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印象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黛绿美人文集最新章节!
(一)
对金陵(权作南京的称谓),我的记忆很边缘,十多年前我在那地方读书,学校很小,座落在金陵西北约三、四十里的江浦,其地在江北,县城巴掌大,象一片树叶寂寞地遗落在贫瘠的丘陵之地。据汤包店口刻字的老头说,此地是清季镇压太平军的清军江北大营的行辕所在,我念书的那当儿,街面上建筑拥挤破旧,犬牙交错,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因房屋、铺面而转折、蜿蜒,你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路尽处,你总会冷不丁地站在几乎一色的漆迹斑驳的院门口,你折回去,刚转身顺着路想找一处热闹去处,一条散漫的叉径已将你带到小镇的外缘的树林边。我们学校在县城西北的小山岗上,校门面东立在半坡上,进得校来,拾级而上,生活区、学习区在坡脊的长狭地带,由北至南约一里长,分别是女宿舍楼、男宿舍楼、教职工宿舍楼、学生食堂、教职工食堂、大礼堂、图书馆、阶梯教室、教学楼,紧挨教学楼是沿南坡边缘用砖石砌成的围墙,围墙因坡势起伏,有些地段因根基不牢,已断裂变形,围墙外一溜烟种着碗口粗的高瘦的白杨,到了秋天,哗哗作响,很撩乡愁。我在那小山坡上,度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那时我刚二十出头,心气浮躁,很有些画地为牢的愁闷,为求解脱,每晚于入睡前,都如老僧诵经般读一段论语,三年下来,一本书书脊裸裎,纸叶脱落“韦编三绝”却不能会意于心,我仍象一枚青涩的橄榄,辗转于家庭、单位之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来品尝这苦涩中积淀的芳香。
我入学的那年,正值“6。4”上届的老乡,都忙着反思,没有接风的热闹,校园的气氛很沉闷,刚好没过多久就是国庆,在南艺的同学来信邀我共赏栖霞霜枫,我便搭乘公交,花上五十分钟,晃荡颠簸到草场门的南艺,在那儿住一夜,约好第二天一早同去,不料当天晚上同学的父亲在南京查出癌症,突有此变,同游看样子是不可能了,我只得手拿地图,一人游栖霞了,早晨山上霜气重,我索然地坐在山腰的亭子里,山径通幽,行人稀朗,满山的枫树凝碧如黛,古刹钟磬清音缭绕云端,一点没有想像中的如霞似锦的绚烂的景致,真有些失落,中午疲惫地搭车回去,没再去打搅那位不幸的同学,回来蒙头大睡,事后也没写信去慰问一下,从此,我和他便音讯隔绝,听说他毕业后留在南京某中学教美术,后来辞职办公司,在海浪中博击,现在大概已发达了吧.我在此后大约半年的时间就蛰伏在校园里,足不出户,中间只在鼓楼广场前的地摊上觅得李贽的藏书、焚书,两套旧书花了我两个月的零花钱,害得我有好长一段时间只能吃食堂里的清汤寡水,一顿牙祭都没打成。
(二)
那年秋天,天气晴朗而干燥,有一天黄昏,夕晖冷瑟,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凭栏南眺,透过稀疏枯黄的杨树叶,我惊讶地发现东南离此大约二三里的地方,竟隐着一围三四亩地见方的竹林,篁尖雅致高贵的翠绿在晚风中摇曳,如一段青绿山水中点攒的警醒的花青。
我顿起探幽之兴,下楼从南墙坍塌处侧身而出,在草丛中的荒冢间觅道而行,等到了竹林边,已是暮色四合,薄烟在林间飘忽不定,淙淙溪水从竹林里流出,竹叶婆娑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踩着铺满泛黄竹叶的小径,走进竹林深处,大约走了六七十步,眼前便豁然开阔,林中有半亩平整的空地,立着上下六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仿古式样,很雅净,正屋的大门洞开,门楣上悬挂着一张匾,就着微弱的光亮,依稀可辨,上书“林散之纪念馆”几个大字。
