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扑朔离上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
落秋中文网 www.luoqiu.me,最快更新1908远东狂人最新章节!
却听那小兵说道:“原来,这满清的狗皇帝是被咱们革命军在北边的一位内应给毒死的,!戊戌年六君子变法,皇帝是跟六君子一个鼻孔出气的,后来西太后杀了六君子,把皇帝也给关瀛台去了,这以后啊,这皇帝就不怎么管事了,虽说皇帝不管事,可到底是皇帝,每天山珍海味的吃着,人参鹿茸的补着,这小日子可比咱小老百姓强多了,皇帝是打定主意跟西太后比命长呢,等西太后一死,这皇帝就算是扶正了,只是皇帝却没想到,他的命是跟西太后的命连一块的,西太后活不长,这皇帝也活不长。其实呀,先死的是西太后,皇帝当时还没死,本来要被人扶回金銮殿坐龙椅的,可还没等皇帝从瀛台出来,就被一包砒霜送上西天了。”
“啊?”另一个小兵惊讶道。“这么说,皇帝是后死的,那为啥朝廷要说是皇帝先死的?那个毒死皇帝的人又是谁?只怕是皇帝身边的人吧?我听说了,皇帝吃饭的时候,都有小太监先试毒的,想毒死皇帝,可不容易啊。”
“听先锋官他们几位长官的意思,那个下毒的人是西太后身边的一个大太监,他怕皇帝坐龙椅后对他不利,于是就下手了,不过那个大太监也不是幕后主使,幕后策划一切的那个人,正是革命党潜伏在北边的一位内应,虽然几位大人没明说那人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位内应不仅身居高位,而且在戊戌年皇帝变法的时候跟皇帝有过过节,如果皇帝亲政,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他,所以呀,他一见西太后病重,就开始谋划退路了,派人跑到南边,跟咱们革命党人搭上了线,答应做咱们革命党的内应,于是,等西太后一咽气,那人就联络大太监,布置了一番,照常传膳,假装太后还活着,然后用砒霜毒死了皇帝,又拖了小半天才宣布西太后已死,然后再勾结几位王爷、军机,扶了个小孩当皇帝,结果是皆大欢喜,大皇帝死了,小皇帝就是木偶,大家就都可以拼命的捞钱做官,为了掩人耳目,诏书颠倒了皇帝和西太后的死期,发出来的上谕就变了样了。听到皇帝死了,咱们南方革命党就趁机起义了,这既是与那位北边的内应商量好的条件,也是他答应给咱们的酬谢,那人说了,如果皇帝一死,天下人心动摇,就是革命的大好时候,只要咱们南方革命党一起,天下大乱,就更没人去关心皇帝死得蹊跷了,等咱们革命党占了南方各省,那位内应就在北边起兵声援,如果大事可成,他就和咱们革命党人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厉害,厉害。不过如此一来,岂不是便宜了那个人?他占北边,咱们革命党占南边,岂不是成了南北朝了?”
“那个人是汉人,南北朝就南北朝,总比鞑子骑在咱们头上好得多!”
“那倒也是。”
屋子外头的那两个小兵直管自说自话,浑然不知屋子里的一众俘虏已是呆若木鸡。
没办法,他们听到的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乍一听似乎像是说书先生编得故事,但仔细一琢磨,这故事未免编得太过严丝合缝了些,如果不是真实的宫廷内幕的话,那么,编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个天才,而且对于宫廷、官场上的权利斗争了解得非常透彻。
在场的人中有不少都是一二品的朝廷命官,尤其像端方、荫昌这样的旗人,身处权利中心,又是旗人贵胄,亲信、朋友遍布朝堂,消息自然灵通,对于他们来说,刚才那两个小兵的话里透出的意思非常明白,不需要旁人提醒,他们几乎同时都想起了同一个人:
袁世凯!
