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心灵密境之旅》
推荐阅读:夜的命名术、天庭小主播、我和女主播的那些事、娱乐玩童、西游之问道长生、一符封仙、六零小娇妻、都市小世界、变身咸鱼少女、圣神传承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巅峰使者文集最新章节!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单独写点读后感,而且是感到非写不可。我想这本印数只有8000册的书,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应该是陌生的。我有缘认识它也是非常偶然的。这样说来,时光要倒推到两三年前。
那时,我在深圳市区读高三,第一学期学校就开始对我们进行大量关于高考题的训练和模拟考试,其强度不言而喻,内地来的班主任说,学校这样的训练强度可以是全国第一了。但是为了考大学大家似乎都甘之若饴的承受。
在高三期间我的学校是规定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晚上回校上晚自修,不多不少,就一天时间!又是一个可以回家的星期六,本来可以留校,但我受不了,空气中总是充斥着压力和紧张气氛,所以,一天我也必回家。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回到镇里,在书店的旁边站下车,本想径直回家,母亲煲好了汤在等我。头脑一闪就走去书店逛逛,祈盼能买本散文读读,因为高三没有时间缠绵于小说阅读了。只能读点短的实用的,散文是首先绝对有利于写作话题作文,那时读散文就怀着这一点卑劣功利目的。然后,最好再买本能够抚慰心灵的书,不想被压力压到内心失调变态,所以买本让心灵宁静让奋斗成为和谐符的书,我想非常非常必要。
逛着逛着就买了一本刘塘的随笔和这本心灵密境之旅。那时满足了好一阵,心想,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本书有“心灵”二字真是直逼我要的主题。应该就是我想要的“抚慰心灵的书”吧。
在家读一些又在回校的车上读一点,竟发现大失所望。书中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那么地与我身处的世界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荒诞无稽。那时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未有过的冲击。忍着冲击卒读它五十多页,再也受不了。下了个结论:读该书不但不能抚慰心灵,而且还有扰乱内心平衡的作用。
这本书就搁浅了将近两年,在大一有断断续续翻阅过几页,但就是始终没有心理准备去把它读完。直到现在大二的寒假,把书架上未读完的书都扫荡过了,那么就剩这本漏网之书了。
于是鼓起勇气,决定翻开心灵的梦魇,重读心灵密境之旅。
本书写的是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与印地安灵士唐望的偶遇,唐望引导他踏上长达10年的心灵密境之旅。这位接受理性思考训练的学者,跟着唐望———这位精神导师,重新发掘生命的课题与力量,进而省思主流社会所珍视的价值标准。透过这对师徒的对话,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而灵士世界的战士训练,教导我们如何去过一种有趣而富于创造力的自发性生活,让我们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如实地面对自我,分享生命的智能。
我是如此远离天空/我所诞生的地方/无尽的乡愁侵袭我的思绪/现在我是如此孤单悲伤/就像风中的一片树中/有时我想低泣/有时我想大笑/带着一颗渴望的心
这是写在淡蓝色封面上的一首短诗,一首吸引我当初买此书的诗。后来读到一百多页才知道,这也是灵士唐望唱的一首歌的歌词。意境甚佳。作者的文采真是不错,理性与感性很好的结合,我甚至认为作者若写一些情感小说必会大卖,但他却是写社会学的大课题,越读到最后越是这样认为,甚至读到最后一章我产生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和感动。始终站在读者的一边与灵士对话,读者对“灵”的疑问,几乎作者都会对灵士发出提问。这让读者感到作者不是在自说自话的编故事,而是在与读者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生命的话题。
