最能够体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价值,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这五类小说尽管和从文先生追求小说的体式新颖相一致,在内容上也各个迥异,时间、背景和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各不相同,但无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追求爱与美的热情和对寂寞、苦难生命的深沉的悲悯,使读者掩卷之余不由得不叹息。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数量甚丰,截止1948年8月,除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合集和少量中、长篇小说之外,仅短篇小说集就有21部之多,下面就这些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来体味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按照上面所述的小说分类逐一分析,从中领会沈从文先生小说“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第一类旧传说的改作
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龙朱和媚金•豹子•与那羊等。由于不受现实的束缚,沈从文先生在这类小说中恣意倾泻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与渴望,充满了浪漫色彩;他笔下的人物在必然或者偶然的命运面前都表现出对爱的无比执着,他们视爱情高于生命,近乎疯狂的热情却又是以那样从容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美丽总是使人愁”每个故事中让人感受到美的人和事总是那么容易被毁灭,这人间至美与它遭逢的命运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在深深的震撼中领略到从文先生崇高的生命追求和表达爱与美的热情与悲哀。
月下小景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为追求纯洁的爱情从容赴死。小说起始描绘了一幅极美的山寨夜景,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上有一对热恋的男女,他们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心灵、热烈的爱情通过从文先生笔下诗一样的语言和小说主人公动人的歌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样完美的爱情却不能见容于当地的习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能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定将受到极惨酷的惩罚。想到这来源极古的习俗,女主人公叹息说:“这世界只许结婚不许恋爱。”;想到爱情的出路,男主人公“沉默如石头”在前思后想确定他们的爱情没有生路之后“爱难道是同世界离开的事吗?”这悲愤的质问在男主人公心中激荡,却也使他“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在他的爱人用歌声向他表明生死相随之后,他“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地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这篇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诗化的语言和男女主人公面对生命与爱情的选择时从容的态度使全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只在小说最末一句“月儿隐在云里去了”泄露了作者无尽的悲悯与感伤。
媚金•豹子•与那羊讲述的是民间的英雄豹子与美人媚金约会,为了寻找避邪的纯白羊误了约会时间,媚金苦等豹子不来,误以为情人爽约,终于自杀。豹子见媚金死去,也殉情自杀。全篇用极朴实的文字写成,那不爱便死的刚烈女子和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形象深深印入读者脑海。小说刻画了一对视爱情高于生命的恋人,用狂的心和热的血表白爱情,令人扼腕的故事体现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另类诠释;而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字眼,是已经早被无数肮脏的虚伪的情欲所玷污,再不能还到另一时代的纯洁了。”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交叠所产生的淡淡的伤感,引发了读者对热烈而执着的爱情的无限向往,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也将所赞美的爱和美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卷袭着读者的心灵。
第二类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写道:“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是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的。他的思想与品格,他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无不源自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文先生青年时曾混迹于军队之中,军旅生活应该是他所读这本“大书”中重要的章节。他的表现军旅生活的小说也无不反映了他对善良、质朴人格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他所热爱、赞美的人和事与现实世界不断冲突与错位而引发的悲悯与感伤。
这类小说中,会明是代表作。会明讲的是一个名字叫会明的老兵的故事,全篇展示的是会明在战时和战争间歇的种种行状。会明是军队中的伙夫,他从十年前讨袁战争中蔡锷的一次训话得到对战争的素朴的认识:作为一个士兵,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职责。在时代已经前进了十年的社会里,会明由于这种信念的执着而显出“傻气”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为“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而他依然把讨袁战争中保存下来的那面“小小三角旗”缠在腰间;到了前线,他认真细致地准备各样生活用品“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一路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战争间歇,他自得其乐地养鸡,与乡村中人闲谈;一束烟叶,一小杯陈年烧酒就使他“心情欢畅”貌似将军而实际上是伙夫的“呆”会明信守他的理想,始终执着于他对战争性质和士兵责任的朴素认识,可是他“十年前是一个伙夫,十年后仍然是一个伙夫”而那些能顺应时变的“聪明人”“成千成百的马弁、流氓都做了大官”小说通过会明对战争质朴而带几分神圣的认识和现实战争庸鄙化的对立描写,体现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精神的两种价值判断:对于会明身上体现的做人的原则和对信仰的执着,以及他平和从容、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从文先生于喜剧性的反讽语调中流露出深切的爱意;对于会明精神的与所处时代、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又表现了不易觉察的叹惋。会明精神是浪漫而崇高的,他的信仰与原则尽管时时为人嘲弄,可是会明矢志不移,沈从文先生热爱的“乡下人”坚毅、善良、质朴的人格和品性在会明中一一体现,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透露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人格的质朴之美的挚爱和对不公平现实的愤慨以及对“会明”们尴尬处境的深沉的悲悯。