袁世凯,这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男人,自从踏上仕途,身边总是不缺“伯乐”官场之路走得可说是一帆风顺,甲午战争之后,更是趁势而起,靠着编练定武军的政绩赢得了朝廷大佬的欣赏,犹如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光彩照人,戊戌年后又被直隶总督荣禄收入夹袋,麾下定武军也成了武卫诸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新军,庚子年八国联军杀到京城,荣禄麾下的武卫诸军几乎被横扫一空,只有他袁世凯躲在山东看戏,一边打着“东南互保”的幌子跟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眉来眼去,一边扫荡山东的义和拳,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赢得了洋人的好感,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死后,他袁世凯就成了大清国朝廷和洋人共同青睐的人物,很好的充当了朝廷与列强之间皮条客的角色。
庚子年被八国联军暴打一顿的清廷终于醒悟过来,为了讨好洋人,也为了维持统治,开始实行新政,而袁世凯也凭着对洋务的一知半解开始充当起了“新政先锋”的角色,从编练新军,到设立新式学堂,从奖励通商,到倡议立宪,种种迹象表明,他袁世凯真的是一个洋务健将、维新首脑,在洋人和立宪派的眼里,他袁世凯就是那个可以挽救这大清王朝的唯一人选。
但是谁又曾想到过,当初就是这个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首鼠两端,当看到维新派必败之后,便向荣禄出卖了维新派,如果不是他的告密,慈禧太后也不会对维新派痛下杀手,这个老谋深算的女人原本是打算对维新派诸君采取“冷处理”的,但自从得知了维新派联络袁世凯、密谋兵谏颐和园之后,原本并无性命之忧的“戊戌六君子”立即被人提出牢房,审也没审便被砍了脑袋,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将袁世凯的顶子染得通红,从此之后,袁世凯就步步高升,在慈禧太后心中的位置仅次于荣禄。
对于这件事,袁世凯也曾极力撇清自己,在戊戌政变之后补记的一段日记中,极力否认了自己出卖维新派的举动,似乎他真是无辜的一样。
但历史已证明一切!如果他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又怎能赢得慈禧太后的青睐?就靠他编练新军?办理洋务?朝廷里不止他一个洋务人才,为什么慈禧只重用他一个?就是因为他曾经用行动向慈禧太后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证据就是六君子的人头。这年头,朝廷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走狗,忠心耿耿的走狗!
后世史学家经过认真研究,得出结论:无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还是之后,他的行为都加重了这场政变的血腥程度,导致变法运动以极其惨烈的结局收场,虽然那场脱离实际的变法注定不会成功。
对于袁世凯的表演,旁人或许不知,可端方和荫昌却是心里透亮,正是因为戊戌年间的背叛行径,光绪皇帝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对此,袁世凯也十分清楚,如果光绪皇帝重新掌握权利的话,他袁世凯能够得赐一丈白绫就已是皇恩浩荡了,弄不好还得绑赴菜市口千刀万剐,方解皇帝心头之恨。
所以,袁世凯绝对有谋杀光绪皇帝的动机!如果刚才那两个小兵讲述的是事实的话,他袁世凯至少不能摆脱谋杀皇帝的嫌疑!
粗略一看,问题的关键似乎是在皇帝的死亡时间上,如果皇帝真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后,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但实际上,即使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袁世凯依旧无法摆脱谋杀嫌疑,慈禧一死,光绪肯定会重新亲政,以一位年近四十岁的成年君主临朝,于朝于民都有好处,无论如何也好过一个三岁小儿,这个道理袁世凯懂,朝廷官员也懂,但袁世凯恐怕不想看到这个结果,所以,光绪非死不可!而且,光绪必须死在慈禧之前!
如此看来,无论光绪皇帝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还是之后,都极有可能是一个阴谋!而策划这个阴谋的人也肯定是个不愿意看到光绪皇帝重新掌权的人!
而最有嫌疑的就是袁世凯!但单凭他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置皇帝于死地,他肯定还有同谋!而且极有可能不止一个!因为不想看到光绪皇帝亲政的权臣绝对不在少数。
权利面前没人会保持冷静,况且,宫廷本就是阴谋诡计的渊薮!
但问题是,这两个守在监房外的小兵讲述的是事实吗?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在讲故事,一个虚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离间计。
难道革命党要向“北洋柱石”袁世凯伸出黑手了吗?
想到这里,荫昌顿觉背后冷汗涔涔而出。
编这个故事的革命党人实在是太阴险了!
