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水人家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苍山沧海文集最新章节!
向往江南,源于唐诗宋词里文人妙笔的描绘和对北方生活的“审美疲劳”;向往乌镇,源于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传奇和电视似水年华取景的唯美。日前,终于走进了江南诗意的水乡,梦里缤纷的乌镇,一睹“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风采。
从兴华桥下坐上悬挂大红灯笼的乌篷船,开始了在东市河里的漂流。北岸是衰朽中氤氲着家居温馨的木楼水阁,南岸是供游人穿梭的廊棚商铺。正值周末,周围是满眼的游人和满耳的喧哗。那衣着炫彩的游人多来自硬邦邦的水泥和冷冰冰的高楼构筑的城市;那夹杂多种方言的喧哗既有导游煽情的解说,也有商家买主讨价还价的声音,更多的还是游客发自内心的惊叹抑或舒心的交流。
游船顺水东漂,漂过历史沧桑的老桥古埠,漂过沿河民居的堂前庑下,漂过无数游人好奇的目光,漂到宁静的财神湾,漂到逢源双桥。这座豪华廊桥由两条四米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组成,两桥之间是一个花隔扇的屏风,屏风下有两排供行人歇脚的条凳。据说走这座桥有男左女右之分,从桥上走过的男女可谓是左右逢源了。立于桥头,眺望残阳映照下的临水人家,这是游人钟爱的选景镜头。桥东侧围起了栅栏,游人就此南来北往。
顺着人流,我来到河北岸铺着青石板路的东大街。这是乌镇最繁华的老街,牌匾赫然幡幌招展,店铺民居鳞次栉比。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作坊已经成了古镇标志性的民俗景点。例如三白酒家和宏源泰染坊。走进酒坊,主人热情地介绍三白酒的来历,它是由白水、白米、白面酿成的,酒水装在老坛里用荷叶封口,再用泥巴糊严。尘封一段时间后,酒质醇香口感极佳,有活血通脉延年益寿之功效。不少游人喝上一杯,再捎上一瓶,主人咧开了嘴,游人乐开了花。在染坊后院,我看到几十匹图案繁多的蓝印花布腾空起舞,原来它们被悬挂在离地十米左右的木杆上,院子里仿佛成了蓝印花布的海洋。很多女性游客买了蓝底白花的头巾、方巾、披肩、围裙、褂裤,朦胧典雅的布色在暮色黄昏中彰显江南女子别样的美丽。当然也有男子买上蓝印花布做成的巾帽,戴上也别有风味。毗邻岸边的灰暗老宅,以及老宅里步履蹒跚的老人,都成了游人感兴趣的风景。山南地北的游客,透过花窗、门缝张望古镇人家房内的布局、悠闲的生活。
继续西行,来到江南木雕馆、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木雕馆集中了许多雕有精美图案的漏墙、花窗、方梁、立柱、桌椅等等,游客无不惊叹于古圣先贤动人心魄的鬼斧神工。在茅盾故居,我看到了先生年幼时住过的老屋,先生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亲手栽种的白天竹棕榈树,还有先生鲜为人知的一些事迹。我在这里就了解到先生曾为毛泽东做过秘书的逸事。林家铺子是先生同名小说里的素材,而今已成为乌镇较大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往来的游人驻足观望,爱不释手。和林家铺子隔路相望的是戏台广场。广场上众多的游客或坐或站,目光聚焦于古老的戏台,台上正在演出三请樊梨花。棚顶雕塑的人物和台上的演员,一样神态逼真造型可爱。这里也是影像留念的佳处。
大部分游客沿着东市河转一圈就离开了,乌镇也只剩下开放的东栅景区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镇特色了。我没有离开,在茶叶弄找了一户老宅住下。老宅有两层,有木制楼梯通往二楼。换上木屐,踏在上面“啪嗒”之声自成韵律。主人把我安排在阁楼上,空间还算宽敞,一张老式木床使我提前进入梦乡。推开窗户,可以望见流水游船,情趣盎然。房东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他告诉我乌镇因为房屋的木头和墙面上都涂着乌黑的油漆而得名,历经千年而凝成水上家园。现在家园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年轻人大多远走高飞或者另辟新家。房东的儿子就住在北街十三弄购买的商品房里。