灯也是沈从文先生刻画军人形象的经典作品。因为从文先生描写军旅生活旨在塑造人物和描绘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而灯的主人公是个代表了沈从文先生执着追求的做人的原则和质朴人格的军人,所以也将它归入这一类。如果不考虑灯的文体特征,灯讲述的是一个老兵理想的幻灭。那老兵一心想中兴一个军人世家,可是他经受了一次次理想幻灭的打击:老主人的颓败,大少爷的消沉和小少爷的沉落,最后寄希望于不是军人的二少爷“我”这种“义仆”式的善良的梦想由于与现代生活节奏错位,必然是要破灭的,他终于在彻底失望之后独身去了南京,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只留下那盏擦拭得非常清洁的旧式煤油灯。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讲述了一段老兵投奔到“我”处,与“我”共同生活一段日子的一些场景片段。沈从文先生尽管还是用着他一惯的朴素、宁静的笔调,但是在小说中已经压抑不住他对那老兵身上具有的美好的人格与品性的热爱:“我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个人纯朴优美的灵魂,来安排到这纸上来?望望这人的颜色,听听这人的声音,我感觉过去另外一时所写作的人生的平凡。”“我望着这个老兵的每一个动作,就觉得看见了中国那些多数陌生的朋友,他们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不加掩饰的热情自然流露,体现了从文先生对于一种做人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和品性的赞美;“好象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和平灵魂,为时代所带走,安置到这毫不相称的现代战乱世界里来,那种忧郁,那种拘束,把生活妥协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梦,却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对于他,我简直要哭了。”对于不能满足那老兵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我”怀了莫可奈何的遗憾和深深的伤感“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还有那一身军服,一个古典的人,十八世纪的管家——更使我不会忘记的,是他小小的眼睛里滚出的一切无声音的言语”人去了,灯还在。在那“清莹透明的灯罩”中“放散的薄薄的微黄的灯光”里,有从文先生深深的叹息。
顾问官也是从文先生军旅小说中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身份介于官僚与贫民之间的精明圆滑、善于钻营的军队顾问官形象,笔调散淡如水,波澜不惊,从文字中只看到从文先生描绘出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不动声色,没有褒贬,仿佛没有丝毫感情色彩,可是小说中几处似乎无意的讽刺却泄露了作者的态度,顾问官这样的人物正反衬出从文先生塑造的会明们人格的质朴与美好。
第三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在进京之前,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下层民众困顿而悲惨的生活,他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2从文先生有很多小说描写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行商、杂耍艺人、农人,战乱中孤苦无依的妇幼,都成为从文先生笔下的人物。对于下层人民,从文先生始终充满了同情和热爱。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悲和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多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细致描绘和琐细的生活情节描写;然而在散淡、清秀的文字里,细心的读者会感觉出处处弥漫着凄怆悲凉的情绪。与从文先生同时代的巴金的文学追求“以人类之悲为悲”也可以用来说明从文先生这类作品的思想基础。
静、黔小景、生、菜园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静是一篇小说,更象是一幅画,画的是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跟着卧病呕血的母亲和姐姐、嫂子带着年幼的外甥和小丫头翠云,在兵荒马乱中寻找她的父亲,搁浅在一个小城,母亲已经病入膏肓,钱也快用尽,而她们苦等苦盼的父亲却早已经埋在千万里外的坟墓里了。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极细致的笔法画出春日小城的美丽与静谧“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淡淡的文字,让人可以感觉到小城中暖暖的阳光;城墙,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小河,又清又软的河水;河对面碧绿的草坪,各色各样的野花;菜园;菜园篱笆旁“开得很热闹”的桃花;多么美好、宁静的世界呀!可是小姑娘岳珉和她的小外甥“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两个人一句话也不说”在这样如画的美景里忧心如焚地等待着父亲的消息,世外桃源般安详的世界里无声地上演着人间的悲剧。小说在极铺陈地描写小城的景致和风物之后,在细微地刻画岳珉焦急等候父亲的消息之后,在小说最末一句写道:“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树立在他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这结尾的交代令人惊心。唐诗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廖廖两句诗,读后感觉有撼人心魄的痛;如果说这两句诗是一幅写意,那静正如一幅工笔,细致入微地描画出美丽的背景,轻轻浅浅地浮在这背景上的是深深的悲悯和哀伤。