(继续拉票。)
却听那小兵说道:“原来,这满清的狗皇帝是被咱们革命军在北边的一位内应给毒死的,!戊戌年六君子变法,皇帝是跟六君子一个鼻孔出气的,后来西太后杀了六君子,把皇帝也给关瀛台去了,这以后啊,这皇帝就不怎么管事了,虽说皇帝不管事,可到底是皇帝,每天山珍海味的吃着,人参鹿茸的补着,这小日子可比咱小老百姓强多了,皇帝是打定主意跟西太后比命长呢,等西太后一死,这皇帝就算是扶正了,只是皇帝却没想到,他的命是跟西太后的命连一块的,西太后活不长,这皇帝也活不长。其实呀,先死的是西太后,皇帝当时还没死,本来要被人扶回金銮殿坐龙椅的,可还没等皇帝从瀛台出来,就被一包砒霜送上西天了。”
“啊?”另一个小兵惊讶道。“这么说,皇帝是后死的,那为啥朝廷要说是皇帝先死的?那个毒死皇帝的人又是谁?只怕是皇帝身边的人吧?我听说了,皇帝吃饭的时候,都有小太监先试毒的,想毒死皇帝,可不容易啊。”
“听先锋官他们几位长官的意思,那个下毒的人是西太后身边的一个大太监,他怕皇帝坐龙椅后对他不利,于是就下手了,不过那个大太监也不是幕后主使,幕后策划一切的那个人,正是革命党潜伏在北边的一位内应,虽然几位大人没明说那人的名字,但我知道,那位内应不仅身居高位,而且在戊戌年皇帝变法的时候跟皇帝有过过节,如果皇帝亲政,第一个不会放过的人就是他,所以呀,他一见西太后病重,就开始谋划退路了,派人跑到南边,跟咱们革命党人搭上了线,答应做咱们革命党的内应,于是,等西太后一咽气,那人就联络大太监,布置了一番,照常传膳,假装太后还活着,然后用砒霜毒死了皇帝,又拖了小半天才宣布西太后已死,然后再勾结几位王爷、军机,扶了个小孩当皇帝,结果是皆大欢喜,大皇帝死了,小皇帝就是木偶,大家就都可以拼命的捞钱做官,为了掩人耳目,诏书颠倒了皇帝和西太后的死期,发出来的上谕就变了样了。听到皇帝死了,咱们南方革命党就趁机起义了,这既是与那位北边的内应商量好的条件,也是他答应给咱们的酬谢,那人说了,如果皇帝一死,天下人心动摇,就是革命的大好时候,只要咱们南方革命党一起,天下大乱,就更没人去关心皇帝死得蹊跷了,等咱们革命党占了南方各省,那位内应就在北边起兵声援,如果大事可成,他就和咱们革命党人划江而治,平分天下。”
“厉害,厉害。不过如此一来,岂不是便宜了那个人?他占北边,咱们革命党占南边,岂不是成了南北朝了?”
“那个人是汉人,南北朝就南北朝,总比鞑子骑在咱们头上好得多!”
“那倒也是。”
屋子外头的那两个小兵直管自说自话,浑然不知屋子里的一众俘虏已是呆若木鸡。
没办法,他们听到的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乍一听似乎像是说书先生编得故事,但仔细一琢磨,这故事未免编得太过严丝合缝了些,如果不是真实的宫廷内幕的话,那么,编这个故事的人一定是个天才,而且对于宫廷、官场上的权利斗争了解得非常透彻。
在场的人中有不少都是一二品的朝廷命官,尤其像端方、荫昌这样的旗人,身处权利中心,又是旗人贵胄,亲信、朋友遍布朝堂,消息自然灵通,对于他们来说,刚才那两个小兵的话里透出的意思非常明白,不需要旁人提醒,他们几乎同时都想起了同一个人:
袁世凯!
