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和向往的读书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邓林文集最新章节!
旅行时常能看到任意的读书的人。在阳光煦和的沙滩上、游泳池边、商务楼前广场上、公园的长椅或者某个台阶上,在飞机上,在餐厅,在酒店大堂,那些读书的人在享受阅读。有次在佛罗伦萨看见一个女人,坐在日头底下的墙边,带着墨镜读书。我在心底羡慕她的自由随意,羡慕她的享乐其中。
我们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思索人生,发现美并享受美。书有很多种,就象人有很多特点,作者的思考,引导着人心向往,如身临其境。美也有很多种,书里面的美,是智慧的演化,等着我们从不同的路去发觉,去感悟。
书香胜脂粉香,书妆胜过浓妆艳抹。“三日不读书言语乏味面目可憎”
而我,已经好久不读书。
我好久不读的书有几种。
一、我的画书。括弧,学名小人书。
小时侯也读过童话书,但不丰富。最喜欢的,还是我的画书。我记得父亲给我买的最完整的一套画书是隋唐演义。眼下数了数,十八条好汉除了第十二忘记了以外,还都记得。那时侯的小画书,绘制人物和动物的线条大多很流畅,没有污七八糟的背景。我可以照着画一匹战马,或者一个长袖的美女。自己的画书是不够看的。上学下学,经常在画书摊那里一分两分钱地看一本。画书摊是张油布或者塑料纸,画书接龙一样排着,没一本是新的。掉皮缺页常有,最烦人是一套书里缺一本,上下故事接不上。没钱的时候,老先生拿个小棍,在蹭书看的小学生面前指指点点,曰:“别翻了,别翻了,都让你们给翻烂了。到一边看去。”到一边看去,是要花钱的,不过有个小马扎可以坐。
后来,可能到了四年级之后,画书就不看了。但当初一班级里搞绘画展的时候,我依靠我的画书,临摹了一副杨六郎杨延昭的铅笔画像,贴在班级的墙上。人物比例明显失调。那是我的第一副绘画作品。由此推断,目前能比老婆画得好点,成为女儿的绘画工匠,皆拜当年小画书所赐。
孩子两岁时,我兴致勃勃跑到书店,给孩子买画书。除了迷宫、图画之外,我搜到一套西游记和一套成语故事,如获至宝地拎回来,却被老婆嘲笑。因为到了现在,孩子还是看不了。我自己翻翻,学学成语而已。
二、我读过名著。
真正的阅读发生在中学。诗词歌赋,琼瑶到海明威,三言二拍到家春秋。所读很单薄,符合当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一次吹牛:“我高中时代就把你一辈子能看的名著都看完了”其实没看多少。有这样的反思是实事求是。比如,现在看到别人谈名著的时候,自己只能干瞪眼。那些名字,那些高深的思想,好象熟悉其实陌生。文海三千水,我可能只取了我这一瓢饮了。所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
外国名著带给我的震撼最初是来自于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是第一次在思想上有感触的阅读。感谢傅雷先生。在读海明威的时候,是模仿语言的阶段。到了今天,重新摸起来他的英文版本,还是在学习语言。对外国文学,真的知之甚少。
文言文对我有更强烈的吸引力。我喜欢古典名著之初,是初二暑假里读红楼梦。记得清楚,趴在凉席上用个小本本,抄写我喜欢的句子和每页下面小字里面的典故。姐姐看我抄的东西在于皮毛,嘴角撇了撇。我还能记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我喜欢读三国,因为充满斗争,也因为有豪杰。温酒斩华雄,何其壮哉。对文言文开始思考,也是在初二。父亲问我:岳飞满江红里哪句最好?我想了想回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父亲笑了,说:“这句挺好,不过最好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凭我当时的少年阅历,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明白。古体的文章和著作,也没看多少。