书中多次提到“战士精神”这里的“战士”并非指一般意义的战士。“‘战士精神’就是‘力量的战争’,所有眼前的景象都是对你个人力量的挑战,你必须自己面对,别人无法分享“在你的任何时刻,只有你看到景象,只有你明白,你必须对付它,不要莽撞,不要畏缩,勇往直前去解开个人力量的奥秘。”
书中说到的“不做”隐藏了一种教诲人如何在静止或停顿中去看世界现象变化的哲思。
“做”亦是书中提到的。“‘不做’不能只是克制,而是‘不做’本身即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人必须停顿‘做’的盲流,把自己引到另一个奥秘里头去。”
其实我看也并非“奥秘”只是说人不能一味的忙碌(即“做”),许多时候停顿下来(即“不做”)才是大举动,那样反而思考到许多参悟到许多,自然在良好思想成果的指导下,反作用于“做”自然也就通过“不做”而“做”得更好。作者的观点看似迷雾实则严格的游悠于唯物论的范畴。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一个隐藏的问题,也应该是众多读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书中告诉我们了答案,有位学者做出这样的概括:“我们学习到失去自我重要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醒自己必死。这些道理不是永远正确的吗?在我们世俗的消费主义社会中,为什么会有人(指读者更指研读塔斯卡尼达的众多学者。笔者注)要去读一个远在异乡,且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所写的这些书(指多本关于唐望故事的书。笔者注)?但是在这里所提出的课题是永恒而普遍的,不管地理、文化或教育背景如何差异,我们都共享这些课题。也许,在我们追求生存、金钱与荣耀的过程中,这些书能让我们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发现我们的共同性与限制,使我们成为更有情感、更积极的人。卡斯塔尼达与唐望的旅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它让我们产生些许的内省及自我启发,如实面对生命。”
跟随灵士唐望学习了四年之后,唐望激烈怪异的做法让卡斯塔尼达的精神状态频临崩溃,不得不中止学习,休养了两年多时间,同时完成了他的论文。这就不难理解,像我这样的平凡小辈读大师的著作,思想被冲击得承受不住,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上都情有可原。
为了能够顺利地取得学位,他于1968年将他的论文出版成书,没想到竟然造成当时美国文化界的震撼。那就是他一系列唐望故事中的第一本书——唐望的教诲:亚基文化的知识系统(暂译,the teaching of do tuan:a yaqui way of knowledge)。在1971年出版第二本唐望的故事:另一种真实:与唐望进一步的对话(暂译,a separate reality:further co女ersations with don juan)。在1973年出版伊斯特兰之旅:唐望的课程(jouney to ixtlan:the lessons of do juan,也就是本书心灵密境之旅)。他的第四本著作是力量的传奇(tales of pouer 1974)。
读者看大师书名即可窥其斑。之后大师每隔数年便出版一本他的笔记报告,至今四十余年来,他陆续出版了九本唐望的故事,本本扣人心弦,受人瞩目。唐望的灵术观念一再演变,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理论。
阅完本书,掩卷深思,思接千里,行空而舞。感叹大师真是不简单,一个几乎耗尽毕生的美国学者,是如此热衷于学术,热衷于人类学以及对人文的终极思考和关怀。这使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书店里到处都是美国人出版的教他人如何做人的书。美国学者对人文学社会学的探索的确比其他国家付出得多,而且更有探索的热情。我们从一些媒体和报纸杂志上常常可以了解到一些,如某美国科学家为研究为什么男人会爱女人而付出不菲青春岁月、如有美国人为研究麦当劳对人体饮食健康的影响不惜身体力行
实在是可贵,人类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大力发展,更需要人文的精神指导,而人文精神的发展就靠众多有学识且勇于探索的学者了。