袁世凯,这个出身于官宦世家的男人,自从踏上仕途,身边总是不缺“伯乐”官场之路走得可说是一帆风顺,甲午战争之后,更是趁势而起,靠着编练定武军的政绩赢得了朝廷大佬的欣赏,犹如一颗政坛新星冉冉升起,光彩照人,戊戌年后又被直隶总督荣禄收入夹袋,麾下定武军也成了武卫诸军中最有战斗力的一支新军,庚子年八国联军杀到京城,荣禄麾下的武卫诸军几乎被横扫一空,只有他袁世凯躲在山东看戏,一边打着“东南互保”的幌子跟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眉来眼去,一边扫荡山东的义和拳,不仅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还赢得了洋人的好感,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死后,他袁世凯就成了大清国朝廷和洋人共同青睐的人物,很好的充当了朝廷与列强之间皮条客的角色。
庚子年被八国联军暴打一顿的清廷终于醒悟过来,为了讨好洋人,也为了维持统治,开始实行新政,而袁世凯也凭着对洋务的一知半解开始充当起了“新政先锋”的角色,从编练新军,到设立新式学堂,从奖励通商,到倡议立宪,种种迹象表明,他袁世凯真的是一个洋务健将、维新首脑,在洋人和立宪派的眼里,他袁世凯就是那个可以挽救这大清王朝的唯一人选。
但是谁又曾想到过,当初就是这个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首鼠两端,当看到维新派必败之后,便向荣禄出卖了维新派,如果不是他的告密,慈禧太后也不会对维新派痛下杀手,这个老谋深算的女人原本是打算对维新派诸君采取“冷处理”的,但自从得知了维新派联络袁世凯、密谋兵谏颐和园之后,原本并无性命之忧的“戊戌六君子”立即被人提出牢房,审也没审便被砍了脑袋,用自己的一腔热血将袁世凯的顶子染得通红,从此之后,袁世凯就步步高升,在慈禧太后心中的位置仅次于荣禄。
对于这件事,袁世凯也曾极力撇清自己,在戊戌政变之后补记的一段日记中,极力否认了自己出卖维新派的举动,似乎他真是无辜的一样。
但历史已证明一切!如果他袁世凯没有出卖维新派,又怎能赢得慈禧太后的青睐?就靠他编练新军?办理洋务?朝廷里不止他一个洋务人才,为什么慈禧只重用他一个?就是因为他曾经用行动向慈禧太后证明了自己的忠诚,证据就是六君子的人头。这年头,朝廷需要的不是人才,而是走狗,忠心耿耿的走狗!
后世史学家经过认真研究,得出结论:无论袁世凯出卖维新派是在慈禧发动政变之前还是之后,他的行为都加重了这场政变的血腥程度,导致变法运动以极其惨烈的结局收场,虽然那场脱离实际的变法注定不会成功。
对于袁世凯的表演,旁人或许不知,可端方和荫昌却是心里透亮,正是因为戊戌年间的背叛行径,光绪皇帝对袁世凯恨之入骨,对此,袁世凯也十分清楚,如果光绪皇帝重新掌握权利的话,他袁世凯能够得赐一丈白绫就已是皇恩浩荡了,弄不好还得绑赴菜市口千刀万剐,方解皇帝心头之恨。
所以,袁世凯绝对有谋杀光绪皇帝的动机!如果刚才那两个小兵讲述的是事实的话,他袁世凯至少不能摆脱谋杀皇帝的嫌疑!
粗略一看,问题的关键似乎是在皇帝的死亡时间上,如果皇帝真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后,那么一切就都说得通了,但实际上,即使皇帝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袁世凯依旧无法摆脱谋杀嫌疑,慈禧一死,光绪肯定会重新亲政,以一位年近四十岁的成年君主临朝,于朝于民都有好处,无论如何也好过一个三岁小儿,这个道理袁世凯懂,朝廷官员也懂,但袁世凯恐怕不想看到这个结果,所以,光绪非死不可!而且,光绪必须死在慈禧之前!
如此看来,无论光绪皇帝是死在慈禧太后之前还是之后,都极有可能是一个阴谋!而策划这个阴谋的人也肯定是个不愿意看到光绪皇帝重新掌权的人!
而最有嫌疑的就是袁世凯!但单凭他自己的力量绝对不可能置皇帝于死地,他肯定还有同谋!而且极有可能不止一个!因为不想看到光绪皇帝亲政的权臣绝对不在少数。
权利面前没人会保持冷静,况且,宫廷本就是阴谋诡计的渊薮!
但问题是,这两个守在监房外的小兵讲述的是事实吗?或者,他们根本就是在讲故事,一个虚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离间计。
难道革命党要向“北洋柱石”袁世凯伸出黑手了吗?
想到这里,荫昌顿觉背后冷汗涔涔而出。
编这个故事的革命党人实在是太阴险了!
(继续拉票。)