后来看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小说,有一些确实震动心灵,比如知青文学。到我的时代,已经没有普遍的患难。想想也不过二十年的距离。到现在这一代,也许已经不在乎,也许正在制造新的患难。而时代赋予青年,以及青年对于时代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我喜欢名著,让我的少年时代,在别人的故事里,浅尝悲欢,智慧增长。
而从参加工作开始,就没看过什么名著了。有时买本小说杂志看看。其中有些小说,在现在人观点里,也算名著了。这样看,已经稀里糊涂过了十多年。现在对名著的概念淡了,很不应该。还是要拿起本老书来读一读,因为,人文的智慧至今也没有超越几千年之前的古人。
为什么不看小说了呢?有必要分析一下。可能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可以刺痛神经的故事,可能因为没有达人盖世的作家,可能表现故事的方式越来越多了,比如影视。所以有的人可能是看过了影视再去看小说,比如亮剑,比如二月河。不看小说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青春在走向枯萎,人生的智慧正在转折,从惑至不惑,有个混乱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宁可将思维浮躁,在忙乱的事业里完成潜移默化。括弧,不能自圆其说。其实,不是不爱看小说。在机场书架翻来翻去,还是看小说。给孩子买儿童画报的时候也挑十月、收获、小说月报等看看,偶尔买一本。现在看小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情绪。比如年纪小的时候看雪城、永失我爱、一地鸡毛、你是一条河和活着的时候,很容易看进去,现在就很难。不是作家的原因,是我没有发现好的作品,也可能因为年龄增长让内心变得冷漠。
去年,朋友从商务印书馆给我买了本thedavincicode,大老远捎来,现在摆在书架上,价签的时间是050102。到今天看过电影了,书也没翻几页。这也许不算名著,算潮流,如同世界的“指环王”和中国的“80后”多年之后,这本书也许成了名著“指环王”也可能被视为玄幻里程碑“80后”也被“90后”、“2000后”淹没在不常用文件夹里了。
三、我的诗与歌
我喜欢唱歌,曾经唱得不错。我把诗词歌赋统统归如一个字:“歌”二十岁之前写一些东西,来表达不成熟的寂寞和奋斗的情绪,也以“二十写歌”来定义。
我喜欢读读古诗词,但一度非常厌烦考试的时候要求回答什么作者,诗歌的标题,时间地点等,因为我经常答不上来。我始终认为,要阅读并欣赏诗歌的美,跟名字等没关系。要研究系列,结合历史和情境时,才能有用。要让我回答某某的某诗是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眼下马上想,白发三千丈,该诗是什么名字?到百度搜了一下才恍然,原来是秋浦歌。反思,读诗只读诗意可能说的牵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在“爱好”的诗歌上,也是半吊子水平。我记得曾经摆在枕边的古典诗词,是一本唐诗宋词的选本。装帧不美,简评和注释很有用,说明背景和典故,所以每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片段地读古诗歌,经历的阶段也大体从崇拜语言,到体会情感,到患得失,到国家民族等几步。我曾喜欢背诵滕王阁赋,曾经有一段很沉迷于“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不那么偏了。最喜欢的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经常能想起来的诗是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目前,不是最喜欢,却认为很有意义的一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有时候好为人师,用这一句去劝导那些执迷不悟的朋友。各种迷都有,括弧,不是痴迷的迷,是迷惑的迷。最能证明半吊子古诗词水平的是,我不懂格律。曾对着王力的诗词格律发了半天狠,要学习学习,但颇觉得枯燥而放弃。是因为我已经过了学基础的年龄?不是,是因为不读书,胸中已经没有了诗意。