曾经看过美国学者写的一本关于种族文化的书。他的扉页如此写道:我写了此书并不是为了让读者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让读者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这就是美国学者的治学态度。实在是明智,实在是清醒。探索岂有止境。许多大课题今天看似找到了答案,已被解决,随着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也许就成了另一个新的问题。于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如斯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共同记住书中的一段话吧:“如果精神被扭曲,就应该整修好它,使它洁净美好,在一生中,没有比这项工作更值得去做的了。不整修好精神就是寻求死亡,也就等于是什么都不去寻求,因为不管发生任何事,死亡终究会征服我们。”
写到这里想起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06。2。7
这是我第一次为一本书单独写点读后感,而且是感到非写不可。我想这本印数只有8000册的书,对于许多读者来说应该是陌生的。我有缘认识它也是非常偶然的。这样说来,时光要倒推到两三年前。
那时,我在深圳市区读高三,第一学期学校就开始对我们进行大量关于高考题的训练和模拟考试,其强度不言而喻,内地来的班主任说,学校这样的训练强度可以是全国第一了。但是为了考大学大家似乎都甘之若饴的承受。
在高三期间我的学校是规定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星期六下午回家星期天晚上回校上晚自修,不多不少,就一天时间!又是一个可以回家的星期六,本来可以留校,但我受不了,空气中总是充斥着压力和紧张气氛,所以,一天我也必回家。坐了两个小时的大巴回到镇里,在书店的旁边站下车,本想径直回家,母亲煲好了汤在等我。头脑一闪就走去书店逛逛,祈盼能买本散文读读,因为高三没有时间缠绵于小说阅读了。只能读点短的实用的,散文是首先绝对有利于写作话题作文,那时读散文就怀着这一点卑劣功利目的。然后,最好再买本能够抚慰心灵的书,不想被压力压到内心失调变态,所以买本让心灵宁静让奋斗成为和谐符的书,我想非常非常必要。
逛着逛着就买了一本刘塘的随笔和这本心灵密境之旅。那时满足了好一阵,心想,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本书有“心灵”二字真是直逼我要的主题。应该就是我想要的“抚慰心灵的书”吧。
在家读一些又在回校的车上读一点,竟发现大失所望。书中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那么地与我身处的世界大相径庭,有的甚至是荒诞无稽。那时我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从未有过的冲击。忍着冲击卒读它五十多页,再也受不了。下了个结论:读该书不但不能抚慰心灵,而且还有扰乱内心平衡的作用。
这本书就搁浅了将近两年,在大一有断断续续翻阅过几页,但就是始终没有心理准备去把它读完。直到现在大二的寒假,把书架上未读完的书都扫荡过了,那么就剩这本漏网之书了。
于是鼓起勇气,决定翻开心灵的梦魇,重读心灵密境之旅。
本书写的是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卡罗斯•卡斯塔尼达在墨西哥沙漠与印地安灵士唐望的偶遇,唐望引导他踏上长达10年的心灵密境之旅。这位接受理性思考训练的学者,跟着唐望———这位精神导师,重新发掘生命的课题与力量,进而省思主流社会所珍视的价值标准。透过这对师徒的对话,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而灵士世界的战士训练,教导我们如何去过一种有趣而富于创造力的自发性生活,让我们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如实地面对自我,分享生命的智能。
我是如此远离天空/我所诞生的地方/无尽的乡愁侵袭我的思绪/现在我是如此孤单悲伤/就像风中的一片树中/有时我想低泣/有时我想大笑/带着一颗渴望的心
这是写在淡蓝色封面上的一首短诗,一首吸引我当初买此书的诗。后来读到一百多页才知道,这也是灵士唐望唱的一首歌的歌词。意境甚佳。作者的文采真是不错,理性与感性很好的结合,我甚至认为作者若写一些情感小说必会大卖,但他却是写社会学的大课题,越读到最后越是这样认为,甚至读到最后一章我产生一种恋恋不舍的情感和感动。始终站在读者的一边与灵士对话,读者对“灵”的疑问,几乎作者都会对灵士发出提问。这让读者感到作者不是在自说自话的编故事,而是在与读者一起学习一起探索生命的话题。
书中多次提到“战士精神”这里的“战士”并非指一般意义的战士。“‘战士精神’就是‘力量的战争’,所有眼前的景象都是对你个人力量的挑战,你必须自己面对,别人无法分享“在你的任何时刻,只有你看到景象,只有你明白,你必须对付它,不要莽撞,不要畏缩,勇往直前去解开个人力量的奥秘。”