黔小景也如静一样,是一幅幅画面连缀成的散文化的小说,先描写贵州三月的深山和细雨,绵绵雨雾里的阴晦和泥泞,在这泥泞中奔走的小商人以及他们在客舍中歇宿的情形。他们整日劳累奔波,可是并不能找到合意的客舍,饭食太粗,被席太脏,可是他们不计较,依旧快活地烫脚、嚼饭、围着火堆讲许多粗野有趣的故事;即便夜深人静时听到附近山中虎啸,或者远处村寨械斗的火炮,将他们从梦中惊醒,也不在意,只静听一会,就闭上眼睛继续睡去了。他们简单、自然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感受到那些商人人生态度的魅力。可是笔锋一转,说到两个商人在一个孤单客栈里落脚,客栈老主人在孤苦、寂寞的生活里做无力的挣扎,谎说刚刚死去的儿子去云南做生意了,他努力为了天晴而快乐,和客人谈那些其实早已经毫无消息了的亲戚,说他的儿子“冬天过年来过一次,还送了我云南出产的大头菜”老人在长夜中无法入睡,坐在灶边和客人闲谈,象是在对他们说自己的家事,更象是在无边的孤苦、寂寞中无力地安慰自己。两个商人睡去了,老人还是坐在灶边,一个人望着闪烁的火光。第二天天明,两个商人发现,这老人已在半夜里死去了。对客栈老主人的描写读来令人唏嘘。老年丧子,还要强忍悲痛在穷困中挣扎过活,终于在孤寂和哀伤的夜里无声地死去了。小说结尾部分又描绘了两个商人在路上见到的种种骇人景象,以及两个商人见到这些景象时的近乎麻木的反应。山中野兽的足迹,树林中悬着的人头,路旁无人掩埋的死尸,官路上兵士押解的满脸菜色受伤的农民“同时还有一些一眼看来尚未成年的小孩子,用稻草扎成小兜,担着四个或两个血淋的人头,用桑木扁担挑着。若那商人懂得规矩,不必去看那人头,也就可以知道那些头颅就是小孩子的父兄,或者是这些俘虏的伙伴。”读到这里,先时为商人们在种种穷困或者可怖的环境里都能安之若素而生出的神往之情恐怕已经烟消云散:原来那“自然、从容”只是“麻木”的变相!只是因为见多了惨酷的事,只是因为习惯了忍受不幸和苦难!那深山的小客栈里,其实并不只有平淡和自然,在那些笑谈背后,分明还有悲惨和不幸。用心去“看”这些贵州深山中的“景致”无不在每一幅画面中看到从文先生对人生苦难的悲悯和对自然、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开始写作时已经是生活在北京,耳闻目睹的多半是知识分子,其中少部分是上等人。离开故乡久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究竟还是从农村培养长大的人,现在所处的世界,仍然不是自己所习惯的世界。”面对都市的虚伪和丑恶,他心心念念想望的依然是故乡世俗的那分美丽。他所写的表现都市生活的小说篇篇都折射出故乡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光辉,对那些被“现代文明”扭曲了心灵的所谓“上等人”在讽刺的同时曲折地表达了悲悯的情绪。
都市一妇人、八骏图和如蕤、绅士的太太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都市一妇人讲述一个命运多舛的妇人为了保全她的婚姻不惜用毒药毒瞎她年轻英俊的丈夫的故事。多数的读者都接受这样的一种解读:这是位极有心机的妇人,她的虚伪和狡诈与从文先生刻画的纯洁、美丽的湘西少女翠翠、三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那个妇人如一个光华眩目的流星,本体已向不可知的一个方向流去毁灭多日了,在我眼前只那一瞥,保留到我的印象上,就似乎比许多女人活到世界上还更真实一点。”从小说末尾的这一段文字里,我却读出了沈从文先生对女主人公深深的怜悯和对她毒瞎丈夫这一疯狂行为隐隐约约的几近欣赏的同情。小说中交代这位妇人和她的丈夫死于轮船失事。她在策划并实施这件事时想必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和恐惧。她把幸福的标准降低到只要一位可以陪伴她终身的盲人丈夫,即便这样,命运也不施舍给她,一场海上的风暴撕碎了她苦心经营的幸福。整个故事由一位知情人对“我”讲述,语调散淡,很多情节也不甚确定,可是在这些看似轻浅、随意的文字中,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一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近乎绝望的努力、挣扎和在未知的命运面前人的渺小和脆弱。
八骏图刻画了作家周达生和他周围的七个教授患的性压抑、性变态的症状。沈从文先生把人的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肯定是的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被“现代文明”戕害了的委顿、颓废和失去生命力的生命。这都说明从文先生的讽刺事实上寄托着他的更高远的人生理想,不管这种理想能否实现,它总是向善和向美的。
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尽管与从文先生其它的小说描写的人物和环境不同,但是从它们的情节和所采用的讽刺笔法来分析,本质上都源于一个主题,那就是: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的追求,和对被命运被环境操纵而扭曲的人性的悲悯。
第五类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小说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囊括了他最优秀的一批代表作,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几乎全部的艺术精髓。他认为生命永远是美的化身,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身漂泊的水手、吊脚楼的娼妓、童养媳等,都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他写他们对于平常生活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毁灭,写他们悲苦而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那些社会地位卑下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都呈现出生命的庄严。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曲细致悠婉的乡村牧歌已经为国内外的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从文先生借一个爱情悲剧讴歌了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具有质朴鲜活的自然美质、健康美好的德行和自主自为的理性,是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爱与美的极致。除去边城这样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外,柏子、丈夫、萧萧、三三等小说也同样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于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对在苦难中寻求幸福的生命的无限同情与悲悯。
