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晨华文集最新章节!
前言
彻底失败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绝大多数的中华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极其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走向社会之后茫然无绪,不知路在何方。
1978年3月,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说这番话的,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又有多大的改观呢?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取得的1000多万个数据显示,大多数被测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阅读、写作不及格的有近60%。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
1995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标题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6年,以重视人文教育而备受称道的华中理工大学,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全校所有的95级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新生,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达到了及格线。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中,有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更有老师更正说,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的“少、慢、差、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关注,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才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上述两段文字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重新作出了正确的定义,即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分别出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新课标)。
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制定,标志着误入歧途数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开始朝着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回归。新课标还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改革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首先必须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语文教育,而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的严重错误。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育之识字篇
壹、识字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阅读,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先学会识字。鲁迅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成熟最优秀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文化流传千秋万载而不朽的根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几千年而未消亡的文字。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字中,埃及的圣书体在一千四百年前已消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随着波斯王国一起灭亡了。而汉字流传几千年,至今还在为中华民族服务。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又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汉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字是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后人汲取古人的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会失去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识字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国家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曾在国家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小学识字经验交流会的开幕词中就引用了“人生聪明识字始”作为标题,充分说明识字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说:“识字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兴衰存亡的大事。”
由此可见,识字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其中发现汉字6300个,这2162万字,有99%是用2400字写成的,剩余的3900字出现率仅为1%。因此专家们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可是按照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汉字,一直到小学毕业,六年的时间差不多才学完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样缓慢的识字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正常阅读的水平。只是到那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缩短我国儿童的识字过程,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至少不低于5万字,这一要求是数十年的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来都未有过的。
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依据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而编写的。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实施几年了,它在实际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根据我们在网上及实地对采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教学的全国各地数十所学校的老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行中普遍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太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中国的汉字难道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吗?
“识字难”、“识字慢”难道真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血脉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的手中断绝?
贰、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把目光定格在古代的识字教育上,会发现“识字难”的想法是多余的,几十年来我们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大部分也是多余的。因为在我国古代,识字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一、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二、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三、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四、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目前小学所采用的语文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叁、“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
在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千字文。
提起千字文,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与三字经、百家姓相提并论的童蒙读物。但很少人能意识到它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的高效识字方法。古代儿童一年时间就能识字阅读,与千字文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写的识字教材很多,但很少能长期流传下来,只有一本教材例外,这就是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编写的,它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一篇韵文,学完这篇文章,就学了一千个字,是识字教材的精品。历史上能将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诸多方法高度统一起来的教材唯此一本。它也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教材,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明代王世贞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历代评价千字文为“天下第一字书”没有任何一本识字教材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为什么千字文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
千字文最绝的是字不重用,为了提高识字的速度,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无一字重复,真可谓简约至极,仅此一条便让无数文人望而却步。千字不重,本已不易,但为了童蒙记忆方便,又使用了韵语连篇的形式,由此可见周兴嗣作千字文是匠心独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千字文在字不重用,韵语连篇的限制下,还能将内容分为天文、地理、历史、道德、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诸多类别,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记住终身有益的知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才造就了高效的识字方法。
千字文写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据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清代诸人获说千字文难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怪乎有人称千字文是“为他人所不能为”的写作。
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编得最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至清朝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我国古代,日本、朝鲜还有越南等国的遣唐使都曾将千字文带回本国让百姓学习汉字,这对世界上能形成今天的汉字文化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陈旧,大多词语已不知所云,无法作为现代汉字的识字教材。清末以后,千字文不再作为识字教材,随后它所创造的世界罕见的高速识字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千字文的消失不只是一种识字教材的消失,而且还是一种高效识字方法的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从严重处讲,它使像诗一样优美,像画一样美丽的中国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从此背上了学习汉字的沉重包袱,使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蒙受了巨大的影响。
肆、造成“识字难”的原因和后果
“识字难”成为困扰教育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与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看图识字
看图识字是对学前儿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实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是从原始图画演变成图形,又从不规则图形线条演变成现在的横、竖、撇、捺、折五种规范的笔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字是一种图,学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识图的过程,学汉字就是要记住这种图形。初学识字时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反而会干扰儿童对字形的辨认,冲淡儿童对字形的记忆,使儿童产生对图形的依赖性“看图”才能“识字”“不看图”就不能“识字”这也就是许多儿童拿着看图识字卡片看到图形能很快地认出字来,离开了图形就认不出这个字的原因所在。因为原本他只是认得图形,并不认得字形。
二、先学拼音后学识字
建国以后,识字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造成“识字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学汉字者必须通过学拼音来识字,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就学会了阅读的观念使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不会阅读,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情。以前小学在儿童初入学便进行几十课时的拼音教学,等于在儿童尚还混沌的小脑袋里灌进了一盆浆糊,使其萌生读书太苦,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十多年学习过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发端于此。
拼音识字作为小学识字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儿童必须学了汉语拼音才能学说普通话,才能学识字,不学拼音就会发错音,就学不好普通话,就学不好识字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儿童时期敏锐的声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不会拼音之前学会流利的普通话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话的学习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是否有普通话“听”和“说”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学时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儿童通过模仿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儿童说普通话,更不需要绕个大圈子通过拼音来学普通话。恐怕没有一个父母在儿童学语时会先教小孩哪个字的音是怎样拼出来的,哪个字是读二声还是四声?儿童普通话的学习是通过耳朵听音,口腔模仿纠正,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简单之极。
拼音文字和汉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历史渊源,两者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通过拼音来识字并不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它降低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影响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直接地通过听读模仿来识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通过耳听、眼看、手指、脑记,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认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
儿童学习汉字完全可以丢掉拼音,一个拼音不学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小学所有常用汉字的学习,进而学会阅读。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儿童在课外大量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决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才能识字,更不等于会拼音就会普通话,就会识字、就会阅读。儿童就是一辈子不学拼音,也不会影响他学会汉字,学会普通话,学会阅读。
事实证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也不影响儿童识字阅读。小学的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儿童掌握了二、三千汉字,普通话说得较流利,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再进行。当儿童能够识字阅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再来学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儿童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因为这时候儿童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字字形和字音,这时候学拼音,儿童很容易将拼音与汉字产生对应和联想,所以学起来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师也不用教得这么辛苦。只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看拼音识汉字”的观念在绝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已经取消了“拼音是帮助阅读的有效工具”这一表述,认为仅仅学会拼音对阅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要求先学一百多个汉字,再学拼音,但“不学拼音就不能学识字就不会说普通话,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阅读”这类错误的观念还是顽固地扎根于绝大多数老师的大脑里,成为现今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模式,严重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使儿童无法尽早进入阅读,障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三、识字要先易后难,只学儿童常用的汉字
以前在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时,总是强调要与儿童的生活贴近,教他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内容,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毕竟儿童的接触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说到底就只是动物类、蔬菜水果类、起居生活类,并且也只是这些类别中很少一部分内容。而字的内容就太广了,就名词来说就有疾病类的、生理类的、哲学类的,化学类的,天文类的、地理类的,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让儿童学习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识字教育总是因强调贴近儿童生活而只局限于他们的知识范围,那么我们的识字教育就永远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那么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让儿童提前阅读的目标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儿童眼里,任何一个字都只是一个符号,不管这个字是简单还是复杂,基本上不存在先学后学,先易后难的问题。“难”和“易”是成人对字的理解,这是因为汉字在成人眼里不仅是一个符号,而且还是一个代表着特定意义的符号。正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对汉字产生难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对儿童来说,写字有简繁,但识字无难易。任何字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符号,一个图形,他只要认得这个图就识得这个字,至于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并不重要,意义是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程度的加深而逐渐理解的。
四、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
目前小学识字教育没有专门的识字课程,没有专门的识字教材,没有专门的识字老师,几十年一贯所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课文中,把阅读教材作为识字教材。随文分散识字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读、写、讲、用”同步教学法(也叫四会法,即要求学生在识字时要同时做到能够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应用)后来被教育部写在教学大纲上,形成了我国几十年来的识字教育模式,成为小学识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实际上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我国传统的识字教育的历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识字方法,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在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丢掉了集中识字,使识字的速度慢得令人无法忍受。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中的2540个常用汉字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生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因为生字学得慢,所以阅读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识字法外,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混教,同步完成的观念是造成几十年来“识字难”的关键原因。
儿童识字必须“读、写、讲、用”四会的观念实际上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学习汉字最终必须做到“读、写、讲、用”四会是正确的,但一次将“读、写、讲、用”四个部分同步完成则是错误的。因为从生理上说,儿童对汉字的认知规律,第一是听觉能力的发展(听音)1—3岁,第二是视觉能力的发展(辨形)4—6岁;第三是协调能力的发展(写字)7—13岁;而抽象能力的发展(学义)则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在25岁以前。
单从认字来说,学前及低年级的儿童的认字能力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写字和应用则需要很强的理解力。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读得多了,理解力自然会提高,也就会写会用了。但是我们现在主流教育的识字方法是形、音、义、写混教,要求每教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就要会用这个字,才算学会。实际上这是强人所难,所以老师教得吃力,儿童也学得痛苦,却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所以小学识字教学没有效率,儿童“识字难”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写同步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使识字教育误入歧途。汉字中的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两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习、米、羽十一个字)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它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儿童认识的汉字越多,他看原来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初学认字的儿童写“翻”字要瞪大眼睛数笔画,而识字多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汉字,这样写越来就轻松容易得多。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提出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要改进识字方法,要做到读写分开,1—2年级的学生要多认少写,并明确指出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的,不应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仍旧把大量写字看成是小学识字教育的法宝,恨不得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写字,并且还要写得快,因此对学生进行超出儿童生理极限的高强度的写字训练,实在是残害儿童。
由于识字教育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出现了许多很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阅读,不会阅读,不能自学,出现小学生考数学由老师读题,造成了“课业负担过重”最后还导致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习分化,这一切都是“识字太慢太少”惹的祸。而“识字太慢太少”又跟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的现状分不开的。这也就是新课标虽然对儿童识字教育的观念已有所改变,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加快了识字速度,增加了识字量,要求小学生提前进入阅读,但儿童识字难、识字慢、阅读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由于主流教学方法即随文分散识字法没有改变,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识字必须先学拼音,识字必须与写字同步”的观念没有改变,所有学校和教师还是沿用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育,反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由于识字量的增多造成学生压力加大,负担加重,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使“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变成了一句空话。
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识字教育复杂化,使得“识字难、阅读晚”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界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成为阻碍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顽症。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低下。六年的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儿童生命和创新能力的摧残。中国的识字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识字难”问题,我们就无法实现提前阅读,民族素质、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话。这种现状如果继续下去,不仅汉字的生存将面临危机,民族的兴衰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陆定一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吗?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第一课有8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了。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再往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一个字。”
陆老的结论是:“汉字并不难,难的是教育的理论体系,实在糟糕。必须冲破这个障碍,提出一套新的办法,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只可惜陆老的这一期望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在汲取千字文精华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出现,才使陆老的这一期望得以实现,才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伍、医治“识字难”顽疾的良药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相关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就是在此课题基础上,依据现代幼儿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研发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幼儿快速识字教材。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遵循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一千四百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字书”历朝历代都选为识字教材的千字文为范本,广泛汲取了古代蒙学教育精华及当代各类识字教材的优点,在多年的基层教学实验中不断完善修改而成,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顺应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紧密配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现行教育的有益补充。
实践证明,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无愧为超级儿童识字教材。五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学习一个半小时,半年左右即可完成通常要六、七年才能学完的识字量,比现行小学识字教育提高效率十多倍,彻底解决了中国千百万儿童因识字难、识字慢导致阅读晚、阅读难,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让儿童提前几年进入阅读阶段,为知识的积累和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问世,对于我国的汉字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挽救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高效率的识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重新将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医治了困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顽症。从这意义上说,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同样称得上“天下第一字书”
陆、小学识字教育改革思路
应该说,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较科学的,其目标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为什么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实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大纲和新课标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与新大纲和新课标配套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采用几十年来一贯制的随文分散识字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丝毫改变,使得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支持,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顺利实施。要使“识字难”、“阅读晚”的难题得到解决,仅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学的识字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识字课程,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彻底改变“读、写、讲、用”一次完成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采用“读、写、讲、用”分段教学的方法,先认读,再写字、讲义。
实际教学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即可轻松学完小学六年的识字量(2500—3000个),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并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有效锻炼。在这一阶段,主要以识字和诵读为主,拼音一定不教,写字也基本不教。在学生认完2500——3000个汉字之后,开始进行大量的背诵阅读训练,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学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都可以放在小学二年级以后进行,特别是拼音教学还可延迟到三年级进行,也不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任何障碍。由于学生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原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实施起来会变得轻松,效果也会好得多。
大量的实验教学证明“汉字难教,汉字难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汉字其实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容易学的文字。我们只要彻底改变几十年来在小学识字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方法,采用我们祖先发明的后人改进的并经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韵语集中识字教材,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识字难”的难题是可以轻松解决的,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
第二章、小学语文教育之阅读篇
壹、早期阅读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能激活儿童的大脑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儿童终身受益。让儿童提前学会阅读,等于给儿童提供了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使其能进入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知识宝库,遨游于科学的天堂。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成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在汉字教与学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阅读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尽早阅读就是一切”的口号。他说:
“阅读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越早越好。”
“阅读是诱发思维活动、启迪相伴,是思维的导师;健康的书籍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结识导师‘越早越好’!”