书中说到的“不做”隐藏了一种教诲人如何在静止或停顿中去看世界现象变化的哲思。
“做”亦是书中提到的。“‘不做’不能只是克制,而是‘不做’本身即是认识世界的主体,人必须停顿‘做’的盲流,把自己引到另一个奥秘里头去。”
其实我看也并非“奥秘”只是说人不能一味的忙碌(即“做”),许多时候停顿下来(即“不做”)才是大举动,那样反而思考到许多参悟到许多,自然在良好思想成果的指导下,反作用于“做”自然也就通过“不做”而“做”得更好。作者的观点看似迷雾实则严格的游悠于唯物论的范畴。
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人?书中一个隐藏的问题,也应该是众多读者关注的一个问题。书中告诉我们了答案,有位学者做出这样的概括:“我们学习到失去自我重要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提醒自己必死。这些道理不是永远正确的吗?在我们世俗的消费主义社会中,为什么会有人(指读者更指研读塔斯卡尼达的众多学者。笔者注)要去读一个远在异乡,且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所写的这些书(指多本关于唐望故事的书。笔者注)?但是在这里所提出的课题是永恒而普遍的,不管地理、文化或教育背景如何差异,我们都共享这些课题。也许,在我们追求生存、金钱与荣耀的过程中,这些书能让我们停下脚步,反省自身,发现我们的共同性与限制,使我们成为更有情感、更积极的人。卡斯塔尼达与唐望的旅程是我们可以借鉴的,它让我们产生些许的内省及自我启发,如实面对生命。”
跟随灵士唐望学习了四年之后,唐望激烈怪异的做法让卡斯塔尼达的精神状态频临崩溃,不得不中止学习,休养了两年多时间,同时完成了他的论文。这就不难理解,像我这样的平凡小辈读大师的著作,思想被冲击得承受不住,无论从年龄还是阅历上都情有可原。
为了能够顺利地取得学位,他于1968年将他的论文出版成书,没想到竟然造成当时美国文化界的震撼。那就是他一系列唐望故事中的第一本书——唐望的教诲:亚基文化的知识系统(暂译,the teaching of do tuan:a yaqui way of knowledge)。在1971年出版第二本唐望的故事:另一种真实:与唐望进一步的对话(暂译,a separate reality:further co女ersations with don juan)。在1973年出版伊斯特兰之旅:唐望的课程(jouney to ixtlan:the lessons of do juan,也就是本书心灵密境之旅)。他的第四本著作是力量的传奇(tales of pouer 1974)。
读者看大师书名即可窥其斑。之后大师每隔数年便出版一本他的笔记报告,至今四十余年来,他陆续出版了九本唐望的故事,本本扣人心弦,受人瞩目。唐望的灵术观念一再演变,渐渐发展成一套完整理论。
阅完本书,掩卷深思,思接千里,行空而舞。感叹大师真是不简单,一个几乎耗尽毕生的美国学者,是如此热衷于学术,热衷于人类学以及对人文的终极思考和关怀。这使我们不难想象为什么书店里到处都是美国人出版的教他人如何做人的书。美国学者对人文学社会学的探索的确比其他国家付出得多,而且更有探索的热情。我们从一些媒体和报纸杂志上常常可以了解到一些,如某美国科学家为研究为什么男人会爱女人而付出不菲青春岁月、如有美国人为研究麦当劳对人体饮食健康的影响不惜身体力行
实在是可贵,人类的发展,需要经济的大力发展,更需要人文的精神指导,而人文精神的发展就靠众多有学识且勇于探索的学者了。
曾经看过美国学者写的一本关于种族文化的书。他的扉页如此写道:我写了此书并不是为了让读者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为了让读者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这就是美国学者的治学态度。实在是明智,实在是清醒。探索岂有止境。许多大课题今天看似找到了答案,已被解决,随着时代发展世事变迁,也许就成了另一个新的问题。于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如斯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共同记住书中的一段话吧:“如果精神被扭曲,就应该整修好它,使它洁净美好,在一生中,没有比这项工作更值得去做的了。不整修好精神就是寻求死亡,也就等于是什么都不去寻求,因为不管发生任何事,死亡终究会征服我们。”
写到这里想起屈原离骚里的一句诗: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