柏子写的是一个叫做柏子的水手在微雨的夜晚泊岸到岸边的吊脚楼找与他相好的娼妓发泄他积压多时的愁闷困苦,将一个月辛苦所得换取片刻的欢娱。整篇小说的情节只是一个漂泊的水手风浪生涯中的一种劳作,与他摇桨或整理缆绳一样,是他生命活动的一环:离岸,劳作,寂寞愁苦,惊涛骇浪;上岸,用辛苦所得换取短暂的快乐。柏子并未意识到他生命的全部就是漂泊与劳作,他满足的生活就是周而复始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小说笔掉轻松平淡,无论是描写水手们在船上劳作,还是柏子与他相好的女人在一起的情形,都是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对于柏子的行为并不流露明确的褒贬,只是展现给读者一幅粗旷线条的画。可是,这样粗矿的画面下是柏子漂泊、劳苦、黯淡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生,细心的读者怎么会无动于衷呢?柏子写的就是卑贱生命的努力挣扎,是快乐中的悲伤,是放纵中的重负。沈从文先生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生存状态和压抑的人性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萧萧也是沈从文先生湘西小说的名篇。小说以轻松而又抑郁的笔调叙述了童养媳萧萧的一生。萧萧十二岁时做了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的童养媳,在夫家照看丈夫,做家事。这个天真、善良、勤劳的少女并不觉得生命中有痛苦,她在安宁的乡村生活里一天天长大。被家里的帮工引诱怀孕后,幸而乡村中人善良淳厚,没有被“沉潭”或者发卖,而是生下了孩子,继续做这家的媳妇。小说与同时代其它表现童养媳题材的小说不同,并没有通过描写童养媳悲惨的生活来表现童养媳制度的罪恶,而是以平淡、轻松的笔调写萧萧乡间的生活,写她照看小丈夫的种种可爱行止,写她与公婆和家里的帮工在乡间的夜晚闲话“女学生”进而生出许多的梦想,写她被引诱怀孕后的恐惧、焦虑,小说在很大篇幅上都描写了静谧、安逸的乡村生活景象,而且流露出对这种人生形式的喜爱“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萧萧怀孕后欲出走的事败露,本当被“沉潭”或者发卖,可是也以喜剧收场,小说描写的氛围一片祥和,哪里有什么不幸呢?可是小说末尾,写多年过去以后,她的私生子也在唢呐声中娶进一个长他六岁的童养媳,即又一个“萧萧”出现的时候,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至此小说才泄露出一丝异样的情绪,象是一声莫名的叹息。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描绘了一种自在而又懵懂的人生,他爱其中淳朴、美好的人性、人情,对其中陷于悲凉境地而不自觉的生命又生发出深切的悲悯。
其它小说如丈夫写乡下的丈夫进城探望做船妓的妻子,在一连串的被羞辱之后终于被扭曲的人性复苏,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表现了人性的升沉;三三写情窦初开的少女三三朦朦胧胧的对爱情的向往,写她清纯无邪的美,清丽婉转,如自然生命的流注;写她还未看分明就熄灭了的梦想,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生出淡淡的惆怅。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无论是表现至善、至美的人情和人性的作品,如边城、三三,还是描写底层劳动人民悲苦人生的作品,如柏子、丈夫,所负载的思想内容都是呼唤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达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对苦难中生命的悲悯。
读过了从文先生的小说,再来读他的散文,会发现要深刻体会沈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他的散文中得到很多线索,他在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与他的散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是那么的吻合。他的散文较之他的小说有更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他的散文更明晰地体现了他的人格和他作品的思想内涵。鸭窠围的夜是从文先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这篇散文仿佛浓缩了湘西小说表现的世界。文中描绘的夜景均由泊在岸边的船上的“我”“听”来,或者更直接一点,是“想象”、“回忆”得来,那汤汤的河流,河流两岸壁立千丈的山,山头翠色逼人的竹子,两岸高处的吊脚楼,还有河面上停泊的船只和船上寂寞的水手。“听”到的是宁静的画面,是无声的回忆,在回忆中又重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那“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人,那临街铺子里“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的年过七十的老妇,,那“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那退伍的老军人,那翻船背运的水手,单身寡妇,这些仿佛在他的小说中遇见过的人物重又出现在那个雪夜。“我”着意留心邻船一个水手的动静,听他在沉寂的夜里为生命的孤独和躁动所驱使上岸去。在清冷的寂寞的冬夜里,在那个人上岸的火光中看到了十五年前同样的夜,同样的孤独,同样按捺不住的生命的躁动,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人,由此“我”希望这人能得到柏子那样的单纯的快乐。在这篇散文中,沈从文先生沉浸在悠远的回忆里,对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对于人类社会所习见的堕落行为,譬如嫖娼和卖淫,发生在他笔下那些命运悲苦而浑然不觉的人们身上,就体现了一套完全有别于现代都市文明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在那“不文明”和不乏原始蛮荒的情调中,包含了合乎理性的人性内涵。对他笔下的人物,从文先生都怀着深沉的情感,佛家说爱分四个次第,爱情,博爱,慈悲,从文先生的情感就是慈悲。他的这种情感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上升到对生命的深沉博大的爱。在鸭窠围的夜里他写道:“甚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呜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的很。”
综观沈从文先生各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每一类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描写美的人情、人性,而每一类又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情调,几乎每一篇都可以听到从文先生隐约的叹息。那些人物都是渺小的,那些故事也都是平凡的,但是透过那一幅幅清淡、简洁的画面,可以感觉到从文先生“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让悲天悯人的情感缓缓流动于对优美人情、人性的淡泊叙述中;他对质朴、自然的生命的爱与悲悯使他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呈现一种生命的庄严,营造出一种忧郁宁静的抒情意境和气氛。然而对于读者,除非具有与作者同样善良的心灵和追求爱与美的情怀,才能够感悟其中深刻的情感内蕴,否则不免真要“买椟还珠”了。
注释:
1沈从文:从文自传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229页。
3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228页。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以其别具风致的内容和文体独标一格。他出现在中国文坛正至革命风起云涌之时,可是他的小说并不表现或者不正面表现劳苦大众的悲惨生活以及“妇女问题”、“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等时代重大主题,而是把艺术视角对准了湘西这片美丽、神秘的世界,他的最优秀的作品几乎都是描写湘西的农民、兵士、水手、娼妓等社会最底层的小人物的悲欢,用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展现给读者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湘西风俗画。从文先生的小说从未曾在现代文学史的主流中占据过席位,他被冷落误解直至改行搞学术研究,但是他的作品在现代文学史上始终不容忽视。