“阅读升华人格情操,触及心灵自省,是最有效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益友;对儿童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陶冶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自然是‘越早越好’!”
“阅读兴趣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第一位兴趣,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因此‘越早越好’!”
“尽早阅读可以有效地开发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这个最佳期;尽早阅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尽早阅读可以提高理解力,从根本摆脱学业负担过重的困境。”
“尽早阅读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也是启迪知识与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再次重申‘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而进入小学以后,也会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而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其学习能力越强。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三大好处:一是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二是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三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儿童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增强。
人们经过对众多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众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少年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中98%以上的都是早读者,他们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早读,而是早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智商提高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造就了巨匠和“神童”
“提前阅读”已被发达国家上升到了人才竞争、国力竞争的层面上来认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让儿童在8岁进入阅读和写作,10岁上网”的教育目标。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就职的第二个工作日就颁布了联邦政府关于“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教改方案,明确指出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执行“阅读第一”计划,让儿童在七岁前解决阅读问题。
由于我国语文教育在识字和阅读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儿童进入小学时,没有进行应有的阅读训练,而是以学识字为主,儿童到13岁时才能完成2500—3000汉字的识字教育,进入自由阅读状态,这恰恰错过了“最佳教育期”所以儿童不仅书面语言进展缓慢,口头语言的发展也受到了阻断。
识字难、识字晚,导致中国儿童阅读难、阅读晚。这就使儿童在该阅读的时候不能阅读,也就是说,思维在该发展的时候不能发展,能力在该提高的时候不能提高。“识字难”、“阅读晚”必定制约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心理的发展、知识的汲取和对外交流的发展,从而也就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这种现状与当今世界普遍提倡的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型社会”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小学识字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采用先进的识字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最多一学期)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教育,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能提前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识字教育的改革,为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识字是为阅读服务的,完成了识字教育,只是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能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错误的阅读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改革,那么快速识字就没有任何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贰、小学阅读教育存在的误区
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严重错误。前面我们已经剖析了小学识字难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再来剖析一下目前小学阅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的观念,以正本清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国的语文教育从上个世纪初期政府废除经典教育,倡导白话文运动开始,就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的语文教育也抛弃祖先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走上了盲目学习西方各种语文教育方法的歧路,以至于越走越远,并祸延至今。
几十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存在的观念和方法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阅读教育错过了儿童最佳教育时机
生理学告诉我们: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脑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1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记忆是这一时期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法。大脑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学习同样的内容就要多花6—7倍的时间。心理学还证明,六岁左右的儿童,其口头语言与成人已很接近。他们迫切需要比口语更加严谨,更加简洁,更富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从而进一步锤炼口头语言,并使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深化性得到加强。
对儿童进行阅读教育的最佳教育时机是5—13岁,13岁以前是儿童的最佳培养教育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根基,就能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德智双修的有用人才。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行诵读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且越早越好。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诵读训练,可以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从小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高度感悟能力。因为经典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随着儿童阅读程度的逐渐加深,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儿童阅读能力的增加。儿童的阅读能力越强,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带来儿童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进而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开始阅读文章,那么他在小学六年除了能背诵十万字以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还可阅读几千万字的课外读物,是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文章多了,还怕不解字意,不会作文吗?
由于小学识字教育的滞后,使原本在小学一年级就能完成的识字教育要拖延到小学六年级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的时间才能学会2500—3000汉字,才能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只在那时大部分的儿童已经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以致于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对阅读不再有兴趣,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变成了无君子之风,心灵苍白的应试木偶。
二、阅读教育浪费了最佳教育材料
目前学校所采用的教材在内容上是小容量的、不生动的、无趣的,很难给儿童带来很多惊奇感而产生参与的愿望。翻开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缺点是浅白、量少。几十万字的教材中小猫小狗的内容太多,而智慧含量高、深刻优美的经典内容太少。不客气地说,以前我们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除了最终学了2000多个汉字,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实际上在小学阶段让儿童背诵、阅读大量深刻优美的经典文章,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因为经典的教化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经典中的这种精神渗透到血液里,深入到骨髓中,最后在心中生根发芽,对儿童的一生都将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进行得越早,对儿童影响越大。儿童时期受到过真善美的熏陶和感动的心灵,永远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同时,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可是我们小学的阅读教育由于浪费了最佳的教育材料,使得大多数的小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六年还是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虽然新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增加经典诗文教学的分量,并列出了课外必须诵读的优秀诗文的推荐篇目,但由于大部分的老师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就很差,再加上课堂内的教学已经搞得老师焦头烂额,那还有时间去关注课外,所以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诵读要求最后是不是能够落到实处,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三、阅读教育的方法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自五四后,西方“科学的东西”大量引入到中国,引入到语文教育之中,不仅仅是西方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知识”的进入,而且是整个西方化的、所谓科学的教材“编写体例”的进入、西方化的“教材讲授方式”的进入。因此中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甚至在小学里,一篇登鹳雀楼也能洋洋洒洒分析内容20分钟(张志公语)。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符合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语文、音乐、美术是人文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是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是整体性、混沌性,讲究积累、涵咏、感悟,科学学科的特点是层级性、系统性,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科学学科必须从底层逐级学起,断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进一步的发展。而人文学科可以一开始就让儿童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耳濡目染以达到熏陶之功。
中国传统的阅读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情感。中国几千年来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是从背诵经典开始奠定了一生的成就,远的不说,近代的大家胡适、鲁迅、巴金、茅盾、钱钟书等都曾在儿童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阅读教育却背离了中国的优秀传统,采用了西方科学主义的方法,走的是理科化的路子,讲解过多而背诵太少。在课堂上,老师对一篇课文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进行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目的。看起来时间花了很多,方法想了很多,板书设计很精致,课堂讨论很热闹,但是由于阅读教育的实质——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微乎其微,所以最后不但没有达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最终出现从小学到中学用2700课时学习自己的母语仍过不了关的咄咄怪事。
叁、小学阅读教育改革思路
要解决小学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就必须彻底改变小学阅读教育中的错误观念和方法,朝着语文教育的正确轨道回归。
其实要解决“阅读难”的办法很简单,即抓住儿童最佳教育时机,大量背诵和阅读各种经典。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八十年代,叶圣陶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大师南怀谨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被称为经典呢?简言之,经典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式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它能流传至今,体现了其内在的精髓和魅力。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仁者爱人”的伦理;“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教导;“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文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亲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无为无不为”的辨证思想;“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和谐自然观;“风、雅、颂、赋、比、兴”的诗性智慧等。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无数先辈们用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和高度的智慧创造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代代相传,不断积累、发展。而文化经典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在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量文化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各部,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正是通过这些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可以说,没有文化经典就不会有我们民族精神的积累和传承、发展。
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不衰,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这里有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国家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片面强调竞争、一味追求个性和创新;再就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人格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必要的,但合作、互助、宽容、理解、平等和爱心更重要,这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在儿童时期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忽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造成中国人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
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传统的经典教育,使得至今数代中国人的整体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急剧下降,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能力阅读文言文,对中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精华不能吸收,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承继的一个巨大的断层,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的民族。特别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涵养,面对着巨大的物质诱惑,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也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量含有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低级庸俗的资讯通过互联网、电视、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渠道迅猛传播,也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忽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的母语水平低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归依,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犯罪率的增高,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彻底的失落,这其实是中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人格培养所造成的直接恶果。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继的断层,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使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如焚。
1995年3月,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三、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提高儿童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可以快速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为成绩的好坏,往往不只是取决于儿童学习的努力程度,而是还取决于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要提升儿童的理解能力,经典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诵读经典可以促进阅读的发展,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儿童的视野,取别人的精华为其所用。书读多了,很自然地知识面就广了,知识面一广,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儿童喜欢异想天开,读书多了,还可以激发他的创新创造能力。由此,儿童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儿童读教科书还会难吗?还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吗?