散之老人我心仪已久,不想在这里遇着他的祭祠,不免肃穆噤声,升堂礼拜。但很遗憾,堂屋里竟零乱地堆放着菜蔬、粮草和别的杂物,西墙根打着地铺,南墙的角落里支着一口小锅灶,由于没有排烟的设施,南墙大半壁已被薰得黧黑,一位长得矮小干瘦的老头正使劲地用蒲扇往灶膛里扇火,湿柴火鼓了风,火苗从呛人的浓烟中窜出,肆意地舔着灶壁,映出屋内憧憧黑影,我怃然而退,若有所失。散之老人身前曾在江浦挂职,还是将他拄杖于昏黄路灯下行吟的身影镌刻在记忆里,更生动,更持久,再坚固的纪念物也会消磨、漫漶,唯有真正脱凡的艺术,才能弥久愈新。这正是我多年后释然于心,聊作自慰的原因。(刚收索了“林散之”条,获知纪念馆已对外开放,作为江浦县的一块招牌,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三)
第二年开春,我在教师阅览室遇到了一位李姓的管理员,那时,他大概三十五、六岁,中等个头,身板有些孱弱,戴副厚玻璃片眼镜,眼泡有些鼓凸,眼神惺忪、游移,总象刚睡醒一样。他面色苍白无力,说起话来常带着一丝腼腆的笑意,嘴里总散溢出阵阵奶香。
他是内地某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父亲离休前是某省某厅厅长,离休后住在和我们学校比邻的青海老干所,李是家中的老么,被照顾随父一起来南京生活,又就近将工作按置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也许是生活很优闲的缘故,他总是慢条斯理地坐在办公桌后,在桌上随意地摊上一本书,两手捧杯,象入定似的看一叶书,有时能一个小时都不翻转书页,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写字也好象比别人慢半拍,先是拧开笔帽,再拉开书写的字势,在纸上比划着、踌躇着,象是要鉴发类似独立宣言的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文件。我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他有个爱好是写书评,但老实说,我从没有拜读到他一篇完整的书评。我是在暮春的一个晴暖的午后溜进教职工阅览室的,他那时正低头专心地看一本书,我蹩进去站在一排书柜的后面,书柜里上锁的玻璃窗后立着一册册像砖头似的大书。
“请出去,这里不对学生开放。”我听到他温和地说。
我没回应,继续拿眼睛搜索柜子里的图书。他没再说什么,一直到下班,好像我已经走了似的。以后我象这样又进去了两次,因为只能看看书脊,我几乎失去了再浏览下去的兴趣。我打算悄无声息地走出去,正如我偷偷摸摸地溜进来。
“你喜欢读历史?”他仿佛洞察我的心思,悠闲地抬起头,把目光从书叶上移注到我的身上。接着象是自言自语地说“读古书没有用的。”但他还是站起身,用修长白皙的手指从柜子里粘出一册栾城集,也不讲解,只是不断地用手摩娑着,像是要告诉别人“回”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已,神情凝重中透出自得,他最终到底没有讲一句话,只是摇摇头,把书又重新插进书架上。不过我却因此莫名地获得了可以随便翻拣图册的权力,条件只有一个:遇有新书上架,先替他登记一下。
我就这样翻阅了两三个月,有一天他对我说,光泛读只是浮光略影,你不如跟我读通鉴吧。我其实对读古书并不感兴趣,但看他很诚恳的样子,不忍心拂了他的心意,便点点头,他于是很热心地从书库里调出胡三省注的通鉴,每天以一年记事为限,教我句读、训诂,他还要我写出心得,但我总是推说太忙,不尽心写,或干脆不写,他也不责备,他有一次对我说,不写也成,等空闲的时候,找来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读一读,那上面发尽了古今好议论。
(四)