沈从文先生小说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呢?
我想,从文先生独特的文体自然是其魅力所在,但更深更强烈地激发读者审美感受的是他小说的思想内容。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沈从文先生在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中这样说。他称当时那些所谓能欣赏他的读者也不过在“买椟还珠”他的确没有反映时代变更的作品,也没有塑造过反映时代精神的人物,他小说中描绘的世界远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二十世纪文学史及文学批评非常合理地误解了:他作品的价值在于他的文体而不是在于他作品的思想;他是乡土小说家,并不以整个时代作为作品的背景;他的小说只是局限于对湘西这片土地的描写,而没有上升到对人类情感以及生存状态的描述。在从文自传里他也提到他的文章曾被批评为“没有思想”
可是,他的小说却实实在在有一种力量把那些朴实、平和的文字和并不轰轰烈烈的故事深深植入读者心中并滋生出绵绵不尽的怀想和不由自主的叹息。原因就在于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有“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我将它理解为对爱与美的渴望与礼赞和对各种境遇中人的寂寞、苍凉生存状态的悲悯。从文先生将这两种情感交织在他的小说中,通过一个个平凡小人物的遭际点染出一幅幅以深沉的忧郁为底色的动人画卷。
一位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往往决定于他的审美意识,并同其内在人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生平经历、体验和对生活不断深入的理解和诠释往往铸就他的人格,并形成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视角。我们可以从沈从文先生的生平、小说和其它体现他人格和思想的作品来分析、体会其小说的思想内涵。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县城的军人世家,他6岁启蒙,不喜欢枯燥无味的私塾,经常逃学。后转学到凤凰镇守署设立的军事学校。高小毕业后,15岁不到的沈从文以候补兵的名义跟着军队驻扎到辰州(沅陵)。在军队中,他得以接触到社会各种层面,同时也培养了对文学的兴趣。1920年,他所在的部队在鄂西全军覆没,留守驻地的沈从文遭遣散回家。半年后,他到了沅州舅父家,在当地的警察署当办事员。在这期间,发生了改变他一生的“女难”事件,使他远离了沅州和家人。去到常德待了一段时间后,又跟熟人到了保靖,后来还是投身军营,在自称“湘西王”的湘西巡防统领陈渠珍身边做书记。这段时间,他见惯了人生的生死无常。在一场卧床40多天的伤寒之后,一位好友又在他面前被河水洄流卷走。在军队中见惯了生与死,人生病时那种脆弱的心理,加上朋友的猝死,彻底让沈从文从现实的环境中惊醒,他决定“向更远的地方走去”从此离开保靖去到北京,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细读沈从文先生的生平经历,可以发现沈从文先生成长的经历、美丽的凤凰城激荡的山山水水和特有的民族风俗、风情成就了他特有的审美意识,形成了他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在上私塾逃学的经历中,他就开始读人生这本“大书”生活中、自然界各样美好的人和事都一一摄入他的脑海。在因逃学罚跪时“想到河中鳜鱼被钓起离水后拨剌的情形,想到天上飞满风筝的情形,想到空山中歌呼的黄鹂,想到树木上累累的果实”1;上学途中经过的针铺、伞铺、皮靴店、剃头铺、染坊、豆腐坊,那些辛勤劳作的人们和他们从事的各样技艺无不使他感到兴趣、感到热爱。这样的童年使他成为一个有能力从自然界、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的人。
青年时发生的“女难”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也许对于当时年仅18岁的沈从文来说,这是一件使他羞愧使他无颜面对家人使他必须逃离出走的事件,可是在读从文先生人生经历的读者这方面,恰恰可以从中感觉出他对爱、对人生的单纯和热情。他在军队中见识的惊心动魄的生死场面,他经历的一场差一点夺去他生命的疾病,眼睁睁地看着好友被河水卷去,这些事件促使他对生命、价值、命运和人的意志诸多问题进行严峻的思考,由此形成了他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将他这种独特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他的作品。在他的小说中,细心的读者一定不会只看到他别致的文体和清秀的文字风格,他的创作热情,他要表达的思想都隐藏在那些或美丽或宁静的文字后面。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概括起来有五类:第一类是旧传说的改作;第二类是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第三类小说表现市井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第五类最能够体现沈从文先生的小说价值,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这五类小说尽管和从文先生追求小说的体式新颖相一致,在内容上也各个迥异,时间、背景和塑造的人物以及故事都各不相同,但无不在字里行间透露出追求爱与美的热情和对寂寞、苦难生命的深沉的悲悯,使读者掩卷之余不由得不叹息。
沈从文先生的小说数量甚丰,截止1948年8月,除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合集和少量中、长篇小说之外,仅短篇小说集就有21部之多,下面就这些小说中的经典代表作来体味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按照上面所述的小说分类逐一分析,从中领会沈从文先生小说“那不动声色的描述后面”“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
第一类旧传说的改作
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有月下小景、神巫之爱、龙朱和媚金•豹子•与那羊等。由于不受现实的束缚,沈从文先生在这类小说中恣意倾泻他对爱与美的追求与渴望,充满了浪漫色彩;他笔下的人物在必然或者偶然的命运面前都表现出对爱的无比执着,他们视爱情高于生命,近乎疯狂的热情却又是以那样从容的行为表现出来;然而“美丽总是使人愁”每个故事中让人感受到美的人和事总是那么容易被毁灭,这人间至美与它遭逢的命运使读者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从而在深深的震撼中领略到从文先生崇高的生命追求和表达爱与美的热情与悲哀。