新大纲和新课标规定了必须诵读的大量经典诗文及中学的文言文学习的比例的大幅提高,预示着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向经典诵读教育转变。儿童现在不读经典,将来也得读!不同的是,儿童时期读这些经典是很轻松的、很快乐、很自然的,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就把经典背会了!如果等到将来为了考试再来背这些经典的话,由于小时候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接触过,学这些东西就会学得很痛苦,而且学过就忘。
四、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1999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但时至今日,许多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于加强儿童的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气质得到改变,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要让他们从小感悟中华美文的思想境界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经典诵读”教育可以加快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
当然,我们提倡经典教育,不能只是对中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的简单模仿,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经典教育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我们应该以更高远的眼界,更广阔的胸怀,来重新定义经典教育。只要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我们都应该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为网络时代各国文明的广泛交流和深层融合、以及在此背景下人类新文明新文化的创造打下基础,成为学通中外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第三章、小学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
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点在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改革。传统的习惯势力对语文教育的伤害太深,祸延甚广,要对小学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进行改革,搞折中主义,作局部的修补是无济于事的。目前新大纲和新课标的改革力度是很不够的,不是我们老师说的难度太大,而是要求太低,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新教材的编写更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要使小学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理论体系,冲破传统习惯势力的障碍,从教育观念、课程设制、教材使用到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变革。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必须重新修订,对识字和阅读的要求都要提高。小学的识字教育必须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并安排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完成,从一年级下学期即开始对儿童进行大量的系统的诵读训练,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至少可以达到5000万字,其中背诵量达到10—15万字。小学的阅读教材必须抛弃那些内容肤浅的文章,代之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至于我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视为重点,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儿童望而生畏的拼音教育和写字教育则放在二年级以后进行短期的训练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小学语文教育的考评标准也要重新建立,以适应新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珞珈在语文教学改革构想一文中提出的“分科、分级、自主、开放、积分制”的语文水平考试模式,是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相适应的考试模式,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分科,即把语文考试分成“背诵、阅读、写作、语基(语文基础知识)”四个科目,分别考试、分别记分。分级,即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分成若干级别,类似英语考试的四、六级。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级别、考试时间,允许补考。考试时间每年2次,全国统一时间。开放,即打破年龄、年级限制,允许失学儿童和社会人员自由报考。各科成绩分“及格、优秀”两个等级,及格即得一分。积分“背诵、阅读”按“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来记分值:背诵总分10分(1万字1分),阅读总分10分(1千万字1分),积分累加。写作、语基各5分,考相应的级别得相应分数,不累加,毕业分数按最高级别计。四科总共30分。9年义务教育结束之时,若能得到总分的60%、即18分,即算语文达标,奠定了终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基础。高中以后结束语文课。志愿学文科的学生(积分达到20分以及一定的优秀率)继续开设文学史、语言学等人文课程,而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不再开设语文课而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大学也不需要再开大学语文课。
考试模式突出背诵和阅读的基础地位,其依据是语感理论。叶圣陶、王尚文等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语感,而语感是从“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大量刺激”得来的。这种刺激的主要方式就是背诵和阅读,若能背诵精选的10万字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阅读1亿字文学名著,则语文水平绝对不差。背诵考试可以口试,也可以笔试。阅读考试以考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了解为主(约占70%),理解欣赏的内容为辅(约占30%)。考试内容在规定的篇目中。篇目应有全国统一的部分(约占70%)和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分的部分(约占30%,这部分造成全国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这样比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好),都由专家集各方意见审慎制定。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写作的前期准备一是语言材料,二是思想情感。二者居一,可将就写。二者具备,文思泉涌!二者皆无,绝对不写。大量的阅读、背诵是在语言材料和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和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如果没有充分的背诵、阅读和内心感受为基础,写作训练对提高语文素质的功效将大大降低,作文就是对学生的折磨。应果断停止缺乏背诵阅读基础和内心真实感受的作文训练,纠正其中的假、大、空、套(这个问题相当普遍!)。调控手段就是背、读先行,内心感悟先行,作文考试级别自选。
语文知识中的语法、修辞等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次要的,而词汇量是主要的。考试应以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为主。另外,应减少语法修辞而增加对联内容(教学中亦应减少语法修辞知识讲授而增加对联训练),因为对联蕴涵词类、语法的观念。语文知识科的考试内容大致如下:字、词的识记理解(约60%)、对联(约10%)、其他(30%)。
在此考试改革引导之下,教学将从以讲课、作业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的背诵、阅读为主。大量的背、读又为写作提供语言材料、思想观念和写作方法上的支持。高强度、高质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必然造就具有高度语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这种考试模式调控之下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塑性--只要强调背诵和阅读(现代廉价的录音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还是极好背诵、阅读的辅助工具),就会取得相应的收获(考试中的分数只是现象,实质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朗诵、阅读、欣赏,组织讨论和各种读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种考试改革还有利于发掘各种教育潜力,充分释放各方对语文教育的热情。对学生来说,考试压力减轻,学习动力大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科目和级别的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若想更好成绩可以允许重考。每背一篇文章、每看一本书都是切实的收获和踏实的前进,学习兴趣大增、成就感大增、信心大增。对教师来说,以往单纯追求及格率、高分率、升学率的压力大大减轻,教师之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竞争取代了唯分数的竞争。教师的学识、人格成为受学生尊重的重要原因,教师将产生强烈的提高学识修养的愿望。对家长来说,明确知道孩子该背什么、该读什么,督导孩子有的放矢。甚至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和孩子一起背书、读书、考试,不仅大有益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种极好的亲子活动。在父母看来,孩子未来的生存竞争由分数竞争转化成了具体的背书、读书的竞争。这种竞争还可以延伸到幼儿期,而提前背诵和阅读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将为儿童的心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失学儿童和希望提高语文素质的社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平等的机会。即使没有上学,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背了、读了某些书,就能取得相应的收获和承认。这将极大地促进这部分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他们的精神、他们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广大在读学生。对早期教育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它引导家长在孩子早期即设置人文环境,孩子在诵读经典阅读名著的氛围中成长,听之读之诵之,则中国之教育大幸!中国大幸!
这种考试模式引导下的语文教育具有求实开放、协同万方、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为教育各方营造一种宽松、积极、人性的氛围,使中国语文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并将从根本上带来中国教育的彻底改革。
结束语
对儿童的早期识字阅读教育从本质上有别于诸如舞蹈、钢琴、美术等其它方面的培养,因为识字和阅读是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它将伴随人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基础竞争就是语文的竞争,语文的竞争就是识字阅读的竞争。
识字阅读的竞争,就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竞争,因为它关系到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发展,习惯的养成。它的人生奠基作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越是往后,越能体现其蕴含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早期识字阅读,赢在人生起步。
识字阅读的竞争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的竞争,也是国家之间人才培养和发展潜力的竞争。汉字兴则国兴,汉字亡则国亡。美国、英国、日本之所以以政府行为倡导提前阅读,就是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把与他国之间人才和国民素质提高的竞争放在了儿童这一年龄阶段。而中国的儿童,如果仍是在该识字的时候不识字,该阅读的时候不阅读,我们拿什么和人家竞争?
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对识字阅读的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儿童快速识字、提前阅读持反对态度,却一窝蜂地让儿童去学英语。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仅仅是辅助的交流工具,而母语不仅仅是主要的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二者是不等价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要用母语来学习历史、文学、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我们要用母语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没有良好的母语,根本谈不上学好外语。
“今天的科学发展说明,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汉字所独有的、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事实上汉字以其简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已被世界公认是最适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信息文字,在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汉语的发展不一定会像英国科技报主编迈克普鲁斯说的那样:“我坚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人民必修汉字!”但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地球存在,人类存在,汉字就永远不会消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能流传千秋,造福万代。
儿童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彻底改变失败的语文教育,掀起识字阅读革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实现早期识字阅读,才能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才能强盛我们的国家。
后记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入教育这个行业从事识字教育和经典教育也是这几年的事情,但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民怨鼎沸,它使我们尚不发达的国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物资财富;它使我们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耗尽了全部的财产(许多人甚至还是负债),无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它更使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万千儿童心灵中本应具有的真、善、美、爱等人的本性受到戕害,中国的教育已经危及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当我看到无数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疲于奔命,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当我看到众多的学子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终变成了无君子之风,心灵苍白的应试木偶,我的内心无比沉痛。我为中国教育成了祸害民众的帮凶而深感忧虑,我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而忧虑。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复杂得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纠缠几十年仍旧理不清头绪,实在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和国民的不幸!其实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甚至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个体人,培养社会人。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的人。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很简单的事情,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要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去学许多最无用的东西,这里面恐怕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按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问题,而是有着体制内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要改变中国的教育,让中国的教育真正回归它的本质,仅仅从教育本身来着手是不够的。
这篇关于快速识字、提前阅读与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索,虽然它并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但却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不管中国的教育如何改革,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的改革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整个语文教育的改革及教育的其它方面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这篇文章的最后成文,不是我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得益于王财贵教授、郭保华教授、张广照教授、韩军老师、珞珈老师及许多不知名的朋友,文中的很多资料都出自于他们的文章,我所做的仅仅是将他们的真知灼见通过识字和阅读这个话题串连起来,形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字。特别是王财贵教授、郭保华教授和张广照教授,对我从事识字教育和经典教育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支持。对于这些为改变中国的教育不懈探索并付出无数心血的先行者,我深感钦佩,谨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前言
彻底失败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部中国文化史,犹如一条滚滚长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诗经楚辞、老庄哲学、史记汉赋、唐诗宋词,如同浩瀚宇宙中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闪烁着美丽迷人的光芒。可时至今日,由于当代中国语文教育的彻底失败,绝大多数的中华儿女已不知如何继承中华祖先留下来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在我们的血脉中渐渐地流失。
从小学开始至大学毕业,我们的学校和老师用了整整十六年的时间来教学生学习母语,却不能让他们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更不要说达到培育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目的。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极其低下,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许多大学毕业生写的文章错字连篇,文句不通,走向社会之后茫然无绪,不知路在何方。
1978年3月,中国语言学大家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不无感慨地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语文教学中两个切近的问题)。
吕叔湘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说这番话的,这二十多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的实际状况又有多大的改观呢?