现代的诗歌,我读的不多,对什么“超现实”等概念或名堂不感兴趣。我没读过北岛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只是读过名诗人的一些名诗或名句。少年时代我读译作散文诗,读青春诗人。读汪国真,不记得有什么感触,但席慕容着实拉我年少的心到非现实的梦境里寂寞了一回。
“诗情画意”这个词对我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是体会美好生活,享受自然和情感的写照。爱情怎么来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看法完全不同,但诗歌在青少年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时我们都有个歌本,我的歌本里有我自己写的诗歌,自己可以吟唱。或静或狂,或落寞或激昂,有很多可以看出来单薄得可爱的爱情。现在翻开歌本,只能微笑,不愿意沉进去回忆少年时的那种痴情。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人。
对诗歌的理解是读诗的当事人自己的事。二十岁,我为读朱彝尊的高阳台“前度桃花,依然开遍江浔”而思之神伤,写下“我愿意用我的一生一世,换取与你的一季”现在想起来,颇有点意思。
谁为你解忧
三更五更与你携手
今夜且以踏歌的步子来去
梦回处
烛花开遍小楼
四、我看武侠
读书读得最痴迷的时候,真是废寝忘食。读名著要有从容之心,读诗歌要有“矫揉造作”之心,这样的心情都很难持久,就很难讲痴迷。要讲痴迷到废寝忘食,不能不提武侠。第一次看武侠也是在初中二年级,一本薄薄的黄皮小册子弹指惊雷,同学从书摊租来的。那之后,一口气看到不看。回想中学生趴在桌子缝上读武侠书,以为老师看不见,真是无知少年。看武侠确实是我浪费学业的一种方式,多少虚度光阴的故事,都不用提了。武侠看得多了,现在到“旧雨楼”去搜老书看,大多能从名字找到点记忆,但真正能记得情节并愿意再看的,还是金庸和古龙。我估计迄今为止,金庸的某几部小说,我看了不下三十遍。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金庸先生的武侠更火了,也经常有人嘲笑甚至漫骂。那些人成长的过程中没遇到武侠,娱乐不缺武侠,到了有高深文化的成年,就难以宽容对待这种能够在大众“泛滥”的作品。除了童话和教科书,也没见比这个读者群更多的吧。我想,武侠只是一种故事形式,何必抨击它。不上你的大雅堂,让它在大众里生存就是了。都在说故事,载体不同,何必相煎。
鹤惊昆仑虽然没很玄的武功,但很耐看。残肢令语言很一般,但很直接,就象一下子削人手足这种工夫,直接得残酷。而金庸先生的书,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小时侯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听着水浒里英雄的故事长大,让我们懂得忠孝节义,懂得负责任。在武侠书里,也能够发现善恶美丑,能享受一下野史带来的乐趣并结合着温习历史,能够发现很多负责任的角色。这种理想化、典型化的角色描写,有时能满足我们设身处地的一些遐想。比如,郭靖、箫峰是大英雄能本色,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人不景仰?令狐冲、少年杨过飞扬跳脱,韦小宝机巧鬼变,段誉其实大智若愚,皆能历经悲欢险阻终成大器,不亦快哉?黄蓉的聪、程瑛的慧、仪琳的纯、双双的温良,王语嫣的江南美、骆冰的豪杰气、任盈盈的亦正亦邪,不都是吸引我们的娇好女子?对爱读金庸的人来说,连爱情观恐怕都能受到些影响。比如杨过的痴情、韦小宝的博爱、程灵素的牺牲、郭靖黄蓉的夫唱妇随,等等。也有爱的反面教材,比如李莫愁和阿紫的偏激之爱以凄惨而终、杨康的欺骗之爱给妻儿带来了苦难、段正淳的花心之爱致使纷扰不止并且集体死亡、田伯光好色淫乱最终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等等。作品只要传播了好的意义,形式无可厚非。