月下小景讲述的是一对恋人为追求纯洁的爱情从容赴死。小说起始描绘了一幅极美的山寨夜景,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上有一对热恋的男女,他们美丽的容貌、聪慧的心灵、热烈的爱情通过从文先生笔下诗一样的语言和小说主人公动人的歌声呈现在读者眼前。然而这样完美的爱情却不能见容于当地的习俗: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能同第二个男子结婚。若违反了这种规定将受到极惨酷的惩罚。想到这来源极古的习俗,女主人公叹息说:“这世界只许结婚不许恋爱。”;想到爱情的出路,男主人公“沉默如石头”在前思后想确定他们的爱情没有生路之后“爱难道是同世界离开的事吗?”这悲愤的质问在男主人公心中激荡,却也使他“想到另外一个世界”在他的爱人用歌声向他表明生死相随之后,他“在镶了宝石的空心刀把上,从那小穴里取出如梧桐子大小的毒药,含放到口里去,让药融化了,就度送了一半到女孩子嘴里去。两人快乐地咽下了那点同命的药,微笑着,睡在业已枯萎了的野花铺就的石床上”这篇小说虽然讲述的是一个爱情悲剧,但是诗化的语言和男女主人公面对生命与爱情的选择时从容的态度使全篇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只在小说最末一句“月儿隐在云里去了”泄露了作者无尽的悲悯与感伤。
媚金•豹子•与那羊讲述的是民间的英雄豹子与美人媚金约会,为了寻找避邪的纯白羊误了约会时间,媚金苦等豹子不来,误以为情人爽约,终于自杀。豹子见媚金死去,也殉情自杀。全篇用极朴实的文字写成,那不爱便死的刚烈女子和一个重情重义的男人形象深深印入读者脑海。小说刻画了一对视爱情高于生命的恋人,用狂的心和热的血表白爱情,令人扼腕的故事体现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另类诠释;而现实世界中“爱情的字眼,是已经早被无数肮脏的虚伪的情欲所玷污,再不能还到另一时代的纯洁了。”对爱与美的追求与对现实世界的失望交叠所产生的淡淡的伤感,引发了读者对热烈而执着的爱情的无限向往,从而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些美到极致的文字,也将所赞美的爱和美上升到人性的极致,卷袭着读者的心灵。
第二类描写军旅生活的小说
在从文自传中,沈从文先生写道:“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他是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的。他的思想与品格,他的审美意识和标准,无不源自他传奇般的人生经历。从文先生青年时曾混迹于军队之中,军旅生活应该是他所读这本“大书”中重要的章节。他的表现军旅生活的小说也无不反映了他对善良、质朴人格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他所热爱、赞美的人和事与现实世界不断冲突与错位而引发的悲悯与感伤。
这类小说中,会明是代表作。会明讲的是一个名字叫会明的老兵的故事,全篇展示的是会明在战时和战争间歇的种种行状。会明是军队中的伙夫,他从十年前讨袁战争中蔡锷的一次训话得到对战争的素朴的认识:作为一个士兵,平时流汗,战时流血,不是为了勋章,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履行“保卫国家”的神圣职责。在时代已经前进了十年的社会里,会明由于这种信念的执着而显出“傻气”战争的性质已经变为“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而他依然把讨袁战争中保存下来的那面“小小三角旗”缠在腰间;到了前线,他认真细致地准备各样生活用品“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一路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战争间歇,他自得其乐地养鸡,与乡村中人闲谈;一束烟叶,一小杯陈年烧酒就使他“心情欢畅”貌似将军而实际上是伙夫的“呆”会明信守他的理想,始终执着于他对战争性质和士兵责任的朴素认识,可是他“十年前是一个伙夫,十年后仍然是一个伙夫”而那些能顺应时变的“聪明人”“成千成百的马弁、流氓都做了大官”小说通过会明对战争质朴而带几分神圣的认识和现实战争庸鄙化的对立描写,体现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精神的两种价值判断:对于会明身上体现的做人的原则和对信仰的执着,以及他平和从容、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从文先生于喜剧性的反讽语调中流露出深切的爱意;对于会明精神的与所处时代、所处环境格格不入又表现了不易觉察的叹惋。会明精神是浪漫而崇高的,他的信仰与原则尽管时时为人嘲弄,可是会明矢志不移,沈从文先生热爱的“乡下人”坚毅、善良、质朴的人格和品性在会明中一一体现,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具有反讽意味的叙述透露出沈从文先生对会明人格的质朴之美的挚爱和对不公平现实的愤慨以及对“会明”们尴尬处境的深沉的悲悯。
灯也是沈从文先生刻画军人形象的经典作品。因为从文先生描写军旅生活旨在塑造人物和描绘一种人类生存状态和情感,而灯的主人公是个代表了沈从文先生执着追求的做人的原则和质朴人格的军人,所以也将它归入这一类。如果不考虑灯的文体特征,灯讲述的是一个老兵理想的幻灭。那老兵一心想中兴一个军人世家,可是他经受了一次次理想幻灭的打击:老主人的颓败,大少爷的消沉和小少爷的沉落,最后寄希望于不是军人的二少爷“我”这种“义仆”式的善良的梦想由于与现代生活节奏错位,必然是要破灭的,他终于在彻底失望之后独身去了南京,从“我”的生活里消失了,只留下那盏擦拭得非常清洁的旧式煤油灯。这篇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只是讲述了一段老兵投奔到“我”处,与“我”共同生活一段日子的一些场景片段。沈从文先生尽管还是用着他一惯的朴素、宁静的笔调,但是在小说中已经压抑不住他对那老兵身上具有的美好的人格与品性的热爱:“我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个人纯朴优美的灵魂,来安排到这纸上来?望望这人的颜色,听听这人的声音,我感觉过去另外一时所写作的人生的平凡。”“我望着这个老兵的每一个动作,就觉得看见了中国那些多数陌生的朋友,他们是那么纯厚,同时又是那么正直。”不加掩饰的热情自然流露,体现了从文先生对于一种做人的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美好人格和品性的赞美;“好象是把那最东方的古民族和平灵魂,为时代所带走,安置到这毫不相称的现代战乱世界里来,那种忧郁,那种拘束,把生活妥协到新的天地中;所做的梦,却永远是另一个天地的光与色。对于他,我简直要哭了。”对于不能满足那老兵善良而美好的梦想“我”怀了莫可奈何的遗憾和深深的伤感“我在灯光下总仿佛见到那老兵的红脸,还有那一身军服,一个古典的人,十八世纪的管家——更使我不会忘记的,是他小小的眼睛里滚出的一切无声音的言语”人去了,灯还在。在那“清莹透明的灯罩”中“放散的薄薄的微黄的灯光”里,有从文先生深深的叹息。
顾问官也是从文先生军旅小说中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身份介于官僚与贫民之间的精明圆滑、善于钻营的军队顾问官形象,笔调散淡如水,波澜不惊,从文字中只看到从文先生描绘出这一类人的生存状态,不动声色,没有褒贬,仿佛没有丝毫感情色彩,可是小说中几处似乎无意的讽刺却泄露了作者的态度,顾问官这样的人物正反衬出从文先生塑造的会明们人格的质朴与美好。
第三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遭际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在进京之前,曾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旧中国的野蛮残酷、破败凋敝和下层民众困顿而悲惨的生活,他说:“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2从文先生有很多小说描写下层人民的生存状态,行商、杂耍艺人、农人,战乱中孤苦无依的妇幼,都成为从文先生笔下的人物。对于下层人民,从文先生始终充满了同情和热爱。在这些作品中,没有强烈的悲和痛,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的多是静谧的田园风光的细致描绘和琐细的生活情节描写;然而在散淡、清秀的文字里,细心的读者会感觉出处处弥漫着凄怆悲凉的情绪。与从文先生同时代的巴金的文学追求“以人类之悲为悲”也可以用来说明从文先生这类作品的思想基础。