1988年国家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组织实施的“1987年全国初中三年级语文教学抽样调查”取得的1000多万个数据显示,大多数被测学生的成绩处于中下水平,阅读、写作不及格的有近60%。阅读、写作、听力、说话与朗读四项测试,每项的总平均分均在及格以下。
1995年人民日报以大学生的汉语怎么了为标题指出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1996年,以重视人文教育而备受称道的华中理工大学,对全校新生进行了首次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在这次稍稍高于中学语文水平程度的测试中,全校所有的95级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新生,达到及格线最多的是本科生,也仅有60%,最少的是博士生,只有30%的人达到了及格线。
1997年北师大对一年级新生进行了语文入学检测,原计划得分在80分以上的(满分100),可以免修大学语文,不料一千多名新生中,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仅有六七人,无奈之下,学校决定,全部都要修大学语文。
在1997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节目中,有老师说,小学语文教学无效劳动占50%,更有老师更正说,不是50%,而是四分之三。
中小学语文教学长期的“少、慢、差、费”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下降的严峻现实,引起了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忧虑和关注,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了一组“忧思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大讨论。这场大讨论,参加人数之众,发表文章之繁,关注媒体之多,影响之巨,均为历次语文教育讨论所罕见,并由此推动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这才有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上述两段文字对中国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重新作出了正确的定义,即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它们分别出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大纲和新课标)。
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制定,标志着误入歧途数十年的中国语文教育开始朝着语文教学的正确轨道回归。新课标还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这一理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的改革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要改革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首先必须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语文教育,而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就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的严重错误。
第一章、小学语文教育之识字篇
壹、识字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想阅读,一个首要的前提是必须先学会识字。鲁迅先生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起步。识字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以至其他一切知识的学习,都必须以识字为前提和基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美丽最简洁最成熟最优秀的一种语言,是中国文化流传千秋万载而不朽的根基。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他的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流传几千年而未消亡的文字。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古代文字中,埃及的圣书体在一千四百年前已消失,巴比伦的楔形文字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就随着波斯王国一起灭亡了。而汉字流传几千年,至今还在为中华民族服务。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又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汉字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文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汉字是继承中国五千年文化命脉的载体,它可以让后人汲取古人的智慧,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离开了汉字,就离开了中国文化的根本,就会失去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同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一起,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识字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中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识字是一个人文化素质提高的第一步。国家教育部原总督学柳斌曾在国家教育部举行的全国小学识字经验交流会的开幕词中就引用了“人生聪明识字始”作为标题,充分说明识字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国记忆专家王维说:“没有任何活动能像文字在开发智力方面达到那样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诚然,许多智力活动都能使孩子聪明起来,但都是局部的、零散的,其效果都有一定的限度,而识字可以使智能和知识系统化,并且在此基础上的智力开发是无止境的。”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说:“识字教育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文化素质和兴衰存亡的大事。”
由此可见,识字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北京七四八工程标准汉字组检阅现代文章7075篇,计2162万多字,其中发现汉字6300个,这2162万字,有99%是用2400字写成的,剩余的3900字出现率仅为1%。因此专家们认为,掌握了这2400个常用汉字,就能进行正常的阅读。可是按照以前小学识字教育的进度,儿童从七岁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汉字,一直到小学毕业,六年的时间差不多才学完2500个汉字,平均每天识字量才一个多一点,这样缓慢的识字速度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系中都是绝无仅有的。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漫长的时间学习汉字,才能达到正常阅读的水平。只是到那个时候,大部分学生已经错过了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更不用说借助于阅读来开拓视野,广泛学习各种知识。
在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如何缩短我国儿童的识字过程,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课题之一。新课标第一次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要求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课外阅读量至少不低于5万字,这一要求是数十年的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从来都未有过的。
目前在全国大多数学校所采用的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就是依据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而编写的。新教材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实施几年了,它在实际教学中所取得的效果又是如何呢?
根据我们在网上及实地对采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实施教学的全国各地数十所学校的老师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的推行中普遍出现了目标难以实现的情况。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反映,新大纲和新课标的难度太大,按照新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老师和学生的压力都很大,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但没有得到提高,反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许多老师都说新课标提出的小学一、二年级的识字量要从原来的1250个提高到1800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的要求过高,不切合当地的实际,甚至希望将来还是回到以前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模式。因为按照传统的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模式,小学的识字教育虽然一直也是一个难题,但至少压力没现在这么大。原来一、二年级的1250个生字都没有办法完成,更别说现在的1800个生字及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能达到这个目标的学生几乎没有。
中国的汉字难道真的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吗?
“识字难”、“识字慢”难道真是一个无法攻克的难题吗?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血脉真的要在我们这一代炎黄子孙的手中断绝?
贰、我国古代的识字教育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把目光定格在古代的识字教育上,会发现“识字难”的想法是多余的,几十年来我们为解决“识字难”所做的各种努力,大部分也是多余的。因为在我国古代,识字其实根本就是一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
我国古代的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塾教育,私塾老师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能让儿童过了识字关。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让儿童背诵认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识字课本,便能识两千多字。识字之后便开始进行诵读训练,即大量诵读经典之作,熟练之后再由老师讲义,古代叫“开讲”古今神童的标准大不相同,古时候就有神童,但标准要高得多,三字经上对神童的描写是“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做正字”古代的儿童只要读了一年私塾,六、七岁过识字关是很正常的,七、八岁能吟诗作赋才是神童,而不象我们现在,六、七岁的儿童能识字阅读竟被称为“神童”真不知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为什么古代的识字教育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其实我们只要仔细地了解一下古代所采用的识字教材,就能发现其中奥秘所在。
从周朝的史籀篇、秦代的仓颉篇爰历篇凡将篇、西汉的急就篇、南北朝的千字文、唐朝的蒙学、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明代的龙文鞭影、清代的小学韵语等,中国的识字教材有十几种,上下约2600年的历史,都是遵循了以下几个规律:
一、音韵定位:以上教材全部都是韵语成文。古人早就认识到汉字在声音方面的特点就是一字一音,每个音都有一个韵。正因为汉字有韵,决定了汉字能够排列整齐,平仄押韵。从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再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中国语言文字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这里面汉字的韵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韵几乎无法开启中国古文化教育的大门。所以从小培养儿童对韵的语感,是学习汉字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也是古代童蒙教材几乎都是韵语的原因。
古人用韵还有第二个原因,用现代心理学的说法,韵语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记忆方法,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历史就是靠诗歌这种韵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
二、四字一句:识字教材一般都是四字,个别也有三字,上面提到的10种权威的识字教材,有9种都是四字一句,只有三字经是三字一句。为什么用四字一句,这是很有讲究的。
儿童学语的过程是个训练发声的过程,因其控制声音的肌肉不发达,所以一次读的音节一般不超过四个。实验证明六七岁儿童读五个以上的音节和读四个以下的音节,其语句的完整性大不一样,古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字一句符合汉字组词的习惯。受平仄押韵的影响,汉字组词大多按几何级数增长。早期汉字一字一词,随着语言的发展,两字一词的复合词越来越多,如上下、左右、黑白、前进、后退、道理、光明,再发展下去则是以四字一词的复合词为多。中国成语大词典收录的都是这一类的词,这也是中国语言的精华。
三、文涵百科:翻开古代的识字教材,都是按儿童应当掌握的知识来编写的,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主要是天文、地理、人伦、道德、历史、农耕、祭祀、教育等,让儿童在学字的过程中就能学到终生受益的知识。学字有三个境界,其一是就字学字,这就好比用字典学字;其二是既学字又学句,这就好比用文章学字;其三是学字、学句又学知,这是古人学字的最高境界。
从形式上可以看出古人识字也是随课文识字,但是古人的随文识字和我们今天的随文分散识字截然不同,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第四个规律,也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个规律。
四、集中识字、字不重复:现代语言教材无效重复占90%以上,古人恰恰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独辟蹊径。前面提到的“三百千”其中三字经共1616字,百家姓共576个字,千字文共1000个字“三百千”合起来共有汉字3192个,但不重复使用的字约2200个,生字占全部字数的70%,这么大密度的生字量,目前小学所采用的语文教材是望尘莫及的。
当我们用现代生理学、心理学、语言文字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去研究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和古人的识字教学方法时,会发现它们是非常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首先是教材。古人早就发现汉字像一盘散乱的珍珠,一个字一个词学习是非常笨拙的,必须用义理这根线将散乱的珍珠穿成串才好学。在形式上必须做到八字成韵,四字组词,两字分节,单字定声。这样每个汉字就会在特有的音流、形流和义流中固定下来。心理学证明,当无意义的识记材料按音节韵律排列后,记忆效率至少能提高10倍以上,如果再加上义理,记忆效率就更高。这就是古代识字教材的诀窍。
再看教法。儿童识记的特点是先整体输入,后逐步细化。古人很早就悟出了这一点,他们先利用儿童形象记忆强的特点,把几千字的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这时儿童对字形的感知已有了六七成,稍加训读,即可分句组词,单个指认。这种文——句——词——字的顺序显然是从整体走向分散,符合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现代识字教学中的字——词——句——文的顺序则是从分散走向整体,符合成人抽象思维的特点。
实践证明,古人的识字方法有独到之处,相当高明,也非常合理,儿童学起来轻松得多,效果也好得多。因为汉字是表意文字,必须要认识一定数量的字才能开始读和写。所以历代识字教学大多主张先集中识字,然后再读书。
编写识字课本文字蒙求的王筠在教童子法中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可读书。”崔学古在幼训里也说:“凡训蒙勿轻易教书。识字至千字外,方用后法教书。”
当代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中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集中识字教学经验进行了总结:“前人在识字教学中第一步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儿童集中地认识两千来字,然后才渐渐教他们读书。在这个集中识字的阶段,以教会儿童认字为主,至于每个字怎样讲,要求很低,怎样用,可以说完全不要求。这期间也开始教儿童写字,但是写字的进度跟认字的进度不一致,就是说,并不要求认什么字就写什么字。这是传统的集中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
林成滔先生在字里乾坤中也说:“汉语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单音词为基础的二次构词法为主,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识字教育没必要像拼音文字那样,分散开来用较长的时间去进行,而最好在短期内集中突击完成。”
所以古人让儿童集中学习约2000汉字,然后再教读书,这里面是含有深刻的教育思想的。
叁、“天下第一字书”千字文
在以上的古代识字教材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千字文。
提起千字文,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与三字经、百家姓相提并论的童蒙读物。但很少人能意识到它是我们祖先经过几千年的实践总结出的高效识字方法。古代儿童一年时间就能识字阅读,与千字文高效的识字方法是分不开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编写的识字教材很多,但很少能长期流传下来,只有一本教材例外,这就是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的周兴嗣编写的,它是用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写成的一篇韵文,学完这篇文章,就学了一千个字,是识字教材的精品。历史上能将集中识字、随文识字、韵语识字、归类识字等诸多方法高度统一起来的教材唯此一本。它也是唯一被历朝历代都选定的识字教材,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
明代王世贞称千字文为“绝妙文章”历代评价千字文为“天下第一字书”没有任何一本识字教材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为什么千字文能获得如此高的荣誉呢?