戏言:瓦岗寨和水泊梁山的草莽英雄,有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本质;三言两拍传播了深刻的社会意义;金瓶梅岂直一部情色小说,它更多是在抨击宋朝地主的颓废奢靡生活;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的鬼神,也决不仅仅是鬼神,所以不能与玄幻小说相提并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外国的传奇,与我们无关。括弧:之所以说是戏言,是无法将武侠小说与上述作品相比。没有可比性,如同殿堂与四合院无法相比一样,尽管,四合院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地方。
五、我读散文和随笔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散文。去年买了一本英美诗歌散文赏析,目的是学习英语,但那本书整理得很好,为我提供了阅读散文的机会,也增强了对阅读散文的愿望。我阅读散文不是要学习“散而不散”的境界,是因为篇幅小,语言大多平易近人,很容易从中找到智慧与顿悟,找到深厚的情谊或者深刻的批评。
中学时代,除了课本里的佳作之外,也能找机会看些小文章和名家手笔。那时侯读者文摘是必须要看的,现在不看了。记得看三毛写沙漠里的流浪,基本上是按故事来看的。也看些别的象散文的东西,至包括看益智的漫画。从中受益,主要是表达和顿悟。
在我的贫瘠的书架当中,我看到一本中国最佳散文2001、林语堂先生散文、随笔的编本智慧人生,还有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和一本希腊神话故事算是散文,其他就没了。不过,随处都是散文。我的英语课本和学习材料里有散文,我在出差当中买的一些书都属于这种文体,随便拿份报纸来看看,你什么都看得到。
所以,唯一离我不算太远的,就算是散文和随笔了。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需要健康向上、智慧横流的散文世界。
我对读书的向往
我想,我不敢也不能嘲笑我依然粗鄙的生活,因为我其实乐在其中,其实那一点也不粗鄙,因为心中有爱。我要在对读书的怀念里,寻找读书人的生活味道。不做百无一用的书生,但要做个有怀念和向往的读书人。这一点,和要做和商人、军人、体育人、音乐人没关系。和是否成熟没关系。学习中有获得知识的乐趣,但知识一旦要和业务与管理相结合,就变得很生硬。读教材,不是陶冶情操的读书,是拓展思路的读书。在网络冲浪,手指跳跃着指挥大脑。信息如潮流并且迅速更新,象不断摔碎在岸礁上的浪花,速度决定了思考方式。去读电子书,也没有那种执卷、翻页的乐趣。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有时收获颇丰,但都不是读书。
我希望我能在矛盾的思想中找到不矛盾的生活方式,将活着、家、工作、读书、锻炼等等放在一个名字叫做“时间”的柳条筐里,扛在背上,继续前进。人不可能背负所有的东西,有漏下的,就有留下的。
所以,愿我们用我们心中的笔,为明天留下一张,今天的、免冠的、卸妆的、沉着的、自然的,素描。
2006-6-25
旅行时常能看到任意的读书的人。在阳光煦和的沙滩上、游泳池边、商务楼前广场上、公园的长椅或者某个台阶上,在飞机上,在餐厅,在酒店大堂,那些读书的人在享受阅读。有次在佛罗伦萨看见一个女人,坐在日头底下的墙边,带着墨镜读书。我在心底羡慕她的自由随意,羡慕她的享乐其中。
我们通过读书认识世界,思索人生,发现美并享受美。书有很多种,就象人有很多特点,作者的思考,引导着人心向往,如身临其境。美也有很多种,书里面的美,是智慧的演化,等着我们从不同的路去发觉,去感悟。
书香胜脂粉香,书妆胜过浓妆艳抹。“三日不读书言语乏味面目可憎”
而我,已经好久不读书。
我好久不读的书有几种。
一、我的画书。括弧,学名小人书。
小时侯也读过童话书,但不丰富。最喜欢的,还是我的画书。我记得父亲给我买的最完整的一套画书是隋唐演义。眼下数了数,十八条好汉除了第十二忘记了以外,还都记得。那时侯的小画书,绘制人物和动物的线条大多很流畅,没有污七八糟的背景。我可以照着画一匹战马,或者一个长袖的美女。自己的画书是不够看的。上学下学,经常在画书摊那里一分两分钱地看一本。画书摊是张油布或者塑料纸,画书接龙一样排着,没一本是新的。掉皮缺页常有,最烦人是一套书里缺一本,上下故事接不上。没钱的时候,老先生拿个小棍,在蹭书看的小学生面前指指点点,曰:“别翻了,别翻了,都让你们给翻烂了。到一边看去。”到一边看去,是要花钱的,不过有个小马扎可以坐。