晚上在房东家里,吃了一碗馄钝和两块油炸臭豆腐,味道很好很正宗。七点,我走出阁楼,去逛乌镇的夜市。没有了工作的繁琐,没有了人流的喧嚣,我心平气和,从从容容,行走在长街曲巷。身边不时有零星的游人走过,一些店铺人家已打烊阖户。我走进手工作坊区,一位店主招呼道:打烊的生意关门的价,随便挑随便看。我买了一件蓝布小褂,价格比白天便宜多了。在仁惠桥畔,我看到一位摄影师正在选景,对面是红灯高照的水阁,一位老人一边喝着薄酒酽茶,一边看着碧波画舫,仿佛置身于梦境。
回到住处,我搬张藤椅独坐夜阑。天上一轮苍凉的冷月,几点黯淡的疏星。秋风乍起,我听见高墙下蟋蟀的幽歌,听见亲密接触的树叶窸窣作响,听见秋风问候马头墙上枯草的声音,这些恰似情人在耳边柔声私语。寒露打湿衣襟,脚下光滑的木地板反射着蝉翼般的隐隐白光,犹如一面模糊的巨大铜镜。窗外,灯火阑珊,流水脉脉,偶尔有隐约的犬吠和摇橹声传来。我想起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感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也忆起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中的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见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翌日拂晓,我早早起床,去看晨曦中的乌镇。水道朦胧恬静,一位女子正挽着长袖蹲在水边搓洗男人的长衫,她身边放着洗好的红萝卜绿青菜,沉静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我慌忙用相机拍下这久违的场景。廊棚下一些阿婆在叫卖早餐,三三两两的游人开始进入景区领略晨韵了。我沿着观前街向西行走,有些阳光从头顶的天空、高墙的缝隙透进小巷,使清晨的古巷呈现几分诡异。我穿过南北市河,看到一排排现代化的建筑。待我来到南边有长途汽车路过的子夜路,竟找不到梦里水乡的迹象了。我知道梦里乌镇已被我远远地抛在身后,想回头再望一眼,却被高楼和车流迷离了目光。
向往江南,源于唐诗宋词里文人妙笔的描绘和对北方生活的“审美疲劳”;向往乌镇,源于文学大师茅盾先生的传奇和电视似水年华取景的唯美。日前,终于走进了江南诗意的水乡,梦里缤纷的乌镇,一睹“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风采。
从兴华桥下坐上悬挂大红灯笼的乌篷船,开始了在东市河里的漂流。北岸是衰朽中氤氲着家居温馨的木楼水阁,南岸是供游人穿梭的廊棚商铺。正值周末,周围是满眼的游人和满耳的喧哗。那衣着炫彩的游人多来自硬邦邦的水泥和冷冰冰的高楼构筑的城市;那夹杂多种方言的喧哗既有导游煽情的解说,也有商家买主讨价还价的声音,更多的还是游客发自内心的惊叹抑或舒心的交流。
游船顺水东漂,漂过历史沧桑的老桥古埠,漂过沿河民居的堂前庑下,漂过无数游人好奇的目光,漂到宁静的财神湾,漂到逢源双桥。这座豪华廊桥由两条四米多宽的石桥并在一起组成,两桥之间是一个花隔扇的屏风,屏风下有两排供行人歇脚的条凳。据说走这座桥有男左女右之分,从桥上走过的男女可谓是左右逢源了。立于桥头,眺望残阳映照下的临水人家,这是游人钟爱的选景镜头。桥东侧围起了栅栏,游人就此南来北往。