我这样大概到了六月份,金陵城里的同学又折简见招,大意是和我同届的成绩最好、最有感招力的同学,要在金陵城搞个同乡会。我如期前往,午饭是在南大南园学生食堂吃的,盟主纵横捭阖,机变莫测,周旋在各色人等之间,游刃有余,实令我辈感佩。但终因人怀异志,不果而散。盟主现供职市人事要津,六年前参加一次同学婚礼,他很官派地同我们一一握手,临到我时,他略加思索,我以为他记起了我的名姓,内心感激,不料他竟说,好面熟,像是在哪见过。我只得苦笑,不知说什么好。我再回说那天下午的事,我们散后,我和两三同好,爬紫金山,傍晚,从北面无路径处下,等到了北麓,已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从徐达墓过,不免平添许多感慨。晚上,寄宿在南林,夜间淅沥地下起小雨,一宿无眠。我于辗转反侧之际,暗笑自已的迂,我就象恋家的老农,过不得城市的繁华生活,这样想着,心里竟对金陵生出怨恼来。
(一)
对金陵(权作南京的称谓),我的记忆很边缘,十多年前我在那地方读书,学校很小,座落在金陵西北约三、四十里的江浦,其地在江北,县城巴掌大,象一片树叶寂寞地遗落在贫瘠的丘陵之地。据汤包店口刻字的老头说,此地是清季镇压太平军的清军江北大营的行辕所在,我念书的那当儿,街面上建筑拥挤破旧,犬牙交错,坑坑洼洼的沥青路因房屋、铺面而转折、蜿蜒,你漫无目的地走在街头,路尽处,你总会冷不丁地站在几乎一色的漆迹斑驳的院门口,你折回去,刚转身顺着路想找一处热闹去处,一条散漫的叉径已将你带到小镇的外缘的树林边。我们学校在县城西北的小山岗上,校门面东立在半坡上,进得校来,拾级而上,生活区、学习区在坡脊的长狭地带,由北至南约一里长,分别是女宿舍楼、男宿舍楼、教职工宿舍楼、学生食堂、教职工食堂、大礼堂、图书馆、阶梯教室、教学楼,紧挨教学楼是沿南坡边缘用砖石砌成的围墙,围墙因坡势起伏,有些地段因根基不牢,已断裂变形,围墙外一溜烟种着碗口粗的高瘦的白杨,到了秋天,哗哗作响,很撩乡愁。我在那小山坡上,度过了几乎与世隔绝的三年,那时我刚二十出头,心气浮躁,很有些画地为牢的愁闷,为求解脱,每晚于入睡前,都如老僧诵经般读一段论语,三年下来,一本书书脊裸裎,纸叶脱落“韦编三绝”却不能会意于心,我仍象一枚青涩的橄榄,辗转于家庭、单位之间,没有人愿意花时间来品尝这苦涩中积淀的芳香。
我入学的那年,正值“6。4”上届的老乡,都忙着反思,没有接风的热闹,校园的气氛很沉闷,刚好没过多久就是国庆,在南艺的同学来信邀我共赏栖霞霜枫,我便搭乘公交,花上五十分钟,晃荡颠簸到草场门的南艺,在那儿住一夜,约好第二天一早同去,不料当天晚上同学的父亲在南京查出癌症,突有此变,同游看样子是不可能了,我只得手拿地图,一人游栖霞了,早晨山上霜气重,我索然地坐在山腰的亭子里,山径通幽,行人稀朗,满山的枫树凝碧如黛,古刹钟磬清音缭绕云端,一点没有想像中的如霞似锦的绚烂的景致,真有些失落,中午疲惫地搭车回去,没再去打搅那位不幸的同学,回来蒙头大睡,事后也没写信去慰问一下,从此,我和他便音讯隔绝,听说他毕业后留在南京某中学教美术,后来辞职办公司,在海浪中博击,现在大概已发达了吧.我在此后大约半年的时间就蛰伏在校园里,足不出户,中间只在鼓楼广场前的地摊上觅得李贽的藏书、焚书,两套旧书花了我两个月的零花钱,害得我有好长一段时间只能吃食堂里的清汤寡水,一顿牙祭都没打成。
(二)
那年秋天,天气晴朗而干燥,有一天黄昏,夕晖冷瑟,我站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凭栏南眺,透过稀疏枯黄的杨树叶,我惊讶地发现东南离此大约二三里的地方,竟隐着一围三四亩地见方的竹林,篁尖雅致高贵的翠绿在晚风中摇曳,如一段青绿山水中点攒的警醒的花青。
我顿起探幽之兴,下楼从南墙坍塌处侧身而出,在草丛中的荒冢间觅道而行,等到了竹林边,已是暮色四合,薄烟在林间飘忽不定,淙淙溪水从竹林里流出,竹叶婆娑中,隐隐约约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我踩着铺满泛黄竹叶的小径,走进竹林深处,大约走了六七十步,眼前便豁然开阔,林中有半亩平整的空地,立着上下六间砖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仿古式样,很雅净,正屋的大门洞开,门楣上悬挂着一张匾,就着微弱的光亮,依稀可辨,上书“林散之纪念馆”几个大字。