后来,可能到了四年级之后,画书就不看了。但当初一班级里搞绘画展的时候,我依靠我的画书,临摹了一副杨六郎杨延昭的铅笔画像,贴在班级的墙上。人物比例明显失调。那是我的第一副绘画作品。由此推断,目前能比老婆画得好点,成为女儿的绘画工匠,皆拜当年小画书所赐。
孩子两岁时,我兴致勃勃跑到书店,给孩子买画书。除了迷宫、图画之外,我搜到一套西游记和一套成语故事,如获至宝地拎回来,却被老婆嘲笑。因为到了现在,孩子还是看不了。我自己翻翻,学学成语而已。
二、我读过名著。
真正的阅读发生在中学。诗词歌赋,琼瑶到海明威,三言二拍到家春秋。所读很单薄,符合当时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一次吹牛:“我高中时代就把你一辈子能看的名著都看完了”其实没看多少。有这样的反思是实事求是。比如,现在看到别人谈名著的时候,自己只能干瞪眼。那些名字,那些高深的思想,好象熟悉其实陌生。文海三千水,我可能只取了我这一瓢饮了。所以,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荡。
外国名著带给我的震撼最初是来自于约翰。克里斯朵夫,那是第一次在思想上有感触的阅读。感谢傅雷先生。在读海明威的时候,是模仿语言的阶段。到了今天,重新摸起来他的英文版本,还是在学习语言。对外国文学,真的知之甚少。
文言文对我有更强烈的吸引力。我喜欢古典名著之初,是初二暑假里读红楼梦。记得清楚,趴在凉席上用个小本本,抄写我喜欢的句子和每页下面小字里面的典故。姐姐看我抄的东西在于皮毛,嘴角撇了撇。我还能记得黛玉“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我喜欢读三国,因为充满斗争,也因为有豪杰。温酒斩华雄,何其壮哉。对文言文开始思考,也是在初二。父亲问我:岳飞满江红里哪句最好?我想了想回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父亲笑了,说:“这句挺好,不过最好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凭我当时的少年阅历,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明白。古体的文章和著作,也没看多少。
后来看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小说,有一些确实震动心灵,比如知青文学。到我的时代,已经没有普遍的患难。想想也不过二十年的距离。到现在这一代,也许已经不在乎,也许正在制造新的患难。而时代赋予青年,以及青年对于时代的意义,已经截然不同。
我喜欢名著,让我的少年时代,在别人的故事里,浅尝悲欢,智慧增长。
而从参加工作开始,就没看过什么名著了。有时买本小说杂志看看。其中有些小说,在现在人观点里,也算名著了。这样看,已经稀里糊涂过了十多年。现在对名著的概念淡了,很不应该。还是要拿起本老书来读一读,因为,人文的智慧至今也没有超越几千年之前的古人。
为什么不看小说了呢?有必要分析一下。可能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可以刺痛神经的故事,可能因为没有达人盖世的作家,可能表现故事的方式越来越多了,比如影视。所以有的人可能是看过了影视再去看小说,比如亮剑,比如二月河。不看小说也可能是自身的原因。青春在走向枯萎,人生的智慧正在转折,从惑至不惑,有个混乱的过程。这个过程里,宁可将思维浮躁,在忙乱的事业里完成潜移默化。括弧,不能自圆其说。其实,不是不爱看小说。在机场书架翻来翻去,还是看小说。给孩子买儿童画报的时候也挑十月、收获、小说月报等看看,偶尔买一本。现在看小说,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情绪。比如年纪小的时候看雪城、永失我爱、一地鸡毛、你是一条河和活着的时候,很容易看进去,现在就很难。不是作家的原因,是我没有发现好的作品,也可能因为年龄增长让内心变得冷漠。
去年,朋友从商务印书馆给我买了本thedavincicode,大老远捎来,现在摆在书架上,价签的时间是050102。到今天看过电影了,书也没翻几页。这也许不算名著,算潮流,如同世界的“指环王”和中国的“80后”多年之后,这本书也许成了名著“指环王”也可能被视为玄幻里程碑“80后”也被“90后”、“2000后”淹没在不常用文件夹里了。