顺着人流,我来到河北岸铺着青石板路的东大街。这是乌镇最繁华的老街,牌匾赫然幡幌招展,店铺民居鳞次栉比。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作坊已经成了古镇标志性的民俗景点。例如三白酒家和宏源泰染坊。走进酒坊,主人热情地介绍三白酒的来历,它是由白水、白米、白面酿成的,酒水装在老坛里用荷叶封口,再用泥巴糊严。尘封一段时间后,酒质醇香口感极佳,有活血通脉延年益寿之功效。不少游人喝上一杯,再捎上一瓶,主人咧开了嘴,游人乐开了花。在染坊后院,我看到几十匹图案繁多的蓝印花布腾空起舞,原来它们被悬挂在离地十米左右的木杆上,院子里仿佛成了蓝印花布的海洋。很多女性游客买了蓝底白花的头巾、方巾、披肩、围裙、褂裤,朦胧典雅的布色在暮色黄昏中彰显江南女子别样的美丽。当然也有男子买上蓝印花布做成的巾帽,戴上也别有风味。毗邻岸边的灰暗老宅,以及老宅里步履蹒跚的老人,都成了游人感兴趣的风景。山南地北的游客,透过花窗、门缝张望古镇人家房内的布局、悠闲的生活。
继续西行,来到江南木雕馆、茅盾故居和林家铺子。木雕馆集中了许多雕有精美图案的漏墙、花窗、方梁、立柱、桌椅等等,游客无不惊叹于古圣先贤动人心魄的鬼斧神工。在茅盾故居,我看到了先生年幼时住过的老屋,先生亲自设计翻修的书斋、亲手栽种的白天竹棕榈树,还有先生鲜为人知的一些事迹。我在这里就了解到先生曾为毛泽东做过秘书的逸事。林家铺子是先生同名小说里的素材,而今已成为乌镇较大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琳琅满目的商品让往来的游人驻足观望,爱不释手。和林家铺子隔路相望的是戏台广场。广场上众多的游客或坐或站,目光聚焦于古老的戏台,台上正在演出三请樊梨花。棚顶雕塑的人物和台上的演员,一样神态逼真造型可爱。这里也是影像留念的佳处。
大部分游客沿着东市河转一圈就离开了,乌镇也只剩下开放的东栅景区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镇特色了。我没有离开,在茶叶弄找了一户老宅住下。老宅有两层,有木制楼梯通往二楼。换上木屐,踏在上面“啪嗒”之声自成韵律。主人把我安排在阁楼上,空间还算宽敞,一张老式木床使我提前进入梦乡。推开窗户,可以望见流水游船,情趣盎然。房东是土生土长的乌镇人,他告诉我乌镇因为房屋的木头和墙面上都涂着乌黑的油漆而得名,历经千年而凝成水上家园。现在家园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年轻人大多远走高飞或者另辟新家。房东的儿子就住在北街十三弄购买的商品房里。
晚上在房东家里,吃了一碗馄钝和两块油炸臭豆腐,味道很好很正宗。七点,我走出阁楼,去逛乌镇的夜市。没有了工作的繁琐,没有了人流的喧嚣,我心平气和,从从容容,行走在长街曲巷。身边不时有零星的游人走过,一些店铺人家已打烊阖户。我走进手工作坊区,一位店主招呼道:打烊的生意关门的价,随便挑随便看。我买了一件蓝布小褂,价格比白天便宜多了。在仁惠桥畔,我看到一位摄影师正在选景,对面是红灯高照的水阁,一位老人一边喝着薄酒酽茶,一边看着碧波画舫,仿佛置身于梦境。
回到住处,我搬张藤椅独坐夜阑。天上一轮苍凉的冷月,几点黯淡的疏星。秋风乍起,我听见高墙下蟋蟀的幽歌,听见亲密接触的树叶窸窣作响,听见秋风问候马头墙上枯草的声音,这些恰似情人在耳边柔声私语。寒露打湿衣襟,脚下光滑的木地板反射着蝉翼般的隐隐白光,犹如一面模糊的巨大铜镜。窗外,灯火阑珊,流水脉脉,偶尔有隐约的犬吠和摇橹声传来。我想起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的感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我也忆起茅盾先生在大地山河中的描述: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见橹声欸乃,飘然而过
翌日拂晓,我早早起床,去看晨曦中的乌镇。水道朦胧恬静,一位女子正挽着长袖蹲在水边搓洗男人的长衫,她身边放着洗好的红萝卜绿青菜,沉静的水面荡起圈圈涟漪,我慌忙用相机拍下这久违的场景。廊棚下一些阿婆在叫卖早餐,三三两两的游人开始进入景区领略晨韵了。我沿着观前街向西行走,有些阳光从头顶的天空、高墙的缝隙透进小巷,使清晨的古巷呈现几分诡异。我穿过南北市河,看到一排排现代化的建筑。待我来到南边有长途汽车路过的子夜路,竟找不到梦里水乡的迹象了。我知道梦里乌镇已被我远远地抛在身后,想回头再望一眼,却被高楼和车流迷离了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