静、黔小景、生、菜园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
静是一篇小说,更象是一幅画,画的是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跟着卧病呕血的母亲和姐姐、嫂子带着年幼的外甥和小丫头翠云,在兵荒马乱中寻找她的父亲,搁浅在一个小城,母亲已经病入膏肓,钱也快用尽,而她们苦等苦盼的父亲却早已经埋在千万里外的坟墓里了。小说用极大的篇幅,极细致的笔法画出春日小城的美丽与静谧“天上白白的日头慢慢的移着,云影慢慢的移着,什么人家的风筝脱线了”淡淡的文字,让人可以感觉到小城中暖暖的阳光;城墙,城墙上石罅里植根新发芽的葡萄藤;小河,又清又软的河水;河对面碧绿的草坪,各色各样的野花;菜园;菜园篱笆旁“开得很热闹”的桃花;多么美好、宁静的世界呀!可是小姑娘岳珉和她的小外甥“望了一会天上,又望了一会河水”“两个人一句话也不说”在这样如画的美景里忧心如焚地等待着父亲的消息,世外桃源般安详的世界里无声地上演着人间的悲剧。小说在极铺陈地描写小城的景致和风物之后,在细微地刻画岳珉焦急等候父亲的消息之后,在小说最末一句写道:“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树立在他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这结尾的交代令人惊心。唐诗中有“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廖廖两句诗,读后感觉有撼人心魄的痛;如果说这两句诗是一幅写意,那静正如一幅工笔,细致入微地描画出美丽的背景,轻轻浅浅地浮在这背景上的是深深的悲悯和哀伤。
黔小景也如静一样,是一幅幅画面连缀成的散文化的小说,先描写贵州三月的深山和细雨,绵绵雨雾里的阴晦和泥泞,在这泥泞中奔走的小商人以及他们在客舍中歇宿的情形。他们整日劳累奔波,可是并不能找到合意的客舍,饭食太粗,被席太脏,可是他们不计较,依旧快活地烫脚、嚼饭、围着火堆讲许多粗野有趣的故事;即便夜深人静时听到附近山中虎啸,或者远处村寨械斗的火炮,将他们从梦中惊醒,也不在意,只静听一会,就闭上眼睛继续睡去了。他们简单、自然的生存状态,使读者感受到那些商人人生态度的魅力。可是笔锋一转,说到两个商人在一个孤单客栈里落脚,客栈老主人在孤苦、寂寞的生活里做无力的挣扎,谎说刚刚死去的儿子去云南做生意了,他努力为了天晴而快乐,和客人谈那些其实早已经毫无消息了的亲戚,说他的儿子“冬天过年来过一次,还送了我云南出产的大头菜”老人在长夜中无法入睡,坐在灶边和客人闲谈,象是在对他们说自己的家事,更象是在无边的孤苦、寂寞中无力地安慰自己。两个商人睡去了,老人还是坐在灶边,一个人望着闪烁的火光。第二天天明,两个商人发现,这老人已在半夜里死去了。对客栈老主人的描写读来令人唏嘘。老年丧子,还要强忍悲痛在穷困中挣扎过活,终于在孤寂和哀伤的夜里无声地死去了。小说结尾部分又描绘了两个商人在路上见到的种种骇人景象,以及两个商人见到这些景象时的近乎麻木的反应。山中野兽的足迹,树林中悬着的人头,路旁无人掩埋的死尸,官路上兵士押解的满脸菜色受伤的农民“同时还有一些一眼看来尚未成年的小孩子,用稻草扎成小兜,担着四个或两个血淋的人头,用桑木扁担挑着。若那商人懂得规矩,不必去看那人头,也就可以知道那些头颅就是小孩子的父兄,或者是这些俘虏的伙伴。”读到这里,先时为商人们在种种穷困或者可怖的环境里都能安之若素而生出的神往之情恐怕已经烟消云散:原来那“自然、从容”只是“麻木”的变相!只是因为见多了惨酷的事,只是因为习惯了忍受不幸和苦难!那深山的小客栈里,其实并不只有平淡和自然,在那些笑谈背后,分明还有悲惨和不幸。用心去“看”这些贵州深山中的“景致”无不在每一幅画面中看到从文先生对人生苦难的悲悯和对自然、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四类是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
沈从文先生开始写作时已经是生活在北京,耳闻目睹的多半是知识分子,其中少部分是上等人。离开故乡久了,可是他“觉得自己究竟还是从农村培养长大的人,现在所处的世界,仍然不是自己所习惯的世界。”面对都市的虚伪和丑恶,他心心念念想望的依然是故乡世俗的那分美丽。他所写的表现都市生活的小说篇篇都折射出故乡淳朴、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光辉,对那些被“现代文明”扭曲了心灵的所谓“上等人”在讽刺的同时曲折地表达了悲悯的情绪。
都市一妇人、八骏图和如蕤、绅士的太太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
都市一妇人讲述一个命运多舛的妇人为了保全她的婚姻不惜用毒药毒瞎她年轻英俊的丈夫的故事。多数的读者都接受这样的一种解读:这是位极有心机的妇人,她的虚伪和狡诈与从文先生刻画的纯洁、美丽的湘西少女翠翠、三三等形成鲜明的对比。然而“那个妇人如一个光华眩目的流星,本体已向不可知的一个方向流去毁灭多日了,在我眼前只那一瞥,保留到我的印象上,就似乎比许多女人活到世界上还更真实一点。”从小说末尾的这一段文字里,我却读出了沈从文先生对女主人公深深的怜悯和对她毒瞎丈夫这一疯狂行为隐隐约约的几近欣赏的同情。小说中交代这位妇人和她的丈夫死于轮船失事。她在策划并实施这件事时想必经历了非常的痛苦和恐惧。她把幸福的标准降低到只要一位可以陪伴她终身的盲人丈夫,即便这样,命运也不施舍给她,一场海上的风暴撕碎了她苦心经营的幸福。整个故事由一位知情人对“我”讲述,语调散淡,很多情节也不甚确定,可是在这些看似轻浅、随意的文字中,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一个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近乎绝望的努力、挣扎和在未知的命运面前人的渺小和脆弱。
八骏图刻画了作家周达生和他周围的七个教授患的性压抑、性变态的症状。沈从文先生把人的性爱当作人的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的符号来看待,肯定是的人的自然、和谐、健康的生命,反对被“现代文明”戕害了的委顿、颓废和失去生命力的生命。这都说明从文先生的讽刺事实上寄托着他的更高远的人生理想,不管这种理想能否实现,它总是向善和向美的。
描写都市生活和知识分子的小说尽管与从文先生其它的小说描写的人物和环境不同,但是从它们的情节和所采用的讽刺笔法来分析,本质上都源于一个主题,那就是:对“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3的追求,和对被命运被环境操纵而扭曲的人性的悲悯。
第五类是描写湘西乡村生活的那一类小说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囊括了他最优秀的一批代表作,充分展示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几乎全部的艺术精髓。他认为生命永远是美的化身,他对故乡的农民、兵士、终身漂泊的水手、吊脚楼的娼妓、童养媳等,都怀有不可言说的同情和关注。他写他们对于平常生活的追求和这种追求的毁灭,写他们悲苦而习以为常的生存状态,在他的笔下,那些社会地位卑下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生存状态都呈现出生命的庄严。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这曲细致悠婉的乡村牧歌已经为国内外的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从文先生借一个爱情悲剧讴歌了边城人民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人情美,展现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这种人生具有质朴鲜活的自然美质、健康美好的德行和自主自为的理性,是从文先生所追求的爱与美的极致。除去边城这样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外,柏子、丈夫、萧萧、三三等小说也同样体现了沈从文先生对于美的人生形式的追求、对在苦难中寻求幸福的生命的无限同情与悲悯。