三、我的诗与歌
我喜欢唱歌,曾经唱得不错。我把诗词歌赋统统归如一个字:“歌”二十岁之前写一些东西,来表达不成熟的寂寞和奋斗的情绪,也以“二十写歌”来定义。
我喜欢读读古诗词,但一度非常厌烦考试的时候要求回答什么作者,诗歌的标题,时间地点等,因为我经常答不上来。我始终认为,要阅读并欣赏诗歌的美,跟名字等没关系。要研究系列,结合历史和情境时,才能有用。要让我回答某某的某诗是什么名字,我回答不上来。眼下马上想,白发三千丈,该诗是什么名字?到百度搜了一下才恍然,原来是秋浦歌。反思,读诗只读诗意可能说的牵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自己在“爱好”的诗歌上,也是半吊子水平。我记得曾经摆在枕边的古典诗词,是一本唐诗宋词的选本。装帧不美,简评和注释很有用,说明背景和典故,所以每首诗词都是一个故事。片段地读古诗歌,经历的阶段也大体从崇拜语言,到体会情感,到患得失,到国家民族等几步。我曾喜欢背诵滕王阁赋,曾经有一段很沉迷于“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后来随着年龄增长,不那么偏了。最喜欢的一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经常能想起来的诗是东坡的“人生到处知何似”目前,不是最喜欢,却认为很有意义的一句,是“心底无私天地宽”有时候好为人师,用这一句去劝导那些执迷不悟的朋友。各种迷都有,括弧,不是痴迷的迷,是迷惑的迷。最能证明半吊子古诗词水平的是,我不懂格律。曾对着王力的诗词格律发了半天狠,要学习学习,但颇觉得枯燥而放弃。是因为我已经过了学基础的年龄?不是,是因为不读书,胸中已经没有了诗意。
现代的诗歌,我读的不多,对什么“超现实”等概念或名堂不感兴趣。我没读过北岛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只是读过名诗人的一些名诗或名句。少年时代我读译作散文诗,读青春诗人。读汪国真,不记得有什么感触,但席慕容着实拉我年少的心到非现实的梦境里寂寞了一回。
“诗情画意”这个词对我们的生活有特殊意义,是体会美好生活,享受自然和情感的写照。爱情怎么来的?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看法完全不同,但诗歌在青少年时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时我们都有个歌本,我的歌本里有我自己写的诗歌,自己可以吟唱。或静或狂,或落寞或激昂,有很多可以看出来单薄得可爱的爱情。现在翻开歌本,只能微笑,不愿意沉进去回忆少年时的那种痴情。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商人。
对诗歌的理解是读诗的当事人自己的事。二十岁,我为读朱彝尊的高阳台“前度桃花,依然开遍江浔”而思之神伤,写下“我愿意用我的一生一世,换取与你的一季”现在想起来,颇有点意思。
谁为你解忧
三更五更与你携手
今夜且以踏歌的步子来去
梦回处
烛花开遍小楼
四、我看武侠
读书读得最痴迷的时候,真是废寝忘食。读名著要有从容之心,读诗歌要有“矫揉造作”之心,这样的心情都很难持久,就很难讲痴迷。要讲痴迷到废寝忘食,不能不提武侠。第一次看武侠也是在初中二年级,一本薄薄的黄皮小册子弹指惊雷,同学从书摊租来的。那之后,一口气看到不看。回想中学生趴在桌子缝上读武侠书,以为老师看不见,真是无知少年。看武侠确实是我浪费学业的一种方式,多少虚度光阴的故事,都不用提了。武侠看得多了,现在到“旧雨楼”去搜老书看,大多能从名字找到点记忆,但真正能记得情节并愿意再看的,还是金庸和古龙。我估计迄今为止,金庸的某几部小说,我看了不下三十遍。随着电视剧的热播,金庸先生的武侠更火了,也经常有人嘲笑甚至漫骂。那些人成长的过程中没遇到武侠,娱乐不缺武侠,到了有高深文化的成年,就难以宽容对待这种能够在大众“泛滥”的作品。除了童话和教科书,也没见比这个读者群更多的吧。我想,武侠只是一种故事形式,何必抨击它。不上你的大雅堂,让它在大众里生存就是了。都在说故事,载体不同,何必相煎。