千字文最绝的是字不重用,为了提高识字的速度,一篇一千字的文章无一字重复,真可谓简约至极,仅此一条便让无数文人望而却步。千字不重,本已不易,但为了童蒙记忆方便,又使用了韵语连篇的形式,由此可见周兴嗣作千字文是匠心独具;更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千字文在字不重用,韵语连篇的限制下,还能将内容分为天文、地理、历史、道德、读书、饮食、居处、园林、祭祀等诸多类别,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记住终身有益的知识。正是这种特殊的写作方法,才造就了高效的识字方法。
千字文写作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据唐代李绰的尚书故实记载,周兴嗣作千字文“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清代诸人获说千字文难写“如舞霓裳于寸木,抽长绪于乱丝”无怪乎有人称千字文是“为他人所不能为”的写作。
周谷城先生在传统蒙学丛书千字文的前言中说“周兴嗣编的千字文是一本公认编得最好的识字书,从南北朝直至清朝末,流行了一千四百多年,成为世界上现存出书最早,使用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识字课本,不能不说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我国古代,日本、朝鲜还有越南等国的遣唐使都曾将千字文带回本国让百姓学习汉字,这对世界上能形成今天的汉字文化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千字文虽好,但因其年代久远,内容陈旧,大多词语已不知所云,无法作为现代汉字的识字教材。清末以后,千字文不再作为识字教材,随后它所创造的世界罕见的高速识字方法也随之消失了。
千字文的消失不只是一种识字教材的消失,而且还是一种高效识字方法的消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它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从严重处讲,它使像诗一样优美,像画一样美丽的中国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难学的文字,使千千万万的中国儿童从此背上了学习汉字的沉重包袱,使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交流蒙受了巨大的影响。
肆、造成“识字难”的原因和后果
“识字难”成为困扰教育界几十年都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与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分不开的。
几十年来,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看图识字
看图识字是对学前儿童开始进行识字教育时采用的最主要的方法。其实汉字是象形文字,它的本身就是一种图形,它是从原始图画演变成图形,又从不规则图形线条演变成现在的横、竖、撇、捺、折五种规范的笔画,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汉字是一种图,学汉字的过程,就是一个识图的过程,学汉字就是要记住这种图形。初学识字时采用看图识字的方法反而会干扰儿童对字形的辨认,冲淡儿童对字形的记忆,使儿童产生对图形的依赖性“看图”才能“识字”“不看图”就不能“识字”这也就是许多儿童拿着看图识字卡片看到图形能很快地认出字来,离开了图形就认不出这个字的原因所在。因为原本他只是认得图形,并不认得字形。
二、先学拼音后学识字
建国以后,识字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造成“识字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初学汉字者必须通过学拼音来识字,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就学会了阅读的观念使小学识字教学效率低下,小学生不会阅读,语文素养得不到提高。
对于初学汉字,理解能力较差的儿童来说,要理解拼音的声母、韵母、前、后鼻音、声调等知识是很困难的事情。以前小学在儿童初入学便进行几十课时的拼音教学,等于在儿童尚还混沌的小脑袋里灌进了一盆浆糊,使其萌生读书太苦,语文学习枯燥无味的感觉,学生十多年学习过程如同受刑的感受便发端于此。
拼音识字作为小学识字的主要方法,几十年来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习惯势力,儿童必须学了汉语拼音才能学说普通话,才能学识字,不学拼音就会发错音,就学不好普通话,就学不好识字几乎成了天经地义的观点,其实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
事实上,儿童时期敏锐的声音模仿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儿童在不识字,不会拼音之前学会流利的普通话是很容易的事。普通话的学习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是否有普通话“听”和“说”的环境和氛围,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和日常教学时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那么儿童通过模仿练习自然而然地就会说出标准的普通话,根本就不需要刻意地教儿童说普通话,更不需要绕个大圈子通过拼音来学普通话。恐怕没有一个父母在儿童学语时会先教小孩哪个字的音是怎样拼出来的,哪个字是读二声还是四声?儿童普通话的学习是通过耳朵听音,口腔模仿纠正,听多了自然就学会了,简单之极。
拼音文字和汉字的形成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历史渊源,两者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通过拼音来识字并不符合汉字学习的规律,它降低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影响了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在中国的语言文字环境里,直接地通过听读模仿来识字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识字方法。学生在听老师读、跟着老师读的过程中,通过耳听、眼看、手指、脑记,把字音和字形对应起来认字,是最基本的认字方法。
儿童学习汉字完全可以丢掉拼音,一个拼音不学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小学所有常用汉字的学习,进而学会阅读。学会拼音对于纠正方言以及儿童在课外大量阅读时独立学习生字有一定的用处,但决不等于学会了拼音才能学习普通话,才能识字,更不等于会拼音就会普通话,就会识字、就会阅读。儿童就是一辈子不学拼音,也不会影响他学会汉字,学会普通话,学会阅读。
事实证明,不先学汉语拼音,并不妨碍儿童学说普通话,也不影响儿童识字阅读。小学的拼音教学完全可以安排在儿童掌握了二、三千汉字,普通话说得较流利,学习能力大大提高之后再进行。当儿童能够识字阅读,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之后再来学拼音,有利于正音和继续提高,儿童学起来也会感到很轻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都能大大节省。因为这时候儿童的大脑里已经有了大量的汉字字形和字音,这时候学拼音,儿童很容易将拼音与汉字产生对应和联想,所以学起来自然容易理解掌握,老师也不用教得这么辛苦。只是几十年来形成的“看拼音识汉字”的观念在绝大多数老师的头脑里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已经取消了“拼音是帮助阅读的有效工具”这一表述,认为仅仅学会拼音对阅读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并降低了拼音学习的难度,要求先学一百多个汉字,再学拼音,但“不学拼音就不能学识字就不会说普通话,学会了拼音就学会了识字,学会了普通话,学会了阅读”这类错误的观念还是顽固地扎根于绝大多数老师的大脑里,成为现今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模式,严重影响了小学识字教学的速度和效率,使儿童无法尽早进入阅读,障碍了儿童的智力发展。
三、识字要先易后难,只学儿童常用的汉字
以前在对儿童进行识字教育时,总是强调要与儿童的生活贴近,教他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而不超出他们知识范围的内容,这种观念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毕竟儿童的接触范围是非常狭窄的,说到底就只是动物类、蔬菜水果类、起居生活类,并且也只是这些类别中很少一部分内容。而字的内容就太广了,就名词来说就有疾病类的、生理类的、哲学类的,化学类的,天文类的、地理类的,这些都是人一生中常用的字,而识字的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让儿童学习他们不知道的知识。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识字教育总是因强调贴近儿童生活而只局限于他们的知识范围,那么我们的识字教育就永远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那么儿童的阅读理解能力就很难得到快速提高,让儿童提前阅读的目标也就永远无法实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儿童眼里,任何一个字都只是一个符号,不管这个字是简单还是复杂,基本上不存在先学后学,先易后难的问题。“难”和“易”是成人对字的理解,这是因为汉字在成人眼里不仅是一个符号,而且还是一个代表着特定意义的符号。正因为这一点,才使我们对汉字产生难理解和易理解的概念。对儿童来说,写字有简繁,但识字无难易。任何字对幼儿来说都是一个符号,一个图形,他只要认得这个图就识得这个字,至于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义并不重要,意义是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积累和阅读程度的加深而逐渐理解的。
四、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
目前小学识字教育没有专门的识字课程,没有专门的识字教材,没有专门的识字老师,几十年一贯所采用的是随文分散识字法,即把生字分散在课文中,把阅读教材作为识字教材。随文分散识字法所总结出来的经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和“读、写、讲、用”同步教学法(也叫四会法,即要求学生在识字时要同时做到能够正确地读、写,懂得意思,大部分会应用)后来被教育部写在教学大纲上,形成了我国几十年来的识字教育模式,成为小学识字教育的主流方法。
实际上随文分散识字法在我国传统的识字教育的历史上一直不是主流的识字方法,因为它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在随课文识字的同时,丢掉了集中识字,使识字的速度慢得令人无法忍受。小学十二册语文课本中的2540个常用汉字散落在30多万字的课文中,学生学习生字犹如沙里淘金。因为生字学得慢,所以阅读也上不去。除了拼音识字法外,随文分散识字法和“读、写、讲、用”四会混教,同步完成的观念是造成几十年来“识字难”的关键原因。
儿童识字必须“读、写、讲、用”四会的观念实际上违背了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学习汉字最终必须做到“读、写、讲、用”四会是正确的,但一次将“读、写、讲、用”四个部分同步完成则是错误的。因为从生理上说,儿童对汉字的认知规律,第一是听觉能力的发展(听音)1—3岁,第二是视觉能力的发展(辨形)4—6岁;第三是协调能力的发展(写字)7—13岁;而抽象能力的发展(学义)则是贯穿于整个人生的,当然最重要的是在25岁以前。
单从认字来说,学前及低年级的儿童的认字能力已经很强了,但是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写字和应用则需要很强的理解力。本来,低年级的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明白也没有关系,读得多了,理解力自然会提高,也就会写会用了。但是我们现在主流教育的识字方法是形、音、义、写混教,要求每教一个字就要会写这个字,就要会用这个字,才算学会。实际上这是强人所难,所以老师教得吃力,儿童也学得痛苦,却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所以小学识字教学没有效率,儿童“识字难”也就成为理所当然的事了。
识字教学中要求认、写同步违背了汉字的成字规律,只能以牺牲识字速度为代价而使识字教育误入歧途。汉字中的大多数字都是由一个以上的字组成,比如“翻”字是由“番”和“羽”两个字(细拆共可拆出一、八、木、口、十、田、日、番、习、米、羽十一个字)组成“的”字可以拆成“白、勺、一、日、口”五个字。汉字是整体性的东西,还真难找到几个不是由其它字组成的汉字,越复杂的字越是这样,它实际上并不难认也不难写。儿童认识的汉字越多,他看原来的字就越简单,写正确的能力就越强。初学认字的儿童写“翻”字要瞪大眼睛数笔画,而识字多的儿童却能轻而易举地把“翻”字分解成若干不同的汉字,这样写越来就轻松容易得多。新大纲和新课标虽然提出在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中要改进识字方法,要做到读写分开,1—2年级的学生要多认少写,并明确指出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是用来帮助识字、写字和查字典的,不应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老师仍旧把大量写字看成是小学识字教育的法宝,恨不得所有的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写字,并且还要写得快,因此对学生进行超出儿童生理极限的高强度的写字训练,实在是残害儿童。
由于识字教育落后于儿童的智力发展,出现了许多很不正常的现象,比如,它造成了小学生不能阅读,不会阅读,不能自学,出现小学生考数学由老师读题,造成了“课业负担过重”最后还导致了小学四年级和初二年级的学习分化,这一切都是“识字太慢太少”惹的祸。而“识字太慢太少”又跟错误的识字观念和识字方法占据主流教育地位的现状分不开的。这也就是新课标虽然对儿童识字教育的观念已有所改变,提出了“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加快了识字速度,增加了识字量,要求小学生提前进入阅读,但儿童识字难、识字慢、阅读晚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改变的根本原因。由于主流教学方法即随文分散识字法没有改变,老师在实际教学中的“识字必须先学拼音,识字必须与写字同步”的观念没有改变,所有学校和教师还是沿用错误的观念和方法进行识字教育,反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由于识字量的增多造成学生压力加大,负担加重,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使“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变成了一句空话。
错误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使得原本应该很简单的识字教育复杂化,使得“识字难、阅读晚”成为困扰我国教育界几十年都难以解决的难题,成为阻碍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顽症。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大倒退,造成大部分中国人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低下。六年的时间用来进行识字教育,既是物力和时间的浪费,更是对儿童生命和创新能力的摧残。中国的识字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不解决目前小学语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识字难”问题,我们就无法实现提前阅读,民族素质、综合国力的提高更是一句空话。这种现状如果继续下去,不仅汉字的生存将面临危机,民族的兴衰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新中国首任教育部长陆定一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我们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吗?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语文教科书,第一课有8个字。到了“中华民国”第一课只有一个“人”了。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再往后,前五课都是一张画,到第六课才教一个字。”
陆老的结论是:“汉字并不难,难的是教育的理论体系,实在糟糕。必须冲破这个障碍,提出一套新的办法,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只可惜陆老的这一期望几十年来始终没有实现,直到在汲取千字文精华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编著而成的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出现,才使陆老的这一期望得以实现,才使困扰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伍、医治“识字难”顽疾的良药