散之老人我心仪已久,不想在这里遇着他的祭祠,不免肃穆噤声,升堂礼拜。但很遗憾,堂屋里竟零乱地堆放着菜蔬、粮草和别的杂物,西墙根打着地铺,南墙的角落里支着一口小锅灶,由于没有排烟的设施,南墙大半壁已被薰得黧黑,一位长得矮小干瘦的老头正使劲地用蒲扇往灶膛里扇火,湿柴火鼓了风,火苗从呛人的浓烟中窜出,肆意地舔着灶壁,映出屋内憧憧黑影,我怃然而退,若有所失。散之老人身前曾在江浦挂职,还是将他拄杖于昏黄路灯下行吟的身影镌刻在记忆里,更生动,更持久,再坚固的纪念物也会消磨、漫漶,唯有真正脱凡的艺术,才能弥久愈新。这正是我多年后释然于心,聊作自慰的原因。(刚收索了“林散之”条,获知纪念馆已对外开放,作为江浦县的一块招牌,得到了很好的管理。)
(三)
第二年开春,我在教师阅览室遇到了一位李姓的管理员,那时,他大概三十五、六岁,中等个头,身板有些孱弱,戴副厚玻璃片眼镜,眼泡有些鼓凸,眼神惺忪、游移,总象刚睡醒一样。他面色苍白无力,说起话来常带着一丝腼腆的笑意,嘴里总散溢出阵阵奶香。
他是内地某大学历史系毕业的,父亲离休前是某省某厅厅长,离休后住在和我们学校比邻的青海老干所,李是家中的老么,被照顾随父一起来南京生活,又就近将工作按置在我们学校的图书室。也许是生活很优闲的缘故,他总是慢条斯理地坐在办公桌后,在桌上随意地摊上一本书,两手捧杯,象入定似的看一叶书,有时能一个小时都不翻转书页,不知道他在干什么,他写字也好象比别人慢半拍,先是拧开笔帽,再拉开书写的字势,在纸上比划着、踌躇着,象是要鉴发类似独立宣言的影响人类进程的重要文件。我是在很久以后才知道,他有个爱好是写书评,但老实说,我从没有拜读到他一篇完整的书评。我是在暮春的一个晴暖的午后溜进教职工阅览室的,他那时正低头专心地看一本书,我蹩进去站在一排书柜的后面,书柜里上锁的玻璃窗后立着一册册像砖头似的大书。
“请出去,这里不对学生开放。”我听到他温和地说。
我没回应,继续拿眼睛搜索柜子里的图书。他没再说什么,一直到下班,好像我已经走了似的。以后我象这样又进去了两次,因为只能看看书脊,我几乎失去了再浏览下去的兴趣。我打算悄无声息地走出去,正如我偷偷摸摸地溜进来。
“你喜欢读历史?”他仿佛洞察我的心思,悠闲地抬起头,把目光从书叶上移注到我的身上。接着象是自言自语地说“读古书没有用的。”但他还是站起身,用修长白皙的手指从柜子里粘出一册栾城集,也不讲解,只是不断地用手摩娑着,像是要告诉别人“回”字有几种写法的孔乙已,神情凝重中透出自得,他最终到底没有讲一句话,只是摇摇头,把书又重新插进书架上。不过我却因此莫名地获得了可以随便翻拣图册的权力,条件只有一个:遇有新书上架,先替他登记一下。
我就这样翻阅了两三个月,有一天他对我说,光泛读只是浮光略影,你不如跟我读通鉴吧。我其实对读古书并不感兴趣,但看他很诚恳的样子,不忍心拂了他的心意,便点点头,他于是很热心地从书库里调出胡三省注的通鉴,每天以一年记事为限,教我句读、训诂,他还要我写出心得,但我总是推说太忙,不尽心写,或干脆不写,他也不责备,他有一次对我说,不写也成,等空闲的时候,找来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读一读,那上面发尽了古今好议论。
(四)
我这样大概到了六月份,金陵城里的同学又折简见招,大意是和我同届的成绩最好、最有感招力的同学,要在金陵城搞个同乡会。我如期前往,午饭是在南大南园学生食堂吃的,盟主纵横捭阖,机变莫测,周旋在各色人等之间,游刃有余,实令我辈感佩。但终因人怀异志,不果而散。盟主现供职市人事要津,六年前参加一次同学婚礼,他很官派地同我们一一握手,临到我时,他略加思索,我以为他记起了我的名姓,内心感激,不料他竟说,好面熟,像是在哪见过。我只得苦笑,不知说什么好。我再回说那天下午的事,我们散后,我和两三同好,爬紫金山,傍晚,从北面无路径处下,等到了北麓,已是口干舌燥,浑身乏力。从徐达墓过,不免平添许多感慨。晚上,寄宿在南林,夜间淅沥地下起小雨,一宿无眠。我于辗转反侧之际,暗笑自已的迂,我就象恋家的老农,过不得城市的繁华生活,这样想着,心里竟对金陵生出怨恼来。
温馨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