柏子写的是一个叫做柏子的水手在微雨的夜晚泊岸到岸边的吊脚楼找与他相好的娼妓发泄他积压多时的愁闷困苦,将一个月辛苦所得换取片刻的欢娱。整篇小说的情节只是一个漂泊的水手风浪生涯中的一种劳作,与他摇桨或整理缆绳一样,是他生命活动的一环:离岸,劳作,寂寞愁苦,惊涛骇浪;上岸,用辛苦所得换取短暂的快乐。柏子并未意识到他生命的全部就是漂泊与劳作,他满足的生活就是周而复始重复这样一个过程。小说笔掉轻松平淡,无论是描写水手们在船上劳作,还是柏子与他相好的女人在一起的情形,都是不动声色地娓娓道来,对于柏子的行为并不流露明确的褒贬,只是展现给读者一幅粗旷线条的画。可是,这样粗矿的画面下是柏子漂泊、劳苦、黯淡却又无可奈何的人生,细心的读者怎么会无动于衷呢?柏子写的就是卑贱生命的努力挣扎,是快乐中的悲伤,是放纵中的重负。沈从文先生在这篇小说中表达了他对下层劳动人民苦难生存状态和压抑的人性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萧萧也是沈从文先生湘西小说的名篇。小说以轻松而又抑郁的笔调叙述了童养媳萧萧的一生。萧萧十二岁时做了还不到三岁的小丈夫的童养媳,在夫家照看丈夫,做家事。这个天真、善良、勤劳的少女并不觉得生命中有痛苦,她在安宁的乡村生活里一天天长大。被家里的帮工引诱怀孕后,幸而乡村中人善良淳厚,没有被“沉潭”或者发卖,而是生下了孩子,继续做这家的媳妇。小说与同时代其它表现童养媳题材的小说不同,并没有通过描写童养媳悲惨的生活来表现童养媳制度的罪恶,而是以平淡、轻松的笔调写萧萧乡间的生活,写她照看小丈夫的种种可爱行止,写她与公婆和家里的帮工在乡间的夜晚闲话“女学生”进而生出许多的梦想,写她被引诱怀孕后的恐惧、焦虑,小说在很大篇幅上都描写了静谧、安逸的乡村生活景象,而且流露出对这种人生形式的喜爱“世界上人把日子糟蹋,和萧萧一类人家把日子吝惜是同样的,各有所得,各属分定,许多城市中文明人,把一个夏天完全消磨到软绸衣服、精美饮料以及种种好事情上面。萧萧的一家,因为一个夏天的劳作,却得了十多斤细麻,二三十担瓜。”萧萧怀孕后欲出走的事败露,本当被“沉潭”或者发卖,可是也以喜剧收场,小说描写的氛围一片祥和,哪里有什么不幸呢?可是小说末尾,写多年过去以后,她的私生子也在唢呐声中娶进一个长他六岁的童养媳,即又一个“萧萧”出现的时候,萧萧“抱了自己新生的毛毛,在屋前榆蜡树篱笆间看热闹,同十年前抱丈夫一个样子”至此小说才泄露出一丝异样的情绪,象是一声莫名的叹息。沈从文先生在萧萧中描绘了一种自在而又懵懂的人生,他爱其中淳朴、美好的人性、人情,对其中陷于悲凉境地而不自觉的生命又生发出深切的悲悯。
其它小说如丈夫写乡下的丈夫进城探望做船妓的妻子,在一连串的被羞辱之后终于被扭曲的人性复苏,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表现了人性的升沉;三三写情窦初开的少女三三朦朦胧胧的对爱情的向往,写她清纯无邪的美,清丽婉转,如自然生命的流注;写她还未看分明就熄灭了的梦想,使读者在感受美的同时生出淡淡的惆怅。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无论是表现至善、至美的人情和人性的作品,如边城、三三,还是描写底层劳动人民悲苦人生的作品,如柏子、丈夫,所负载的思想内容都是呼唤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达了从文先生对爱与美的追求和对苦难中生命的悲悯。
读过了从文先生的小说,再来读他的散文,会发现要深刻体会沈从文先生小说的思想内容,可以从他的散文中得到很多线索,他在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与他的散文表现的思想感情是那么的吻合。他的散文较之他的小说有更直接的历史感受,因此他的散文更明晰地体现了他的人格和他作品的思想内涵。鸭窠围的夜是从文先生散文作品中的名篇,这篇散文仿佛浓缩了湘西小说表现的世界。文中描绘的夜景均由泊在岸边的船上的“我”“听”来,或者更直接一点,是“想象”、“回忆”得来,那汤汤的河流,河流两岸壁立千丈的山,山头翠色逼人的竹子,两岸高处的吊脚楼,还有河面上停泊的船只和船上寂寞的水手。“听”到的是宁静的画面,是无声的回忆,在回忆中又重现那些似曾相识的人物:那“唱曲时清中夹沙”的妇人,那临街铺子里“闭着眼睛蜷成一团蹲在火边”的年过七十的老妇,,那“穿着肮脏,身体瘦弱”的孩子,那退伍的老军人,那翻船背运的水手,单身寡妇,这些仿佛在他的小说中遇见过的人物重又出现在那个雪夜。“我”着意留心邻船一个水手的动静,听他在沉寂的夜里为生命的孤独和躁动所驱使上岸去。在清冷的寂寞的冬夜里,在那个人上岸的火光中看到了十五年前同样的夜,同样的孤独,同样按捺不住的生命的躁动,只是换了一个不同的人,由此“我”希望这人能得到柏子那样的单纯的快乐。在这篇散文中,沈从文先生沉浸在悠远的回忆里,对在历史长河中沉浮的人们寄予了无限的同情。“我认识他们的哀乐,这一切我也有份。看他们在那里把每个日子打发下去,也是眼泪也是笑,离我虽那么远,同时又与我那么相近。”在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情感,对于人类社会所习见的堕落行为,譬如嫖娼和卖淫,发生在他笔下那些命运悲苦而浑然不觉的人们身上,就体现了一套完全有别于现代都市文明世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的“欲望同悲哀都十分神圣”在那“不文明”和不乏原始蛮荒的情调中,包含了合乎理性的人性内涵。对他笔下的人物,从文先生都怀着深沉的情感,佛家说爱分四个次第,爱情,博爱,慈悲,从文先生的情感就是慈悲。他的这种情感超越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上升到对生命的深沉博大的爱。在鸭窠围的夜里他写道:“甚么人家吊脚楼下有匹小羊叫,固执而且柔和的声音,使人听来觉得忧郁。我心中想:‘这一定是从别一处牵来的,另外一个地方,那小畜生的母亲,一定也那么固执的呜着吧。’算算日子,再过十一天便过年了,小畜生明不明白只能在这个世界上活过十天八天?此后固执而又柔和的声音将在我耳边永远不会消失,我觉得忧郁起来。我仿佛触着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了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的很。”
综观沈从文先生各类小说的代表作品,可以发现,每一类都是直接或者间接描写美的人情、人性,而每一类又都弥漫着忧郁感伤的情调,几乎每一篇都可以听到从文先生隐约的叹息。那些人物都是渺小的,那些故事也都是平凡的,但是透过那一幅幅清淡、简洁的画面,可以感觉到从文先生“蕴藏的热情”和隐伏的“悲痛”他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倾注到作品的字里行间,让悲天悯人的情感缓缓流动于对优美人情、人性的淡泊叙述中;他对质朴、自然的生命的爱与悲悯使他笔下人物的生存状态呈现一种生命的庄严,营造出一种忧郁宁静的抒情意境和气氛。然而对于读者,除非具有与作者同样善良的心灵和追求爱与美的情怀,才能够感悟其中深刻的情感内蕴,否则不免真要“买椟还珠”了。
注释:
1沈从文:从文自传
2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5、229页。
3沈从文:沈从文选集第五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1、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