“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相关教材的研制和开发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就是在此课题基础上,依据现代幼儿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研发的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幼儿快速识字教材。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遵循汉语学习的基本规律,以曾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一千四百多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字书”历朝历代都选为识字教材的千字文为范本,广泛汲取了古代蒙学教育精华及当代各类识字教材的优点,在多年的基层教学实验中不断完善修改而成,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顺应了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紧密配合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现行教育的有益补充。
实践证明,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无愧为超级儿童识字教材。五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学习一个半小时,半年左右即可完成通常要六、七年才能学完的识字量,比现行小学识字教育提高效率十多倍,彻底解决了中国千百万儿童因识字难、识字慢导致阅读晚、阅读难,影响学习成绩的问题,让儿童提前几年进入阅读阶段,为知识的积累和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的问世,对于我国的汉字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它挽救了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高效率的识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重新将汉字变成了世界上最容易学的文字,医治了困扰中国教育几十年的“识字难”的顽症。从这意义上说,中华字经、龙凤字经、中华常用字经等儿童快速识字教材同样称得上“天下第一字书”
陆、小学识字教育改革思路
应该说,新大纲和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提出的理念是比较科学的,其目标也是很容易实现的。
为什么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却无法实现,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学习负担呢?其根本原因在于新大纲和新课标只是提出了好的理念,但与新大纲和新课标配套的小学语文教材还是采用几十年来一贯制的随文分散识字法,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没有丝毫改变,使得新大纲和新课标提出的关于识字教育、阅读教育的理念缺乏有效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支持,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顺利实施。要使“识字难”、“阅读晚”的难题得到解决,仅仅提出好的理念是不够的,还必须从识字教材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根本性的改变,才能使新大纲和新课标的理念得以顺利实施。最根本的方法是在小学的识字教育阶段开设专门的识字课程,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彻底改变“读、写、讲、用”一次完成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采用“读、写、讲、用”分段教学的方法,先认读,再写字、讲义。
实际教学证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最多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即可轻松学完小学六年的识字量(2500—3000个),在识字过程中学会标准的普通话,并在诵读能力上得到有效锻炼。在这一阶段,主要以识字和诵读为主,拼音一定不教,写字也基本不教。在学生认完2500——3000个汉字之后,开始进行大量的背诵阅读训练,以具有人文精神的丰富的语言材料充分刺激学生的语言器官,用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的文章对学生进行持续的熏陶感染,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小学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都可以放在小学二年级以后进行,特别是拼音教学还可延迟到三年级进行,也不会对儿童的学习造成任何障碍。由于学生的识字水平和阅读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增强,原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拼音教学和写字教学实施起来会变得轻松,效果也会好得多。
大量的实验教学证明“汉字难教,汉字难学”的观点是错误的,汉字其实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容易学的文字。我们只要彻底改变几十年来在小学识字教育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方法,采用我们祖先发明的后人改进的并经实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韵语集中识字教材,并辅之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识字难”的难题是可以轻松解决的,所有的儿童都可以在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
第二章、小学语文教育之阅读篇
壹、早期阅读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阅读能力是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因为几乎所有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来获取。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能激活儿童的大脑思维,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发展能力,这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让儿童终身受益。让儿童提前学会阅读,等于给儿童提供了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使其能进入精彩纷呈,美不胜收的知识宝库,遨游于科学的天堂。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的阅读开始越早,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对智力发展就越有益。七岁前学会阅读,就会练成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边读边思考边领会。”
中央教科所课程研究中心、教学实验研究中心主任戴汝潜先生在汉字教与学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阅读对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尽早阅读就是一切”的口号。他说:
“阅读是人们独立自主地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越早越好。”
“阅读是诱发思维活动、启迪相伴,是思维的导师;健康的书籍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当然,结识导师‘越早越好’!”
“阅读升华人格情操,触及心灵自省,是最有效的教育——自我教育的益友;对儿童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感的陶冶来说,阅读是最重要的,自然是‘越早越好’!”
“阅读兴趣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第一位兴趣,阅读习惯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习惯,因此‘越早越好’!”
“尽早阅读可以有效地开发儿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这个最佳期;尽早阅读可以从根本上改变汉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尽早阅读可以提高理解力,从根本摆脱学业负担过重的困境。”
“尽早阅读是儿童智力开发的关键,也是启迪知识与智慧大门的‘金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再次重申‘尽早阅读就是一切’!”
越早学会阅读的儿童,终其一生都会有读书欲,而进入小学以后,也会以读书为乐,读书的内容也会越来越深,而且学习能力越来越强。读书与学习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越是喜欢读书的孩子,其学习能力越强。
提前阅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三大好处:一是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二是培养儿童对读书的兴趣;三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使儿童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增强。
人们经过对众多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以及众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少年大学生的调查统计,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中98%以上的都是早读者,他们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早读,而是早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他们的智力发育、智商提高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造就了巨匠和“神童”
“提前阅读”已被发达国家上升到了人才竞争、国力竞争的层面上来认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7年的国情咨文中提出了“让儿童在8岁进入阅读和写作,10岁上网”的教育目标。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就职的第二个工作日就颁布了联邦政府关于“不让一个儿童落后”的教改方案,明确指出从幼儿园到小学二年级执行“阅读第一”计划,让儿童在七岁前解决阅读问题。
由于我国语文教育在识字和阅读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上的错误,儿童进入小学时,没有进行应有的阅读训练,而是以学识字为主,儿童到13岁时才能完成2500—3000汉字的识字教育,进入自由阅读状态,这恰恰错过了“最佳教育期”所以儿童不仅书面语言进展缓慢,口头语言的发展也受到了阻断。
识字难、识字晚,导致中国儿童阅读难、阅读晚。这就使儿童在该阅读的时候不能阅读,也就是说,思维在该发展的时候不能发展,能力在该提高的时候不能提高。“识字难”、“阅读晚”必定制约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心理的发展、知识的汲取和对外交流的发展,从而也就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这种现状与当今世界普遍提倡的建设“学习型社会、阅读型社会”的趋势是相违背的。
因此,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小学识字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采用先进的识字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最多一学期)完成小学六年的识字教育,使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就能提前进入自由阅读状态,从而快速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识字教育的改革,为阅读教育乃至整个语文教育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识字是为阅读服务的,完成了识字教育,只是小学语文改革的一个方面。如果不能对小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错误的阅读教育观念和方法进行改革,那么快速识字就没有任何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目标就永远无法实现。
贰、小学阅读教育存在的误区
中国语文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严重错误。前面我们已经剖析了小学识字难的各种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下面我们再来剖析一下目前小学阅读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错误的观念,以正本清源,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我国的语文教育从上个世纪初期政府废除经典教育,倡导白话文运动开始,就已经走进了死胡同。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中国的语文教育也抛弃祖先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走上了盲目学习西方各种语文教育方法的歧路,以至于越走越远,并祸延至今。
几十年来,小学语文阅读教育中存在的观念和方法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阅读教育错过了儿童最佳教育时机
生理学告诉我们:成人的大脑约1500克,婴儿出生时大脑约350克,两岁左右就发育到1000克,13岁之前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心理学又告诉我们: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儿童学习的最佳期。这一时期是儿童机械记忆的黄金时期,背诵记忆是这一时期儿童最自然的学习方法。大脑发育一旦完成,形象记忆的效率就非常低下,学习同样的内容就要多花6—7倍的时间。心理学还证明,六岁左右的儿童,其口头语言与成人已很接近。他们迫切需要比口语更加严谨,更加简洁,更富有逻辑性的书面语言的学习,从而进一步锤炼口头语言,并使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深化性得到加强。
对儿童进行阅读教育的最佳教育时机是5—13岁,13岁以前是儿童的最佳培养教育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对儿童实施有效的教育,注重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根基,就能开发儿童的智慧潜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成为德智双修的有用人才。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行诵读训练的最佳时期,而且越早越好。在这一时期对儿童进行诵读训练,可以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从小培养儿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高度感悟能力。因为经典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在词汇方面是大量的,在语言内容方面是高度浓缩的,包括大量对人生、世界、乃至神秘宇宙的智能思考和为人之道的论述,是古人真实深远的生命体验。随着儿童阅读程度的逐渐加深,理解能力也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儿童阅读能力的增加。儿童的阅读能力越强,阅读速度就越快,理解能力就越强,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带来儿童整体学习能力的飞速提升,进而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开始阅读文章,那么他在小学六年除了能背诵十万字以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还可阅读几千万字的课外读物,是新大纲和新课标的十几倍甚至数十倍。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的文章多了,还怕不解字意,不会作文吗?