鹤惊昆仑虽然没很玄的武功,但很耐看。残肢令语言很一般,但很直接,就象一下子削人手足这种工夫,直接得残酷。而金庸先生的书,是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读的。小时侯听着岳飞传、杨家将、隋唐演义,听着水浒里英雄的故事长大,让我们懂得忠孝节义,懂得负责任。在武侠书里,也能够发现善恶美丑,能享受一下野史带来的乐趣并结合着温习历史,能够发现很多负责任的角色。这种理想化、典型化的角色描写,有时能满足我们设身处地的一些遐想。比如,郭靖、箫峰是大英雄能本色,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人不景仰?令狐冲、少年杨过飞扬跳脱,韦小宝机巧鬼变,段誉其实大智若愚,皆能历经悲欢险阻终成大器,不亦快哉?黄蓉的聪、程瑛的慧、仪琳的纯、双双的温良,王语嫣的江南美、骆冰的豪杰气、任盈盈的亦正亦邪,不都是吸引我们的娇好女子?对爱读金庸的人来说,连爱情观恐怕都能受到些影响。比如杨过的痴情、韦小宝的博爱、程灵素的牺牲、郭靖黄蓉的夫唱妇随,等等。也有爱的反面教材,比如李莫愁和阿紫的偏激之爱以凄惨而终、杨康的欺骗之爱给妻儿带来了苦难、段正淳的花心之爱致使纷扰不止并且集体死亡、田伯光好色淫乱最终理所当然不可不戒,等等。作品只要传播了好的意义,形式无可厚非。
戏言:瓦岗寨和水泊梁山的草莽英雄,有反抗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本质;三言两拍传播了深刻的社会意义;金瓶梅岂直一部情色小说,它更多是在抨击宋朝地主的颓废奢靡生活;聊斋志异和西游记的鬼神,也决不仅仅是鬼神,所以不能与玄幻小说相提并论;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是外国的传奇,与我们无关。括弧:之所以说是戏言,是无法将武侠小说与上述作品相比。没有可比性,如同殿堂与四合院无法相比一样,尽管,四合院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地方。
五、我读散文和随笔
有一段时间,很喜欢看散文。去年买了一本英美诗歌散文赏析,目的是学习英语,但那本书整理得很好,为我提供了阅读散文的机会,也增强了对阅读散文的愿望。我阅读散文不是要学习“散而不散”的境界,是因为篇幅小,语言大多平易近人,很容易从中找到智慧与顿悟,找到深厚的情谊或者深刻的批评。
中学时代,除了课本里的佳作之外,也能找机会看些小文章和名家手笔。那时侯读者文摘是必须要看的,现在不看了。记得看三毛写沙漠里的流浪,基本上是按故事来看的。也看些别的象散文的东西,至包括看益智的漫画。从中受益,主要是表达和顿悟。
在我的贫瘠的书架当中,我看到一本中国最佳散文2001、林语堂先生散文、随笔的编本智慧人生,还有池莉怎么爱你也不够和一本希腊神话故事算是散文,其他就没了。不过,随处都是散文。我的英语课本和学习材料里有散文,我在出差当中买的一些书都属于这种文体,随便拿份报纸来看看,你什么都看得到。
所以,唯一离我不算太远的,就算是散文和随笔了。
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孩子,需要健康向上、智慧横流的散文世界。
我对读书的向往
我想,我不敢也不能嘲笑我依然粗鄙的生活,因为我其实乐在其中,其实那一点也不粗鄙,因为心中有爱。我要在对读书的怀念里,寻找读书人的生活味道。不做百无一用的书生,但要做个有怀念和向往的读书人。这一点,和要做和商人、军人、体育人、音乐人没关系。和是否成熟没关系。学习中有获得知识的乐趣,但知识一旦要和业务与管理相结合,就变得很生硬。读教材,不是陶冶情操的读书,是拓展思路的读书。在网络冲浪,手指跳跃着指挥大脑。信息如潮流并且迅速更新,象不断摔碎在岸礁上的浪花,速度决定了思考方式。去读电子书,也没有那种执卷、翻页的乐趣。工作和生活中的交流,有时收获颇丰,但都不是读书。
我希望我能在矛盾的思想中找到不矛盾的生活方式,将活着、家、工作、读书、锻炼等等放在一个名字叫做“时间”的柳条筐里,扛在背上,继续前进。人不可能背负所有的东西,有漏下的,就有留下的。
所以,愿我们用我们心中的笔,为明天留下一张,今天的、免冠的、卸妆的、沉着的、自然的,素描。
2006-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