由于小学识字教育的滞后,使原本在小学一年级就能完成的识字教育要拖延到小学六年级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小学生必须用六年的时间才能学会2500—3000汉字,才能进入自由阅读的境界,只在那时大部分的儿童已经错过了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的最佳时期,以致于大多数的学生进入初中仍然没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对阅读不再有兴趣,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变成了无君子之风,心灵苍白的应试木偶。
二、阅读教育浪费了最佳教育材料
目前学校所采用的教材在内容上是小容量的、不生动的、无趣的,很难给儿童带来很多惊奇感而产生参与的愿望。翻开几十年的小学语文教材,最大的缺点是浅白、量少。几十万字的教材中小猫小狗的内容太多,而智慧含量高、深刻优美的经典内容太少。不客气地说,以前我们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除了最终学了2000多个汉字,几乎可以说是一无所获。实际上在小学阶段让儿童背诵、阅读大量深刻优美的经典文章,有利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因为经典的教化不仅仅是语言层面优美的辞藻,还有其中的人文精神。经典中的这种精神渗透到血液里,深入到骨髓中,最后在心中生根发芽,对儿童的一生都将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进行得越早,对儿童影响越大。儿童时期受到过真善美的熏陶和感动的心灵,永远是社会的积极因素。同时,人文情怀本身就是语文能力不可分割的一个方面,它能使人看问题多一个角度,多一分智慧,多一分豁达,多一分敏感,多一分正气,多一分悲天悯人的情怀,因而使人的言辞和文笔言之有物,气韵生动。古人常用“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评价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可是我们小学的阅读教育由于浪费了最佳的教育材料,使得大多数的小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六年还是胸无点墨,大脑空空,看不到丝毫“满腹经纶”、“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气质,这实在是我们教育的悲哀!虽然新大纲和新课标要求增加经典诗文教学的分量,并列出了课外必须诵读的优秀诗文的推荐篇目,但由于大部分的老师自身在这方面的修养就很差,再加上课堂内的教学已经搞得老师焦头烂额,那还有时间去关注课外,所以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诵读要求最后是不是能够落到实处,就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了。
三、阅读教育的方法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
自五四后,西方“科学的东西”大量引入到中国,引入到语文教育之中,不仅仅是西方语法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知识”的进入,而且是整个西方化的、所谓科学的教材“编写体例”的进入、西方化的“教材讲授方式”的进入。因此中国语文教育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出现了“讲深讲透”、“析细析微”的现象,甚至在小学里,一篇登鹳雀楼也能洋洋洒洒分析内容20分钟(张志公语)。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违背了语文教学的规律,是不符合语文的学科性质的。语文、音乐、美术是人文学科,数学、物理、化学等是科学学科。人文学科的特点是整体性、混沌性,讲究积累、涵咏、感悟,科学学科的特点是层级性、系统性,讲究严密、逻辑、推理。科学学科必须从底层逐级学起,断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进一步的发展。而人文学科可以一开始就让儿童诵读大量的经典作品,耳濡目染以达到熏陶之功。
中国传统的阅读教育,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诵。背诵,对语汇材料的积累、对整体文句的感性的积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诵,是化别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萦绕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愈积累愈丰富,愈丰富愈自然贯通,逐渐就积淀成一种内在的知识和情感。中国几千年来的历代文人学者都是从背诵经典开始奠定了一生的成就,远的不说,近代的大家胡适、鲁迅、巴金、茅盾、钱钟书等都曾在儿童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著作,为以后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实际上我们现在的阅读教育却背离了中国的优秀传统,采用了西方科学主义的方法,走的是理科化的路子,讲解过多而背诵太少。在课堂上,老师对一篇课文从字、词、句、篇到语法、修辞进行细致地拆解、深入地鉴赏、精心地把玩、反复地历练,以此来达到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目的。看起来时间花了很多,方法想了很多,板书设计很精致,课堂讨论很热闹,但是由于阅读教育的实质——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微乎其微,所以最后不但没有达到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他们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反而压抑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生畏,最终出现从小学到中学用2700课时学习自己的母语仍过不了关的咄咄怪事。
叁、小学阅读教育改革思路
要解决小学阅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儿童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就必须彻底改变小学阅读教育中的错误观念和方法,朝着语文教育的正确轨道回归。
其实要解决“阅读难”的办法很简单,即抓住儿童最佳教育时机,大量背诵和阅读各种经典。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序中就说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八十年代,叶圣陶进而指出“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国学大师南怀谨也说:“从儿童时期开始诵读历史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文章才能被称为经典呢?简言之,经典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其表现形式有哲学、伦理、文学等,它能流传至今,体现了其内在的精髓和魅力。如“公正无私、嫉恶如仇、诚实笃信、不尚空谈、戒奢节俭、防微杜渐、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等修身之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志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仁者爱人”的伦理;“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的教导;“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文思想;“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亲和;“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无为无不为”的辨证思想;“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和谐自然观;“风、雅、颂、赋、比、兴”的诗性智慧等。我们的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由无数先辈们用他们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奋斗和高度的智慧创造的,它在历史的演进中代代相传,不断积累、发展。而文化经典正是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在我们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大量文化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各部,它们是我们民族文化精华的结晶。正是通过这些文化经典,民族精神才得以传承和不断发展。可以说,没有文化经典就不会有我们民族精神的积累和传承、发展。
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不衰,是因为其中包含有一种诚恳的人性,能够进入到心灵深处,提高人作为“人”的内在品德。这些经典本身就是一个高远的理想、一个开阔的胸怀。它可以涵养性情,增长智慧,提升眼界,增进道德勇气。熟读这些有高度智慧的书,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理性,可以对人生的各项活动,作较为全面而合理的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现今所谓的“文化教养”
我们知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民族智慧和人生哲理,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个人与社会健康互动之道,有“天地之大曰生”、“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的创生之道、与时俱进之道。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人文关怀,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这里有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让人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凡有成就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的人,都是目光远大、品德高尚、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国家对现代社会的认识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片面强调竞争、一味追求个性和创新;再就是学校教育重智轻德,忽视人格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竞争是必要的,但合作、互助、宽容、理解、平等和爱心更重要,这是人生成功的基础。
在儿童时期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忽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造成中国人道德水准的普遍下降
从五四运动开始的近百年来,中国的教育重科学教育而忽视传统的经典教育,使得至今数代中国人的整体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急剧下降,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能力阅读文言文,对中国五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的文化精华不能吸收,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承继的一个巨大的断层,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道德观念产生错位的民族。特别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涵养,面对着巨大的物质诱惑,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在一些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也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大量含有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低级庸俗的资讯通过互联网、电视、游戏室、录像厅、歌舞厅等渠道迅猛传播,也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忽视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给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的适应社会的能力。错误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的母语水平低下,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心量不广,涵养不深,人生态度无所归依,理想不敢坚持,君子之风渐行渐远。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养,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犯罪率的增高,犯罪年龄层的降低,校园暴力事件的频传,显示了人心的极度空虚,人生方向感彻底的失落,这其实是中国教育忽视人文教育、人格培养所造成的直接恶果。
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继的断层,造成社会整体道德水准的下降,使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严重影响,许多有识之士对此忧心如焚。
1995年3月,赵朴初、叶至善、冰心、曹禺、启功、张志公、夏衍、陈荒煤、吴冷西等九位德高望重的全国政协委员在1995年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以016号正式提案的形式,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以焦急迫切的文字,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正处于存亡续绝的关键时刻的警钟。
紧急呼吁指出:“我国文化之悠久及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罕有其匹的连续性,形成一条从未枯竭、从未中断的长河。但时至今日,这条长河却在某些方面面临中断的危险。”
紧急呼吁强调:“构成我们民族文化的这一方面是我们的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几千年来维护我民族屡经重大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民族的罪人。”
提出议案的这些老一代知识分子“以风烛之年,未敢忘继承民族的文化”他们希望学校、社会能重视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和教育“在有生之年重听弦歌,到古典学校中走一走,看看后继之人。”
三、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提高儿童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开展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活动,可以快速提高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因为成绩的好坏,往往不只是取决于儿童学习的努力程度,而是还取决于他的理解能力的高低。要提升儿童的理解能力,经典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方式。诵读经典可以促进阅读的发展,多读好书可以拓展儿童的视野,取别人的精华为其所用。书读多了,很自然地知识面就广了,知识面一广,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自然就强。儿童喜欢异想天开,读书多了,还可以激发他的创新创造能力。由此,儿童在各种信息的刺激下,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个时候儿童读教科书还会难吗?还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吗?
新大纲和新课标规定了必须诵读的大量经典诗文及中学的文言文学习的比例的大幅提高,预示着我国的语文教育将向经典诵读教育转变。儿童现在不读经典,将来也得读!不同的是,儿童时期读这些经典是很轻松的、很快乐、很自然的,在无压力的情况下就把经典背会了!如果等到将来为了考试再来背这些经典的话,由于小时候很少或是根本没有接触过,学这些东西就会学得很痛苦,而且学过就忘。
四、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21世纪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1999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但时至今日,许多学校的教育并没有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重智育轻德育,忽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养成的现象依然存在。这种现象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对于加强儿童的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经典是做人做事的公式和定律,儿童通过口诵心惟,久熏成习,久习成性,气质得到改变,能够从小养成宽容、理解、平等、仁爱、互助等良好品格。今天我们大力提倡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是要让他们从小感悟中华美文的思想境界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认知能力和文学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经典诵读”教育可以加快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变的步伐。
当然,我们提倡经典教育,不能只是对中国传统“经典诵读”教育的简单模仿,特别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世界各国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的经典教育应该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我们应该以更高远的眼界,更广阔的胸怀,来重新定义经典教育。只要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化,我们都应该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达到文化熏陶、智能锻炼与人格培养的全面发展的目的,为网络时代各国文明的广泛交流和深层融合、以及在此背景下人类新文明新文化的创造打下基础,成为学通中外的国际化创造性人才。
第三章、小学语文教育整体改革方案
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重点在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的观念和方法的改革。传统的习惯势力对语文教育的伤害太深,祸延甚广,要对小学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进行改革,搞折中主义,作局部的修补是无济于事的。目前新大纲和新课标的改革力度是很不够的,不是我们老师说的难度太大,而是要求太低,远远无法满足儿童的学习需求,新教材的编写更是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要使小学的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回归到语文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就必须彻底颠覆原有的理论体系,冲破传统习惯势力的障碍,从教育观念、课程设制、教材使用到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变革。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必须重新修订,对识字和阅读的要求都要提高。小学的识字教育必须采用专门的识字教材,并安排在小学一年级上学期完成,从一年级下学期即开始对儿童进行大量的系统的诵读训练,小学六年的阅读量至少可以达到5000万字,其中背诵量达到10—15万字。小学的阅读教材必须抛弃那些内容肤浅的文章,代之以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各种深刻优美,具有深厚人文精神的经典作品。至于我们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视为重点,花费了大量时间,让儿童望而生畏的拼音教育和写字教育则放在二年级以后进行短期的训练即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小学语文教育的考评标准也要重新建立,以适应新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珞珈在语文教学改革构想一文中提出的“分科、分级、自主、开放、积分制”的语文水平考试模式,是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快速识字、提前阅读”的理念相适应的考试模式,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
分科,即把语文考试分成“背诵、阅读、写作、语基(语文基础知识)”四个科目,分别考试、分别记分。分级,即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分成若干级别,类似英语考试的四、六级。自主,即学生自主选择考试级别、考试时间,允许补考。考试时间每年2次,全国统一时间。开放,即打破年龄、年级限制,允许失学儿童和社会人员自由报考。各科成绩分“及格、优秀”两个等级,及格即得一分。积分“背诵、阅读”按“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刺激量”来记分值:背诵总分10分(1万字1分),阅读总分10分(1千万字1分),积分累加。写作、语基各5分,考相应的级别得相应分数,不累加,毕业分数按最高级别计。四科总共30分。9年义务教育结束之时,若能得到总分的60%、即18分,即算语文达标,奠定了终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基础。高中以后结束语文课。志愿学文科的学生(积分达到20分以及一定的优秀率)继续开设文学史、语言学等人文课程,而对理科感兴趣的学生不再开设语文课而开设其他相关课程。大学也不需要再开大学语文课。
考试模式突出背诵和阅读的基础地位,其依据是语感理论。叶圣陶、王尚文等认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语感,而语感是从“语言材料对语言器官的大量刺激”得来的。这种刺激的主要方式就是背诵和阅读,若能背诵精选的10万字的古今中外经典名篇、阅读1亿字文学名著,则语文水平绝对不差。背诵考试可以口试,也可以笔试。阅读考试以考察对文学作品内容的了解为主(约占70%),理解欣赏的内容为辅(约占30%)。考试内容在规定的篇目中。篇目应有全国统一的部分(约占70%)和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而有所区分的部分(约占30%,这部分造成全国学生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这样比全国统一的一刀切好),都由专家集各方意见审慎制定。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写作的前期准备一是语言材料,二是思想情感。二者居一,可将就写。二者具备,文思泉涌!二者皆无,绝对不写。大量的阅读、背诵是在语言材料和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和训练,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如果没有充分的背诵、阅读和内心感受为基础,写作训练对提高语文素质的功效将大大降低,作文就是对学生的折磨。应果断停止缺乏背诵阅读基础和内心真实感受的作文训练,纠正其中的假、大、空、套(这个问题相当普遍!)。调控手段就是背、读先行,内心感悟先行,作文考试级别自选。
语文知识中的语法、修辞等对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次要的,而词汇量是主要的。考试应以字词的识记、理解、运用为主。另外,应减少语法修辞而增加对联内容(教学中亦应减少语法修辞知识讲授而增加对联训练),因为对联蕴涵词类、语法的观念。语文知识科的考试内容大致如下:字、词的识记理解(约60%)、对联(约10%)、其他(30%)。
在此考试改革引导之下,教学将从以讲课、作业为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的背诵、阅读为主。大量的背、读又为写作提供语言材料、思想观念和写作方法上的支持。高强度、高质量的语言信息的刺激必然造就具有高度语文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这种考试模式调控之下的教学活动,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可塑性--只要强调背诵和阅读(现代廉价的录音设备和多媒体软件还是极好背诵、阅读的辅助工具),就会取得相应的收获(考试中的分数只是现象,实质是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引导学生朗诵、阅读、欣赏,组织讨论和各种读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有广阔的发挥空间。
这种考试改革还有利于发掘各种教育潜力,充分释放各方对语文教育的热情。对学生来说,考试压力减轻,学习动力大增。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选择相应科目和级别的考试;不及格可以补考,若想更好成绩可以允许重考。每背一篇文章、每看一本书都是切实的收获和踏实的前进,学习兴趣大增、成就感大增、信心大增。对教师来说,以往单纯追求及格率、高分率、升学率的压力大大减轻,教师之间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的竞争取代了唯分数的竞争。教师的学识、人格成为受学生尊重的重要原因,教师将产生强烈的提高学识修养的愿望。对家长来说,明确知道孩子该背什么、该读什么,督导孩子有的放矢。甚至家长自己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和孩子一起背书、读书、考试,不仅大有益于孩子的学习,还是一种极好的亲子活动。在父母看来,孩子未来的生存竞争由分数竞争转化成了具体的背书、读书的竞争。这种竞争还可以延伸到幼儿期,而提前背诵和阅读是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将为儿童的心智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失学儿童和希望提高语文素质的社会人员来说,这是一个平等的机会。即使没有上学,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背了、读了某些书,就能取得相应的收获和承认。这将极大地促进这部分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而他们的精神、他们取得的成绩必将鼓舞广大在读学生。对早期教育来说,这种考试模式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它引导家长在孩子早期即设置人文环境,孩子在诵读经典阅读名著的氛围中成长,听之读之诵之,则中国之教育大幸!中国大幸!
这种考试模式引导下的语文教育具有求实开放、协同万方、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为教育各方营造一种宽松、积极、人性的氛围,使中国语文教育走上健康发展的正轨,并将从根本上带来中国教育的彻底改革。
结束语
对儿童的早期识字阅读教育从本质上有别于诸如舞蹈、钢琴、美术等其它方面的培养,因为识字和阅读是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和技能,它将伴随人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
社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而知识的基础竞争就是语文的竞争,语文的竞争就是识字阅读的竞争。
识字阅读的竞争,就是人生起跑线上的竞争,因为它关系到智力的开发,思维的发展,习惯的养成。它的人生奠基作用,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越是往后,越能体现其蕴含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早期识字阅读,赢在人生起步。
识字阅读的竞争是个体和个体之间基本素质和发展性的竞争,也是国家之间人才培养和发展潜力的竞争。汉字兴则国兴,汉字亡则国亡。美国、英国、日本之所以以政府行为倡导提前阅读,就是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把与他国之间人才和国民素质提高的竞争放在了儿童这一年龄阶段。而中国的儿童,如果仍是在该识字的时候不识字,该阅读的时候不阅读,我们拿什么和人家竞争?
由于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现在不少家长对识字阅读的的意义认识不清,对儿童快速识字、提前阅读持反对态度,却一窝蜂地让儿童去学英语。事实上,对于中国人来说,英语仅仅是辅助的交流工具,而母语不仅仅是主要的交流工具,更是文化和思维的载体,二者是不等价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我们要用母语来学习历史、文学、数学、物理等各种学科,我们要用母语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没有良好的母语,根本谈不上学好外语。
“今天的科学发展说明,汉字有着比世界其它文字更先进、更适合电脑化原理的内在规律。汉字所独有的、任何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图形特征、智能化倾向和视听识别的优越性,将表现出更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李敏生汉字哲学初探)。事实上汉字以其简捷化和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已被世界公认是最适合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信息文字,在世界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虽然汉语的发展不一定会像英国科技报主编迈克普鲁斯说的那样:“我坚信,总有一天,全世界人民必修汉字!”但我们应该坚信,只要地球存在,人类存在,汉字就永远不会消亡,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能流传千秋,造福万代。
儿童是每个家庭、每个父母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只有彻底改变失败的语文教育,掀起识字阅读革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实现早期识字阅读,才能改变彻底失败的中国教育,才能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才能提高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才能强盛我们的国家。
后记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入教育这个行业从事识字教育和经典教育也是这几年的事情,但十多年来我一直关注着中国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已经病入膏肓,民怨鼎沸,它使我们尚不发达的国家浪费了大量宝贵的物资财富;它使我们本不富裕的家庭几乎耗尽了全部的财产(许多人甚至还是负债),无法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它更使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万千儿童心灵中本应具有的真、善、美、爱等人的本性受到戕害,中国的教育已经危及到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当我看到无数的家庭为了子女的教育而疲于奔命,耗尽了全部的心血。当我看到众多的学子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中却丝毫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最终变成了无君子之风,心灵苍白的应试木偶,我的内心无比沉痛。我为中国教育成了祸害民众的帮凶而深感忧虑,我为我们的孩子、为我们国家的未来而忧虑。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学校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复杂得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纠缠几十年仍旧理不清头绪,实在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和国民的不幸!其实教育就是要使一个冥然无知的人明白事理和获得智慧,使人能泰然自若地进入复杂无比的社会,甚至可以参与建设和改造社会的种种活动。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塑造个体人,培养社会人。教育不单教人以谋生的技能,还应启发人追寻生命的智慧,协助人找出生命的秘密,明白生存的意义和提高生活的质量。教育的理想是尽人之性,使人成为完全的人、圆满的人。更具体地说,教育的本质就是使人获得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成为有情有心、有灵性的人。
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能够具有以下的三种能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教育。第一是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一个人穷尽一生也不能学完所有知识的万分之一,所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他走向社会之后仍旧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以适应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第二是与人相处的能力:社会就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每个人都不能游离于群体之外。一个人活在世上,要有与人为善的气度和光明磊落的胸怀,能够了解别人的心意,体恤不幸者的遭遇,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能够和人建立真诚而持久的友谊,懂得去爱人和被爱;第三是面对逆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许多不可预知的困境,都会遇到许多的艰难险阻。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成熟、完善,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认为,一个人只要具有这三种能力,进入任何一个行业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很简单的事情,学习是很快乐的事情,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总是要用最繁琐的内容最专制的形式最高昂的代价让人去学许多最无用的东西,这里面恐怕不仅仅是教育管理部门按不按教育规律办事的问题,而是有着体制内深层次的原因。我认为,要改变中国的教育,让中国的教育真正回归它的本质,仅仅从教育本身来着手是不够的。
这篇关于快速识字、提前阅读与中国语文教育的文章,是我长期以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思索,虽然它并不能解决教育的全部问题,但却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也就是说,不管中国的教育如何改革,识字教育和阅读教育的改革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接下来的整个语文教育的改革及教育的其它方面的改革才能进行下去。这篇文章的最后成文,不是我个人的力量,更多的是得益于王财贵教授、郭保华教授、张广照教授、韩军老师、珞珈老师及许多不知名的朋友,文中的很多资料都出自于他们的文章,我所做的仅仅是将他们的真知灼见通过识字和阅读这个话题串连起来,形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字。特别是王财贵教授、郭保华教授和张广照教授,对我从事识字教育和经典教育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支持。对于这些为改变中国的教育不懈探索并付出无数心血的先行者,我深感钦佩,谨在此向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